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临床上检测梅毒螺旋体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有三种:一是直接镜检观察梅毒螺旋体,可准确诊断梅毒;二是血清学抗体检测,包括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三是梅毒聚合酶链技术.下面就这几种检测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西相关医疗机构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验质量水平,进一步加强梅毒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 每家参评实验室发放5份质评样本,分别进行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定性、定量试验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试验,收集检测结果;并对2011―2020年,各年参评单位数、仪器设备、质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参加广西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医疗机构数由48增加到406家,参评单位陆续开展了梅毒非特异性及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仪器设备逐渐完备。室间质评合格率逐年上升(χ2=64.50,P<0.01),2016-2020五年合格率均超过97%,2011-2020年参评单位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血清学定性试验的符合率均较高,除2018年(68.0%)外,其余各年定性试验符合率均高于90%;而定量试验符合率10年中波动较大,分别为79.2%、56.7%、74.0%、72.2%、58.6%、74.4%、90.1%、60.3%、89.8%、71.2%。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符合率较为平稳,除2013、2014、2016三年,其余年份均达90%以上。结论 2011-2020年间广西各市、县参加梅毒血清学检测室间质评的医疗单位逐渐增加,开展项目及设备日趋完善,实验室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各年合格率逐年上升,提示了广西地区医疗单位梅毒血清学检测能力和检测质量10年来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及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2017年海南省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中的1 152例梅毒孕妇及其所产的1 152例新生儿标本,进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及梅毒螺旋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试验(TP-IgM)检测。结果 1 152例孕妇中TRUST和TPPA的阳性率分别为78.82%(908例)和100.00%;1 152例新生儿中TRUST和TPPA的阳性率分别为47.14%(543例)和97.14%(1 119例);新生儿确诊先天梅毒37例(3.21%),TP-IgM阳性有34例,新生儿TRUST滴度大于或等于母亲TRUST滴度的4倍有10例(7例TP-IgM阳性,3例TP-IgM阴性)。结论 TP-IgM检测为先天梅毒诊断的必要的梅毒血清学检查,再联合TRUST和TPPA检测可提高诊断先天梅毒的准确率,新生儿梅毒TRUST滴度≥1∶64,可作为先天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广东省500家医疗机构实验室的梅毒血清学质量评价活动,以提高医疗机构实验室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水平。方法每家实验室发放10份血清质控品,考核内容包括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定性和定量试验、梅毒特异性抗体定性试验共3种检测项目,要求各参评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测和回报结果。广东省性病中心实验室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质评结果反馈给各参评单位。结果 309家规范化性病实验室上报率为98.7%(305/309),平均96.6分。191家非规范化性病实验室上报率为90.6%(173/191),平均89.5分。规范化性病实验室3种检测项目的上报率及满分率均优于非规范化性病实验室,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性病实验室具备一定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水平,非规范化性病实验室需加强人员培训和规范化体系建设,以促进梅毒检测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先天梅毒患儿的血清学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先天梅毒患儿的假阳性情况,分析误诊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近5年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临床诊断的先天梅毒患儿的基本信息,对新生儿血清学追踪至梅毒快速血浆反应(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呈阴性,或24月龄。同时对部分患儿的母亲进行病史资料收集和血清学抗体的监测。结果 收集临床诊断先天性梅毒患儿99例,仅31.3%(31/99)有临床症状或疑似症状,诊断先天梅毒的主要依据为常规梅毒抗体检测阳性。先天梅毒患儿在出生1~3、3~6、6~12、12~18、18~24月龄的RPR和TPPA累计阴转率分别为44.2%、64.0%、72.7%、83.9%、87.1%和1.1%、18.6%、44.6%、66.7%、74.4%,而梅毒母亲的TPPA反应始终呈阳性。结论 仅依据RPR和TPPA的阳性结果诊断先天梅毒,缺乏充分证据。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可提高先天梅毒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梅毒螺旋体(TP)外膜脂蛋白抗原TP15、TP17、TP42、TP47相关特异性抗体,在一期和二期梅毒病人血清中的检出状况,评价其在早期梅毒血清学诊断应用的意义。方法用线性免疫分析(Lineimmunoas-say)方法对24例一期梅毒病人,54例二期梅毒病人的血清进行检测,分析TP15、TP17、TP42、TP47相关特异性抗体与临床特征及传统血清学方法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一期梅毒病人血清中,TP15、TP17、TP42、TP47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2%、100.0%、91.7%和95.8%,二期梅毒病人血清中TP15抗体阳性率为87.0%,TP17、TP42和TP47抗体均为100.0%。结论梅毒螺旋体外膜脂蛋白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与感染时间相关,TP17抗体出现最早,在一期和二期梅毒病人血清中,TP42和TP47抗体也均有高的阳性率,TP15抗体在二期梅毒病人血清中的阳性率较一期梅毒病人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梅毒血清学检测策略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按照正向策略、反向策略和欧洲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ECDC)反向策略三种流程,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实验(TRUST),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螺旋体抗体化学发光试验(CLIA)检测所有血清标本,比较3种检测策略对梅毒的检出价值。结果选择865例梅毒患者作为梅毒组,再选择同期排除梅毒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3种方法对不同分组的梅毒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RUST、CLIA和TPPA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7.28%,99.88%,99.54%,特异性分别为98.00%,97.00%,100.00%,准确度分别为88.39%,99.59%,99.59%;正向策略、反向策略和ECDC反向策略的敏感性分别为85.20%、99.42%、99.54%,特异性分别为98.00%、97.00%、100.00%,准确度分别为86.53%、99.17%、99.59%。结论不同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性能不一致,反向策略或ECDC反向策略具有更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适用于临床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8.
<正>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苍白亚种感染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体,针对这两种抗体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研究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种不同血  相似文献   

