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广西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截至2016年6月底在广西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治疗时间≥3个月、基线和随访资料较完整的儿童HIV/AIDS病人,评估其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t检验或F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07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56.95±35.96)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94.3±553.8)个/μL,最后一次随访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 016.2±583.7)个/μL,平均增长(521.9±565.5)个/μL;不同治疗时点CD4细胞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的差值作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基线CD4细胞计数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治疗含阿巴卡韦(ABC)方案、使用复方新诺明、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长相对较多,平均增长分别为(689.0±678.5)个/μL、(581.9±569.9)个/μL、(695.7±433.8)个/μL。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7、0.449)。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HIV/AIDS病人机体免疫力和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否使儿童HIV/AIDS病人的生长发育水平达到正常,仍需继续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川省安岳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相关状况,为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对HIV/AIDS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做描述性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2例病人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及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93,P0.001);当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其出现治疗效果较差的危险性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5.675倍;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的风险较大。按医嘱定期检查肝功、血常规等的次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抗病毒治疗后,病人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基线CD4细胞计数越低,治疗效果就越差;抗病毒治疗病人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依从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内科》2016,(3)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选取进行ART 1年的HIV/AIDS病人89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抑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89例HIV/AIDS病人基线CD4细胞计数为(233.9±151.5)个/μL;治疗3、6、9、12个月后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339.6±167.5)个/μL、(373.4±177.3)个/μL、(380.7±186.8)个/μL、(397.6±208.2)个/μL。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D4细胞计数均高于基线CD4细胞计数(P均0.01);患者CD4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F=13.517,P0.01)。ART 6个月后,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20拷贝/m L)比例为50.00%,50~199个/μL、200~350个/μL、3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分别为61.90%、60.71%、66.76%。基线CD4细胞计数不同水平病人病毒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12个月后,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为75.00%,50~199个/μL、200~350个/μL、350个/μL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分别为84.21%、80.76%、81.00%。基线CD4细胞计数不同水平病人的病毒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M人群中HIV/AIDS病人ART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病毒载量水平;对MSM人群HIV/AIDS病人开展ART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德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德州市2005-2015年所有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为客观指标,结合患者转归,综合分析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结果243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40±10.16)岁,基线CD4细胞计数均值为(239.96±161.10)个/μL,治疗后CD4细胞平均增长211.01个/μL(t=-11.604,P=0.000)。在开始治疗的36个月内,不同基线CD4细胞组计数增长存在统计学差异(F=5.701,P=0.001)。接受HAART平均时长(30.71±23.82)个月,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88.69%(149/168),累计死亡率为7.82%(19/2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确证时年龄的增长,HIV/AIDS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的死亡风险,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病人的12.683倍[95%可信区间(CI):2.769-58.079]。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免疫重建。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早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加强依从性教育,对于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监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冰火两重灸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变化,探索冰火两重灸在重建HIV/AIDS病人的免疫功能上的作用,为中医灸法治疗HIV/AIDS病人提供指导。方法选择70例HIV/AIDS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冰火两重灸联合HAART)36例,对照组(单纯HAART)34例。监测2组治疗0、6、12个月的CD4细胞绝对计数。结果 1)在2组基线CD4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试验组治疗后6、12个月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372.61±240.47)个/μL、(398.33±207.98)个/μL,均高于同期对照组(273.53±159.26)个/μL、(284.59±129.69)个/μL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61,P0.05);2)HAART初治的试验组治疗后6、12个月,CD4细胞计数分别为(497.38±291.92)个/μL、(494.23±201.63)个/μL,均高于同期对照组(279.11±104.94)个/μL、(330.56±111.77)个/μ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7,P0.05)。