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地理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我们的家园。《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着重刊登国内外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自创刊以来,不少学界泰斗为本刊惠赐力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本刊脱颖而出。办刊水平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2.
正地理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我们的家园。《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着重刊登国内外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自创刊以来,不少学界泰斗为本刊惠赐力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本刊脱颖而出。办刊水平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3.
<正>地理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我们的家园。《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着重刊登国内外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自创刊以来,不少学界泰斗为本刊惠赐力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本刊脱颖而出。办刊水平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4.
正地理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我们的家园。《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着重刊登国内外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自创刊以来,不少学界泰斗为本刊惠赐力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本刊脱颖而出。办刊水平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高度赞誉。《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  相似文献   

5.
地理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我们的家园。《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着重刊登国内外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自创刊以来,不少学界泰斗为本刊惠赐力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本刊脱颖而出。办刊水平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6.
地理环境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与文化变迁文/焦润明人类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势必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变迁。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也就极大,直至今日我们仍无法根本摆脱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自身生存能力的增...  相似文献   

7.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兴起与实验地理学新方向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虚拟地理环境是一个可用于模拟和分析复杂地学过程与现象,支持协同工作、知识共享和群体决策的集成化虚拟地理实验环境与工作空间,是地理学研究的虚拟实验室,可为现代实验地理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阐述虚拟地理环境和实验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当前进展,探讨虚拟地理环境与虚拟地理实验对现代实验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并分析当前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存在的误区.虚拟地理环境的兴起与发展为地理过程表达、地理知识获取、地理问题求解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实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从野外考察与观测、室内物理模拟及地理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拓展到虚拟地理环境平台下的虚拟地理实验.  相似文献   

8.
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潘玉君 《地理科学》2003,23(3):271-276
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有"实证"与"理解"两个互补的研究途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在"本体论"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主要着重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条件、基本动力、基本途径、基本结构和复杂图景等方面。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应该)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虚拟地理环境的多维数据模型与地理过程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剖析虚拟地理环境所表达的地球表层空间与其在计算机空间的映射之间的关系,定义了一维、二维、三维及多维虚拟地理环境;指出虚拟地理环境与传统地图、GIS的区别及联系。阐述近年来虚拟地理环境研究对地理学乃至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影响以及对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和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图与遥感     
F25 2004010796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Frolll ma哪toGISandV(;E:adiscussionontheevo- ·94lution of theg姚rap瓦c language琳辉,龚建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一2003,l9(4)一18一23 阐述了地理学语言的演变,虚拟地理环境(认子E).指出,虚拟地理环境正在成为众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对象,尽管目前仍然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去探索和完善,但是,它作为从地图与GIS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地理学新一代语言还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图4表2参14(崔建军)I侣P208 2004010797基于数字地球的全球变化研究=Study of…  相似文献   

11.
刘岳  梁启章 《地理研究》1982,1(3):66-74
在当前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中,对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分析研究愈来愈显得重要。与此相适应,用于地理环境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制图的各种空间信息系统相继建立,为快速、科学地分析研究地理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分析与制图系统是可为多种区域地理分析与规划服务的一种通用系统。  相似文献   

12.
欢迎订阅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辽宁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立足地名,面向社会,服务经济,走向市场为宗旨,及时传达民政部有关区划地名工作的部署,总结交流各地的先进经验。《中国地名》杂志是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指导下,探索地名理论、开发地名资源、传播区划地名信息、指导推进地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演化趋势的熵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玉明 《地理学报》2011,66(11):1508-1517
地理环境系统的演化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的有序度变化与其总熵值变化反相关;当总熵变为负时,系统的有序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反之亦然。结合前人有关地理环境熵变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的自发演化是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的;大规模人类活动对城市系统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的,推动了其有序化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有负,正面影响表现为对低熵物质与能量的增量生产,体现在农产品增收、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负面影响表现为消费与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低熵物质与能量的消耗和向环境排放“三废”与散热,导致地理环境中低熵成分存量的减少和熵增扩大,已引起普遍担忧。自然地理环境“本底”演化的有序化指向和大幅增产低熵能源的技术可能性启示我们:通过引入更多低熵物质与能量和减少熵排放,可以促使地理环境的演化继续指向有序化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国土整治中所提出的生产建设和改造自然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必须用综合研究方法研究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工作者应在生产实践中研究人地关系,提高综合研究水平和预测地理环境演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K90 2004010001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二Integration Princinleofg贬义〕graphy播玉君//地理科学一2003,23(3)一271一276 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有“实证”与“理解”两个互补的研究途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在“本体论”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主要着重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条件、基本动力、基本途径、基本结构和复杂图景等方面.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应该)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图l表2参35(作者)ChaK90 20040100…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1、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主要学说的考察;2、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分析;3、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共生。  相似文献   

17.
郭全其  卞学昌 《地理教学》2012,(13):32-33,2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球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背景与舞台,地理环境的作用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辽宁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宣传国家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地名学研究,交流地名管理先进经验,宣传与推广标准地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及时传达民政部有关区划地名工作  相似文献   

20.
致读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在老一辈科学家热情指导和学术界同仁提携下与大家见面了。承蒙国土研究的倡导者、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于光远先生为本刊题辞,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黄秉维先生为本刊创刊撰文,书法家启功先生为本刊题名,更使我们倍受鼓午。在此,谨向所有热诚关怀和帮助我们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