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喀斯特地貌区采煤沉陷对水田水循环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是当前矿区生态复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水田水循环特征出发,对水循环过程中因采煤沉陷影响下土壤水分运移状态以及赋存的介质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类比分析,并提出区域采煤沉陷地应对这种变化的对策,可为矿区土地资源再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采煤沉陷区现状、综合治理模式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煤沉陷对矿区的土地、水资源、建(构)筑物、生态环境等都会造成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矿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煤沉陷区采出煤量、塌陷面积等调研数据,以县(市区)为采煤沉陷区研究单元,得出我国重点采煤沉陷县(市区)排名;针对我国采煤沉陷区存在的土地、水资源、建筑物等破坏问题,归纳总结多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及应用案例;提出绿色开采对策与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煤塌陷地预测对于矿区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是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工作的基础,对于确保土地复垦方案科学性、准确性及合理性起决定性作用。采煤塌陷地预测一般仅考虑开采计划和地质特点,未考虑矿区原始地形的影响,预测结果往往无法准确反映矿区地表沉陷情况。以我国东部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原始地形、采煤沉陷区DEM进行融合,获得考虑原始地形的采煤沉陷区,通过计算并提取坡度、地表起伏度、积水面积地形因子,分析矿区原始地形对采煤沉陷区地形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矿区原始地形后的采煤沉陷区地形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沉陷区地形坡度、地表起伏度明显增大,积水面积明显减少,采煤沉陷区损毁土地地形特征更加准确、真实。分析结果可为矿区开采沉陷预测和损毁土地复垦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州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区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矿区复垦后的农业生产提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采煤沉陷土地开发复垦,对平原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进行水土资源功能区划分,有效控制、 调蓄、配置沉陷区水资源,建立水土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模式,促进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煤炭开采大都处于黄土沟壑和丘陵山区,其采煤沉陷及地表破坏具有和平地不同的破坏特点,产生的多种形式和不同大小的地表裂缝、槽形塌陷及采动滑坡,使地形地貌及景观产生较大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等。因此,研究适宜山西地貌和气候特征,以及山西采煤沉陷损伤规律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构建山西省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区的地表破坏的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合黄土丘陵地貌分析研究了开采对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沉陷区土地及植被的影响和破坏。地下采煤形成的覆岩及地表裂缝为水资源运移和流失提供了通道,采排矿井水对土地造成了污染,采动土地破坏及地表水土流失的加剧,是造成地面生态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采动生态环境破坏,采煤岩土体损害是根本,水资源和植被的破坏为开采损害的延续性影响,而单一类型的损害修复方法无法达到良好的修复状态,因此提出了以地形修复、水资源保护、植被重建等相结合的黄土丘陵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山西某矿区黄土丘陵地表的土地复垦实践,证明了黄土丘陵沉陷区结合地形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复垦技术的有效性及适宜性,研究成果对山西黄土丘陵矿区的地下开采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21,40(5):128-131
在多年的煤矿开采历程中,宝鼎矿区形成了大范围的采煤沉陷区,导致区内土地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筑物损毁、矿山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及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矿区和城区纵横交错、管辖范围的纵横交错、治理责任的纵横交错,导致宝鼎矿区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责任难以界定。城区被采煤沉陷区包围,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通过总结宝鼎矿区采煤沉陷区特征,提出了采煤沉陷区治理思路、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煤矿开采》2013,(4):88-90
梅河四井采煤沉陷区内积水,已通过裂隙渗入井下威胁到开采安全。因此,在开采的同时,应及早对沉陷区开展治理工作,确保安全,维持矿区生产生活的秩序。采煤沉陷区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后,不但解决了威胁安全的地表水患问题,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而且煤矿每年可减少大量的地面和井下排水费用,减少土地赔偿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生态矿区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分析矿区发展的时段型特征为突破口,以煤矿为主体在煤矿生产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以土地使用权人为主体在采煤沉陷区实现沉陷土地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以村庄搬迁为契机加快矿区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构建生态矿区模式,实现矿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文中根据皖北煤电公司各矿井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内自然环境现状及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分析了皖北煤电公司采煤沉陷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并对未来10年采煤沉陷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对皖北煤电公司采煤沉陷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煤塌陷地规划整理项目包括塌陷地资源评价,开发可行性论证,开发目标和方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配套的生态工厂设施等.