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疾病轻重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进行中医症状积分、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和CT评分,分析各种证型与急性胰腺炎轻重评分值的关系。结果:CT评分值方面,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的CT评分值为高,与其余二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肝胆湿热证的CT评分值又高于肝郁气滞证。Ranson积分值方面,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为高,其中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的Ranson积分值已接近重症评判标准,与其余二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PACHEⅡ评分方面,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组为高,已接近重症评判标准(APACHEⅡ≥8),与其余二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胆湿热证的APACHEⅡ积分值虽高于肝郁气滞证,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为主;轻型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主要为肝郁气滞证和胃肠热结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临床文献研究,总结出急性胰腺炎证候演变存在规律性,初期多为气滞邪壅,进展期多为肝胆湿热、热结腑实,恢复期多为瘀留伤正证、肝脾不和,因此符合中医传统理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优化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初步探讨AP患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住院的AP患者250例,对其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判定。比较不同性别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不同中医体质AP患者之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及胆源性AP(BAP)、高脂血症性AP(HLAP)、酒精性AP(AAP)、特发性AP(IAP)、其他病因引起的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结果?250例AP患者中痰湿质101例(40.4%)、湿热质59例(23.6%)、气郁质42例(16.8%)、气虚质21例(8.4%)、阴虚质9例(3.6%)、血瘀质7例(2.8%)、阳虚质6例(2.4%)、平和质4例(1.6%)、特禀质1例(0.4%)。男性AP患者128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37.5%)、湿热质(35.2%);女性AP患者122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43.4%)、气郁质(20.5%)。男性AP患者的湿热质比例高于女性AP患者(P<0.05)。250例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144例(57.6%)、腑实热结证48例(19.2%)、肝郁气滞证43例(17.2%)、瘀毒内结证14例(5.6%)、内闭外脱证1例(0.4%)。痰湿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4.3%)最多;湿热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2.9%)最多;气郁质AP患者以肝郁气滞证(69.0%)最常见;气虚质AP患者主要为腑实热结证(57.1%)。BAP患者以痰湿质(48.3%)最常见;HLAP患者中痰湿质(62.8%)最多;APP患者中湿热质(75.0%)占首位;IAP患者主要为气郁质(46.2%)和气虚质(42.3%)。结论?AP患者中痰湿质中医体质最多见,AP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似性,不同性别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不同病因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构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型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且轻度脂肪肝以肝郁气滞多见,而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多见,男性患者多发。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多与气滞、痰凝、湿热因素有关,临床证型主要有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而且证候分布与病情轻重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Ranson标准、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CT分级系统对5年间159例AP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级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62例SAP的临床疗效。结果:62例SAP患者中肝胆湿热型31例,肝郁气滞型7例,脾胃实热型11例,瘀热互结型5例,腑闭血瘀型3例,内闭外脱型1例,气阴两虚型4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5.5d;痊愈20例(32.26%),显效12例(19.35%),无效26例(41.94%),不适合手术而内科保守治疗死亡4例(6.45%);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转行手术治疗26例,术后全部好转出院。结论:入院时肝胆湿热型〉脾胃实热型〉肝郁气滞型,三型占79%以上;SAP患者早期予辨证施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SAP的临床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降低病人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7例诊断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采用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和抑郁自我评估量表(PHQ-9)进行焦虑及抑郁评估。结果: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78例,占41.71%)及肝胆湿热证(47例,占25.13%)为主。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患者焦虑人数明显高于抑郁人数(P均<0.05);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患者抑郁人数明显高于焦虑人数(P均<0.05)。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各中医证型的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P<0.05);而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P<0.05)。结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多见,痰瘀互结证及肝胆湿热证患者易合并焦虑,且痰瘀互结证患者焦虑程度最重,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患者易患抑郁,且肝郁气滞证患者抑郁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症状分布规律和证候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记录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排名前4位的症状是倦怠乏力、形体肥胖、肝区不适、胸脘痞满;前4位的舌脉象是腻苔、薄白苔、弦脉、淡胖舌。涉及的临床主要证型为脾虚湿盛型(32.41%);肝郁气滞型(24.53%);痰瘀互结型(18.52%);湿热内蕴型(17.13%)。肝郁气滞型、脾虚湿盛型、湿热内蕴型到痰瘀互结型BMI逐渐增高。轻度NAFLD中以肝郁气滞型多见,重度NAFLD中以痰瘀互结型多见。结论:脾虚湿盛型、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湿热内蕴型是NAFLD的主要证型,中医辨证分型与脂肪肝严重程度密切相关。NAFLD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有助于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治疗时间长,费用多,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其中医病名有“胃心痛”“脾心痛”“结胸”“阳明腑实证”等。中医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是暴饮暴食、嗜食酒甘辛辣肥厚味,情志不遂或食积蛔虫妄动,以致湿热毒瘀互结,壅滞气机。目前,中医药被认为可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段之一,多途径给药方式有中药口服、中药高位保留灌肠、中药外敷以及针灸联合中药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1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气滞>气虚>阴虚>亡脱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肝>心>大肠>肾>脾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痰热腑实证>痰热扰神证>肝阳上亢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气虚痰阻证>痰热炽盛,阴液耗伤证>肝阳暴亢,气阴两伤证的趋势;虚证呈阴竭阳脱证>脾肾气虚、肝肾不足证的趋势.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等;病位证素是神(脑)、肝、心、大肠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气虚痰阻证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基本证型分布及其病性、病位特点。方法检索1978—2009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急性胰腺炎辨证分型文献,对其中的急性胰腺炎中医各证型的病例数构成比以及疾病的病性、病理产物、病位等疾病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6篇,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主要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胃实热证;急性胰腺炎的病性为实证,以湿邪入侵为主;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的病位在肝,疾病过程中最容易涉及到肝胆。结论通过对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为进一步确定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