结论冰火两重灸可明显提升HAART初治及HAART≥2年后的HIV/AIDS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尤其是在HAART初治时联合使用冰火两重灸,对CD4细胞计数的提升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少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基本特点,为艾滋病防控和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02年1月-2015年1月(AIDS)在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特点。结果收录的37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性传播占91.89%。基线时HIV-1病毒载量为(4.40±4.83)Log拷贝/mL,抗病毒治疗5年后,病毒载量降至(0.87±0.82)Lo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P=0.003)。病毒载量完全抑制者所占的比例由0增加至94.7%(P0.001);抗病毒治疗5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由基线的(179±102)个/μL升高至(732±136)个/μ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18,P0.001)。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青少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病毒载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应推广HIV感染青少年的抗病毒治疗,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以控制HIV在青少年人群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毒胶囊配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客观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行HAART的老年HIV/AIDS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HAART治疗,观察组在HAART的同时配合清毒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388.6±61.2个/μL vs 350.4±59.6个/μL,P0.05),对照组较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414.5±62.7个/μL vs 351.4±56.4个/μL,P0.05),观察组增幅超过60个/μL;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415.4±60.3个/μL vs 348.4±57.8个/μL,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率分别为95.0%vs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生存质量总分,观察组各治疗时点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毒胶囊配合HAART治疗老年HIV/AIDS病人,既可重建免疫功能,保持病毒抑制率,又可提高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基本特征,探讨HI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200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就诊的3452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HAART前不同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身体质量指数(BMI)、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及症状体征、其他混合性感染的合并情况及是否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情况]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137例(3.97%),其中轻度104例(3.01%),中度19例(0.55%),重度14例(0.41%)。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随CD4细胞计数的增加而降低(P0.001)。HAART前HIV RNA≥105拷贝/mL[调整OR值(AOR)=1.903,95%CI:1.125~3.218,P=0.016],CD4细胞计数≤50个/μL(AOR=8.828,95%CI:2.939~26.519,P0.001)及CD4细胞计数51~199个/μL(AOR=3.714,95%CI:1.317~10.479,P=0.013),HBsAg+(AOR=4.949,95%CI:2.372~10.323,P0.001)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HIV/AIDS病人HAART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低基线CD4细胞计数、高基线病毒载量及合并乙型肝炎是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因此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不同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方法选择未进行HAART的HIV/AIDS病人,同时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空腹血脂水平,比较不同CD4细胞水平的HIV/AIDS病人的血脂水平,重点观察HDL-C的变化。结果 CD4细胞计数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P0.01),CD4细胞计数200/μL组的107例病人的HDL-C为(1.02±0.29)mmol/L,≤200/μL组的139例病人的HDL-C为(0.84±0.35)mmol/L,≤200/μL病人的HDL-C较200/μL病人明显降低(P0.01)。而CD4细胞计数在200~51/μL的病人HDL-C为(0.96±0.30)mmol/L,≤50/μL的病人HDL-C为(0.72±0.36)mmol/L,≤50/μL的HDL-C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HIV感染可导致血脂异常,HAART之前的HIV/AIDS病人中,主要是HDL-C及载脂蛋白A1的降低,随着CD4细胞计数减少,HDL-C水平随之降低,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克立芝(LPV/r)或依非韦伦(EFV)或奈韦拉平(NVP)联合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作为初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使用上述抗病毒方案治疗的15~44岁女性病人的随访资料。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三组间基线年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等进行匹配,比较三种抗病毒方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后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时血浆HIV核糖核酸(RNA)载量、CD4细胞数。结果入组1 035例,每组均为345例。病毒学疗效:EFV组、NVP组、LPV/r组的病毒抑制率在治疗48周时分别为86.0%、87.6%、89.2%;在96周时分别为91.5%,84.1%,94.5%;192周时,分别为93.3%,93.2%,92.7%;各组均可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除96周,LPV/r组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0.008),其余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P=0.286)。免疫学疗效:治疗随访192周,三组的CD4细胞数较基线都有明显增加,LPV/r组的CD4~+T淋巴细胞增长值明显高于EFV、NVP组,LPV/r组平均增长(342.71±176.94)个/μL,EFV组平均增长了(310.24±194.63)个/μL,NVP组平均增长(258.09±177.22)个/μL,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者,192周时LPV/r组的CD4细胞数增长也优于EFV或NVP组。结论三种抗病毒方案对女性HIV/AIDS病人的血浆HIV病毒抑制率无差异,含LPV/r的治疗方案在提升CD4细胞数的方面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中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二线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RRT)3年的疗效评价。