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建筑》2021,(2)
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主要驱动力,开展相关研究对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个旅游型侗族传统村落为例,利用图论分析方法,对旅游介入前后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拓扑分析,从整体形态和组构关系两方面解读其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个村落呈现相同公共空间结构整体形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发展格局向外扩散;三个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组构关系演变特征呈现一定差异性,结构层次差异化变迁,空间联系呈现"紧密-脱离"双向转化,活动类型构成呈现单一性和多元性两种特点。旅游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旅游需求、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开发对象社会结构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CiteSpace对1998年—2018年传统村落空间研究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梳理"空间形态"研究热点与演进规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缺,探索空间形态研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近20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形态演变规律—形态保护"这三个方面,且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②研究方法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空间使用和保护的实践研究仍然较少;③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按照空间类型由大到小划可分为3级,目前空间研究还处于第一层级的"整体空间"研究阶段;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可概括为包含"空间要素+空间演变+空间保护+适应性发展"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茶马古道等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兴起和传统村落保护两大背景下,对茶马古道沿线的古村落研究应运而生。大理州村落在茶马贸易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表现出独特性与差异性。明确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结合大理州的地理人文环境背景,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形态特征。依据村落在茶马古道线路中承担的不同职能,将村落分为三种功能类型,选取三个典型村落分别探讨不同类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依据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提出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重构——以番禺大岭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健 《华中建筑》2012,(7):144-148
该文以主要影响村落空间形态和村民生活形态的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选取番禺大岭村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岭村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深入剖析,揭示大岭村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和在村落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并针对大岭村在由传统乡村聚落向城市社区演变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保护、改造、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根据当代公共性理论及公共空问研究,得出村落公共空间包含显性及隐性公共空间体系判定,其中村落隐性公共空间由生产经营类与曰常生活类两种类型组成,与其融合后对整体村落形态的演化产生影响。并得出在村落规划中,公共空间的节点布局与属性调整可以成为村落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导控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哲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20,38(8):62-65
传统村落的外在表现是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同时人文与自然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传统古村落的村落空间形态。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Depthmap软件模拟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古村落公共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江西省金溪县竹桥村为例,从理性的角度对传统古村落公共空间进行观察与解读,同时探寻村民活动与村落公共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是实现当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必要途径。文章将村落公共空间置于日常生活语境进行探讨,通过场地观察并结合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乌龙浦村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进行调研,总结目前公共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对其保护与更新策略进行探讨,充分挖掘历史村落公共空间的深层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文聚焦西安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典型类型,依据其肌理模式进行类型划分,结合实例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选址布局、街巷空间及建筑布局的关系,辨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试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建筑布局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进而为西安市传统村落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同一民族跨地域分布是少数民族常见的历史与现实状态。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既具有文化传统的相似性,又具有文化表现的差异性,反映到聚落层面,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形态与特征。文章基于比较的视角,选取广西境内不同地域的壮族村落,借鉴类型学与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针对其公共空间形态与组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壮族传统村落地域性的表现形式及其主要成因,以期为广西少数民族村落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关系的研究与传承提供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挖掘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刘寺村的村落形成发展、村落格局及形成因素、公共空间、建筑空间四个方面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与构成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刘寺村选址变迁与营建思想、人口增长、地坑院营造技艺的发展等关系密切;村落形态呈现"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受地形地势、姓氏血缘、街巷格局、景观布局等影响较大;刘寺村特色公共空间为寺庙、窑皮、泊池等,就建筑空间而言,其建筑群体布局呈现出"相交""并排"两种特殊形式,其形成归因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北部山区的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山水环境格局,其村落公共空间体现了村落的生命力与核心力。本文以闽北传统村落下梅村为研究区域,在分析村落滨水公共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研究村落滨水公共空间形态与功能的发展矛盾,进而对将来传统村落滨水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以促进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承担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是居民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场所,承载着村落的历史与记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迅速"空心化",村落公共空间也逐渐萎缩荒废。文中从公共空间的"字"(景观要素)、"词"(空间单元)、"词组"(空间组合)组织构建的图式语言体系入手,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图式语言与其村落空间形态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探索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丰富和补充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以客家传统村落在梅州地区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广泛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各空间形态特征因子的叠合与归类分析,得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3种空间形态类型,并对各类型特征进行区分和差异化比较,最后总结影响空间形态及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我国开始研究与发扬古村落文化,传统村落发展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与传统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村落展现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风貌,同时反映出村落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从空间句法的角度,运用数字化分析对大梁江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梳理,包括村落公共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与空间构成的关系,得出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空间结构与人类的行为活动和建筑所具备的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传统广府村落是岭南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村落形态结构中的公共空间部分,则集中体现了广府村落的生命活力和特色价值。本文试通过对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挖掘其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助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村落空间的整治。  相似文献   

16.
应用风玫瑰图研究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结果发现:近郊型传统村落空间增长较快,出现新村与旧村并存的格局,空间形态受城市路网影响较大。乡镇驻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增长速率最快,村落主要沿"新街"扩展。偏远山区型村落,空间增长最为缓慢,空心化现象突出。文章针对三种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特征,提出不同的空间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多种量化研究方法,揭示了桃坪羌寨不同时期空间形态的内在规律,对形态的特质演变及影响因素作出探讨,明确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结构的演变受不同主体和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以往空间形态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深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演变的科学定论的认知,对传统村落规划方案的评估和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社会交往、文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湘乡市壶天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公共空间的量化特征,对壶天村的公共空间演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求不同时间维度下村民活动与公共空间需求的关系,并对壶天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取黄土高原地区陕北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明确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础特征,提取 与村落空间形态密切相关的八个特征项,借助 SPSS19.0 分析其相互关联度,得出该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各相关特征与地形地貌关系 最密切的结论。基于此,以村落所处地形地貌为划分依据,将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为河谷川地型、坡麓台地型、梁顶坡地型 三类,分别对其空间形态的五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其空间形态特征,并探析清涧河流域地域环境特征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形态分类可以对村落的风土环境、民俗习惯、营造理念等方面进行归纳。以皖南地区15个传统村落为例,首先对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指标量化,从村落宏观整体形态到微观建筑分布等5个方面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村落空间平面形态进行分类。总结出"团状集中型""带状密集型""有辐射倾向的密集型"和"辐射分散型"4种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空间形态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提出村落格局的保护及发展应具有与类型特征相符的建设策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科学分类与统筹规划,有助于发掘空间结构演化的地域性因素,从而为村落空间格局、风土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