通过阜新矿区采煤塌陷地灌溉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地块划分以及道路工程、林地工程、电力工程的设计,对大面积的固定土壤,从防止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态,改善区域性的生态环境角度,试图改变煤矿沉陷区农业单一种植粮食的简单结构,对干旱沉陷区推广草畜结合生态模式,使阜新煤矿沉陷区形成以草兴牧,以牧兴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采煤沉陷区工程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采煤沉陷区地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的概念及采煤沉陷区地基稳定性分析的4个要点,详细分析了地基主要受力层与老采空区裂缝带的空间关系、采煤沉陷稳定时间、采煤沉陷区残余残余移动变形的计算及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以北票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为例,说明了采煤沉陷区地基稳定性分析在指导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凤明  丁鑫品  孙家恺 《煤矿安全》2021,52(11):232-239
针对我国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破坏现状,以露天矿区和井工矿区面临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现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难点。结合工程实践,对比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其优缺点,认为联合修复技术因其利于诱发协同效应、强化生态修复效果,将成为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基于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矿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监测与诊断技术、采煤沉陷地治理技术与标准体系、矸石山污染治理及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露天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等。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以安山矿区的自然状况和地质采矿条件为前提,建立了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安山矿区采煤沉陷破坏土地复垦利用方向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安山矿区采煤沉陷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方向,对类似条件下的矿区采煤沉陷地复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煤沉陷土地水文地质分类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国 《煤矿开采》2007,12(2):15-16,44
正确评价采煤沉陷区的水文地质特征是实现采煤沉陷土地持续利用的关键。依据沉陷土地地表与潜水位的接触关系,将与地下采区相对应沉陷土地利用单元分为高位沉陷区、低位沉陷区和中位沉陷区,并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为沉陷土地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周广宇 《煤》2008,17(8)
介绍邢台矿区采煤区基本情况基础上,对其地表沉陷时间规律、采煤沉陷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简析了采煤沉陷对地表的影响及特征,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中结合开滦钱家营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对矿区地表沉陷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利用复垦土地搬迁村庄、利用积水沉陷区复垦成精养鱼塘、利用矸石加固维护河堤、铁路等综合治理沉陷区的方案.实现边生产、边复垦,建立新的生态环境,为地表沉陷区综合治理开辟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针对采煤沉陷损毁土地引发的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问题,对我国采煤沉陷区建设利用、沉陷积水区生态修复及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煤炭发展规划,探讨了未来我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面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成六三 《煤炭工程》2014,46(8):121-122
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复垦是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之一。论文以重庆松藻矿区沉陷区受损水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考察和总结文献的方法,从水田水循环过程环节特征出发,主要对水田土壤水分剖面层次和水分运移速度及方向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煤沉陷对水田犁底层的入渗特性损毁是水田漏水的关键,这对于矿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煤沉陷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孔令国  孔彦  胡振琪  陈星彤 《煤矿开采》2005,10(4):74-77,88
从采煤沉陷土地持续利用角度,依据沉陷土地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特性,提出采煤沉陷土地的分区方案,对兖州煤田采煤沉陷土地进行实用分区,并依据各分区的特点提出持续利用方向和方案。最后,根据分区实例就采煤沉陷土地的持续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准确、快速、高效地获取采煤沉陷信息对矿区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极易形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积水区以及非积水区的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更为严峻。以高潜水位矿区——鲍店煤矿为研究对象,结合并改进水体和非水体提取方法,获取整个矿区的地表沉陷信息。在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的基础上,针对采煤沉陷水体边缘易于和水体信息混淆的特点,提出了增强型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E-MNDWI)。利用Landsat 8数据通过E-MNDWI提取沉陷积水区域;利用哨兵1号A星数据(Sentinel-1A),通过小基线集技术(SBAS-In SAR)提取出沉陷非积水区域;最后进行克里金插值获取矿区下沉量为10 mm的等值线。结果表明:利用E-MNDWI提取沉陷水体精度较高,Kappa系数为85.07%。鲍店矿区西部基本达到稳沉状态,东部地表沉陷较为明显,南部地表略有抬升。监测期内矿区最大地表平均下沉速率为41.69 mm/a,最大下沉量为85.16 mm。截至2017年矿区因采煤造成的沉陷区域面积共10.1 km2,其中沉陷积水区为4.6 km2,非积水区域为5.5km2。选取若干基准点验证沉陷非积水区的提取结果,得到决定系数R2为0.92。利用多源多时相数据,结合多种方法获取矿区沉陷信息,可为煤矿城市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复垦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今后快速高效监测采煤沉陷区地表形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