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一线HAART失败的转入二线HAART的89例HIV/AIDS病人进行随访,评估HAART后3年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疗效及临床结局。结果 89例HIV/AIDS病人中位年龄37岁;男性88例,占98.88%;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69例,占77.53%;接受二线HAART中位时间为30个月。二线治疗基线时HIV病毒载量中位值为4.51Log,治疗后6、12、24和36个月,HIV病毒载量50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69.74%、79.41%、93.62%和92.59%,HIV病毒载量400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92.11%、95.59%、95.74%和96.30%。二线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为(167.18±144.93)个/μL,治疗后6、12、24和36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至(276.27±143.66)个/μL、(329.47±151.05)个/μL、(420.71±145.27)个/μL和(531.27±209.32)个/μL,上述各个时间点的CD4细胞计数与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随访结束时,仅1例病人发生病毒学失败,4例发生低病毒血症。结论一线治疗失败病人更换以克力芝为基础的二线HAART方案,可获得良好的长期持续病毒应答和免疫重建,在保证服药依从性基础上,不容易发生二线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现状和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评估ART的免疫学效果和病毒学效果。在国家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下载治疗病例的历史卡片,对数据进行关联筛选和分析。数据核查后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49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1±12.5)岁,男性占91.5%,女性占8.5%。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18个/μL,最近一次随访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93个/μL,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Z=-54.584,P0.001)。随访期间共586例治疗对象发生免疫学失败,主要发生在ART 4~6个月之间,达33.4/100人年,治疗满1年后免疫学失败发生率明显下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和使用一线药物的治疗对象,更易发生免疫学失败;女性、同性性传播人群、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治疗对象,其病毒学抑制率更高。结论基线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治疗时间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应继续开展"早检测、早治疗",针对这些关键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培元胶囊对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采用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的设计,在HAART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元胶囊(灵芝、黄芪、鹿茸)口服,观察对比受试者治疗前以及开始治疗后第3、6、9、12个月的外周血CD4细胞计数,同时监测治疗前后受试者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结果所有受试者,基线CD4细胞计数为(191.63±53.75)个/μL,治疗第3、6、9、12个月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211.72±92.32)个/μL、(235.26±83.22)个/μL、(229.20±108.43)个/μL、(236.44±66.99)个/μL,其中第3、6、12的计数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基线CD4细胞计数≤150个/μL的32例受试者,治疗前计数为(125.75±27.096)个/μL,治疗第3、6、9、12的计数分别为(130.25±30.499)个/μL、(254.71±66.437)个/μL、(245.40±191.96)个/μL、(210.33±75.80)个/μL,其中第6个月的计数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其他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P 0.05)。基线CD4细胞计数在150~200个/μL的15例受试者,治疗前计数为(171.63±16.501)个/μL,治疗第3、6、9、12个月的计数分别为(200.13±64.596)个/μL、(167.71±44.260)个/μL、(206.67±51.298)个/μL、(172.50±51.620)个/μL,治疗后每个时间点的计数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基线CD4细胞计数 200个/μL的15例受试者,治疗前计数为(251.44±49.480)个/μL,治疗第3、6、9、12个月的计数分别为(264.53±96.43)个/μL、(280.50±94.518)个/μL、(233.13±90.882)个/μL、(244.52±89.13)个/μL,治疗后每个时间点的计数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受试者在服药前后未发生与本试验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培元胶囊联合HAART具有阶段性提高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者的CD4细胞计数的潜力,尤其是对于基线CD4细胞计数150个/μL者,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武汉市≥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基线时一般人口学资料、HIV感染途径、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线和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与病毒载量(VL)的检测结果以及当次随访时的服药依从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HIV/AIDS病人778人,男635人(81.6%),女143人(18.4%)。年龄范围50~84岁,中位数57岁(53~64岁)。基线和最近一次VL检测中,VL20拷贝/mL的分别有2人(0.3%)、606人(77.9%)。基线和最近一次随访中,CD4细胞≥200个/μL的分别有425人(54.6%)、646人(83.0%)。无漏服药以及较少的漏服药次数者病毒学完全抑制率较高,基线时HIV/AIDS病人CD4细胞≥200个/μL者免疫学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病毒抑制效果和免疫学效果均较好(P0.05)。结论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基线CD4细胞水平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及治疗方法。方法将选取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根据不同基线CD4细胞水平分为两组,观察这两组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发生IRIS的情况,以及糖皮质激素在治疗IRIS中的作用。结果共选取HIV/AIDS病人312例,A组157例,CD4细胞计数≤100个/μL:B组155例,CD4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A组IRIS发生率为40.1%(63/157),死亡率为6.3%(4/63);B组IRIS发生率为3.9%(6/155),无死亡病例;两组IRI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RIS最常见并发结核病,分别为71.4%(45/63)和33.3%(2/6)。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病人症状的有效率为90.2%。