9.
梅毒的临床可见症状仅见于一期显发阶段、二期显发阶段和晚期,非显发阶段不仅无可见症状,患者也无自觉症状,临床诊断梅毒常需要血清学检验的结果来支持,有时甚至完全依赖血清学检验的结果。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方法,分为非特异性与特异性两类,非特异性检验方法以牛心磷脂为抗原,至今仍在广泛应用的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随着梅毒螺旋体基因工程特异性抗原的问世,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异性检验方法相继出现,本文报告ELISA与RPR、TRUST检测梅毒血清抗体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0.
梅毒血清初筛试剂USR、RPR的效期观察新疆性病监测中心(乌鲁木齐市830002)马金翠李桂娥董雅荣李晓春马季梅毒血清学试验是梅毒实验室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临床诊断梅毒的重要指征之一。可分为非特异性的类脂质抗原试验和特异性密螺旋体抗原试验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梅毒特异性IgM抗体、梅毒特异性IgG抗体、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等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IgM、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对110例各期(一期、二期、隐性等)梅毒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检测的110例梅毒患者,其中一期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28/44、27/44和16/44;二期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11/19、19/19和19/19;隐性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9/47、46/47和40/47。结论梅毒特异性IgM抗体在一期梅毒患者检测中能更早明确诊断,而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在二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检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的梅毒诊断提供更为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某犬场犬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范泉水等;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玻片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比较;三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400例莱姆病病例临床疾病类型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3.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所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母婴传播及输血传播。近年来,我国梅毒的感染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选择简单、快速、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和试剂,对发现传染源、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临床实验室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最为常用的方法是ELISA法,但有一定的假阳性率。2012年1~12月,我们对梅毒筛查阳性的献血人员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颗粒凝集实验(TPPA)法进行复查鉴定,现分析其筛查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性病实验室开展室间质评活动,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完善全市三级性病监测网络。方法发放衣原体(Ct)抗原样本、梅毒螺旋体血清样本、性病常规阅片,共计990份,要求做Ct抗原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和性病常规阅片。结果 58家实验室室间质评成绩平均分90.09分,各质控项目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定性试验100分,非特异性抗体定性检验97.24分,非特异性抗体定量检验90分,衣原体抗原检测86.55分,分泌物涂片阅片86.38分。全市成绩优秀实验室39家(67.24%),操作水平(SI)≥0有39家,占67.24%。通过性病规范化建设的实验室成绩优秀面达到90.91%。结论通过性病规范化建设的实验室,检测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医疗单位。通过这次质评活动还发现,部分单位使用试剂不合理,检验报告不规范等问题,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室内、室间质控,提高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5.
梅毒是一种多阶段发展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方法。近十余年来,基于重组梅毒螺旋体(Tp)诊断抗原的血清学方法大力促进了梅毒特异性实验室诊断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所采用的重组抗原对诊断早/晚期梅毒,或区分不同感染阶段,或疗效判断仍然存在不足。本文综述重组Tp脂蛋白及新型候选抗原(包括膜表面暴露蛋白、黏附蛋白、周质间隙蛋白和鞭毛蛋白等)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并概括了最佳候选Tp诊断抗原组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其他Tp诊断抗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32例早期先天梅毒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2003~2005年收治的32例早期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情况。结果100%患儿能够达到临床痊愈,血清学痊愈81.5%(22/27),血清学有效18.5%(5/27)。结论不伴有先天畸形的早期先天梅毒患儿给予正规的治疗预后良好,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正规的治疗是防止发展至晚期先天梅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胶体金法(SYP)联合检测在梅毒筛查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用TRUST法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TRUST对2期梅毒的阳性率较高,为100%,而对1、3期梅毒的阳性率较低,平均为83.96%,胶体金法对各期梅毒的检出率均较高,平均为99.06%,与TP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体金法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与TPP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比TPPA更方便快捷。根据胶体金和TRUST的实验结果,结合症状和病史可初步对梅毒进行诊断分期。  相似文献   

18.
境外人群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潜伏期梅毒的外籍人群进行监测,以防止性传播疾病的蔓延。方法 应用快速血浆素反应试验、苍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结果 2000年度上海口岸应用血清学方法对出入的境外人群8583人次进行梅毒监测,发现阳性者39例,感染率为0.454%,并对其中的20例,用EIA方法检测了梅毒特异性抗体IgG和IgM,4例IgG^ 和IgM^ ,16例IgM^-和IgG^ 。结论 根据检测到的IgG和IgM抗体结果,应对早期潜伏期梅毒和晚期潜伏期梅毒,分别采取不同的卫生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2005年国家卫生部公布,在全国27种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梅毒发病人数仅次于肺结核、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以及淋病而高居第5位(早在2002年为第7位)。梅毒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清学检查(检测抗体)、直接检测  相似文献   

20.
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期以来临床实验室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实验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非梅毒螺旋体试验 ,代表实验有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USR )、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等。另一类为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 ,如TPHA和TPPA等。在临床应用中前一类试验主要用于梅毒感染的初筛和疗效观察 ,后一类用于梅毒感染的确认[1] 。由于非梅毒螺旋体试验检测的抗体不是梅毒特异性抗体 ,一些其他疾病如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猩红热等也可出现阳性反应 ,加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也只在 70 %~ 80 % [2 ] ,故认为USR、TRUST和RP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