结论基线CD4细胞低下是IRIS发生的重要因素,CD4细胞计数≤100个/μL的病人发生IRIS合并结核的较多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以克力芝(LPV/r)为基础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中,经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曾接受包含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HAART的90例HIV/AIDS病人,给予2个核苷类似物(NRTIs)加克力芝进行治疗,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18个月,观察与基线相比实验室生化指标、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变化。结果 90例HIV/AIDS病人中,67例做了病毒载量检测,HIV基线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人比例为23.9%,改用克力芝治疗18个月后,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人比例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54个/mm3,随访结束时CD4细胞计数中位数达到421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mm3组病人较200个/mm3组病人增加显著(P0.05)。10%(9/90)的病人报告了28项不良反应,但大多数与研究药物无关。结论以克力芝为基础的HAART是中国经治HIV/AIDS病人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基本特征,探讨HI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200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就诊的3452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HAART前不同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身体质量指数(BMI)、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及症状体征、其他混合性感染的合并情况及是否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情况]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137例(3.97%),其中轻度104例(3.01%),中度19例(0.55%),重度14例(0.41%)。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随CD4细胞计数的增加而降低(P〈0.001)。HAART前HIV RNA≥105拷贝/mL[调整OR值(AOR)=1.903,95%CI:1.125-3.218,P=0.016],CD4细胞计数≤50个/μL(AOR=8.828,95%CI:2.939-26.519,P〈0.001)及CD4细胞计数51-199个/μL(AOR=3.714,95%CI:1.317-10.479,P=0.013),HBsAg+(AOR=4.949,95%CI:2.372-10.323,P〈0.001)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HIV/AIDS病人HAART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低基线CD4细胞计数、高基线病毒载量及合并乙型肝炎是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因此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克力芝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妊娠妇女中抗病毒治疗(AR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门诊,接受基于克力芝的三联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分析ART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210例HIV感染孕妇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为(365±171)个/μL,治疗24周时CD4细胞计数为(522±198)个/μL,治疗48周时CD4细胞计数为(546±203)个/μL,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毒载量检测不到者所占的比例在基线、24周和48周时分别为12.4%、91.0%和96.7%,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肠道反应、贫血和血脂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6.2%、12.4%和7.6%,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基于克力芝的三联抗病毒治疗对于HIV感染孕妇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可在HIV感染妊娠妇女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地坛医院2005-2018年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死亡病人的特征,为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地坛医院2005-2018年所有门诊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中的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死亡率,分析死亡病例特征。结果共有7 171名HIV感染者在此期间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死亡88人,男80人,女8人,总死亡率0.33/100人年,死亡病人的平均年龄48.8岁。死于艾滋病(AIDS)相关疾病和非AIDS相关疾病病人的死亡率分别为0.21/100人年和0.07/100人年。63.6%(56/88)的病人死于AIDS相关疾病,死因前5位分别为:感染中毒性休克10例,结核病7例,淋巴瘤5例,除肺孢子菌肺炎外的肺部感染5例,隐球菌脑膜炎4例。21.6%(19/88)的病人死于非AIDS相关疾病,死因主要为非AIDS相关肿瘤11例,包括肺癌、直肠癌、肝癌及白血病等,其次为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5例。死亡病人基线平均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为(107±90)个/μL,其中,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占78.4%。死亡时平均CD4细胞计数为(171±124)个/μL。结论本院抗病毒治疗病人总死亡率较低,超过一半的死亡病人死因仍为AIDS相关疾病,免疫重建较好的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为非AIDS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疗机构≥50岁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流行病学特征、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以及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分布情况,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确证的HIV-1抗体阳性成人病例,分别采用WB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病人静脉血中的HIV-1抗体和CD4细胞计数。结果共纳入新确证的HIV-1抗体阳性成人病例1 384例,其中≥50岁的老年HIV/AIDS病人345例(24.9%)。相比于18~49岁的中青年HIV/AIDS病人,老年HIV/AIDS病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更高(79.1%vs. 46.2%);异性性传播比例更高(63.8%vs. 39.9%);住院的比例更高(60.0%vs. 4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老年HIV/AIDS病人首次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更低(103个/μL vs. 156个/μL,P=0.046);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比例更高(67.2%vs. 56.1%,P 0.001)。进一步分析345例老年HIV/AIDS病人WB带型分布发现,相比CD4细胞 200个/μL的病人,CD4细胞≤200个/μL的病人p17(25.9%vs.54.0%,P 0.001)、p24(93.1%vs. 99.1%,P=0.015)和p55(13.4%vs. 33.6%,P 0.001)带型出现率均显著更低。结论广州市老年HIV/AIDS病人文化水平较低,异性性传播为主;首次确诊感染时免疫状态更差,病情更严重,应该加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的教育宣传和筛查工作。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gag条带缺失能否作为疾病进入AIDS期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