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r12MOV钢的隐晶马氏体及其强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Cr12MoV 钢的隐晶码氏体及其强韧化进行了研究。电镜分析表明,Cr12MoV 钢的淬火隐晶马氏体的微观形态与亚结构随淬火奥氏体化温度不同而异。950℃及其以下奥氏体化温度淬火,可获得单一的板条状位错融隐晶马氏体;而经950~1100℃奥氏体化温度淬火,则获得了由针(片)状孪晶马氏体与板条状位错马氏体构成的混合隐晶马氏体组织,并且孪晶马氏体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而增多。经机械性能试验发现,隐晶马氏体的微观形态与亚结构对钢的强韧性有直接影响。因此,为了使Cr12MoV 钢得到最有效的强韧化效果,不仅要均匀化和细化钢中的碳化物,而且要控制钢中隐晶马氏体的微观形态与亚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碳钢和低合金钢气体软氮化后进行整体淬火复合处理工艺时组织,相组成和氨浓度分布的规律。试验表明,复合处理后可在零件表面形成一层含氮的马氏体,与单纯淬火的含碳马氏体相比,组织细微,亚结构细,位错密度高。含氮马氏体形态有针状和板条状的形态,含氨量较高时为针状;含氨量和含碳量均较低时为板条状。含氮层的淬火组织中有较多的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3.
钢的机械性能与其组织结构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在渗碳件已获得合理的渗层深度、碳势、碳浓度以及碳化物形态、数量和分布适宜的前提下,为提高其强韧性,应充分细化渗层及芯部奥氏体晶粒,避免热处理显微裂纹的产生,并尽可能获得板条状马氏体。为此,推荐渗碳后用循环加热加快速淬火来取代传统的二次淬火或直接淬火工艺。  相似文献   

4.
在SRV Ⅳ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不同热处理技术对18Cr2Ni4WA钢磨损行为的影响,并分析磨损机制.在试验条件下,渗碳激光复合处理试样的维氏硬度约为HV760,耐磨性最好,其次为渗碳、低温回火试样和淬火、低温回火试样;正火、高温回火试样的金相组织为回火索氏体,淬火、低温回火试样的金相组织为板条状回火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渗碳、低温回火试样和渗碳、激光表面淬火试样的显微组织均为针状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颗粒渗碳体,且渗碳激光复合处理试样的金相组织较为均匀、细小.  相似文献   

5.
高温形变热处理是一种将压力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新工艺。其实质就是在奥氏体稳定区对钢进行塑性变形,随后立即淬火,以固定在形变过程中新产生的特殊组织状态,即细板条状马氏体,再经回火,使球状碳化物沿细板条状马氏体方向高度弥散析出。从而使钢  相似文献   

6.
低碳马氏体又称板条状马氏体或位错型马氏体。它有比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工业生产上得到多方面的应用。现将低碳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形成机理、形成条件、机械性能及其应用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淬火是目前用来提高钢件机械性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淬火及回火,可以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他们之间的各种配合,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钢件淬火时伴随着一种组织转变——马氏体转变,马氏体是一种脆性相,在宏观淬火内应力的作用下容易使钢件产生淬火裂纹。在机床零件加工的过程中淬火裂纹是零件较严重的热处理缺陷之一,导致零件报废,既浪费了材料与加工费用,又影响了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钢件产生淬火裂纹的原因,找出其规律,采取预防措施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冷处理也叫冰冷处理或零下温度处理,是一种新的热处理方法。大家知道,许多钢件都需要淬火。淬火是为了使钢的组织从「奥氏体」变成「马氏体」,而随着钢的组织的转变,钢的性能也改变了。可是某些钢往往需要冷却到零度以下才会是「马氏体」的组织;如果只是把它淬火,冷到室温,就会有许多「奥氏体」组织保留下来。这些钢就需要在淬火后进行冷处理——冷却到零度以下(请看封面插图)。  相似文献   

9.
郑志 《中国机械》2014,(11):103-103
板条状位错型马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值得推广应用。阐述了合金的化学成分与马氏体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的关系及其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亚温淬火对25MnV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组合回归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亚温淬火对25MnV钢抗拉强度和硬度的影响,分析了该钢亚温淬火后的组织。结果表明:25MnV钢经亚温淬火后,得到极细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830℃淬火时,马氏体板条之间分布着条状的铁素体;在810~830℃温度范围内,随淬火温度升高,该钢的强度和硬度升高,830℃亚温淬火的强度、硬度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预备热处理对淬火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改善组织、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许多零件,特别是锻造成形零件都要进行预备热处理。生产中最广泛应用的预备热处理是退火和调质。随着热处理理论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淬火工艺,这些新工艺强韧化的效果与原始组织关系密切。本文分析了近十多年来发展的淬火新工艺及其对原始组织的要求,提出了预备热处理的改进意见。 1.淬火新工艺及其对原始组织的要求 (1)板条马氏体强韧化对原始组织的要求 钢铁材料淬火后最常见的是板条状和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比片状马氏体好,所以淬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面齿轮磨削表层金相组织特征,通过检测分析发现:面齿轮磨削表面的金相组织为细针状回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粗大碳化物,心部组织为粗大的板条状回火马氏体。采用基于二阶响应曲面法建立了面齿轮残余奥氏体量预测模型,根据试验结果,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出回归系数,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二次响应曲面法预测模型回归显著,置信度高,可以用于进行加工前的磨削参数选择,以达到对残余奥氏体量进行预测和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观察及微观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纳米压痕仪观察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诱发马氏体和氢致马氏体形貌,并分析TiNi合金不同组织的微观力学性能.其中应力诱发马氏体呈板条状突起,而氢致马氏体和氢化物呈不规则突起.同时发现TiNi合金充氢组织的微观硬度和弹性模量最高,而马氏体组织的硬度高于奥氏体相,其弹性模量低于奥氏体相.  相似文献   

14.
分析研究了淬火、回火状态的GCr15轴承钢经过超低温改性处理后,基体组织发生回火马氏体恒温脱溶相变,析出弥散、微细碳化物及残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相变,经XRD检测,其残留量从9%降至2%左右.从而说明微观结构的转变引起了轴承钢机械性能的变化.采用优化的超低温处理工艺对GCr15钢制作的工模具进行处理,其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马氏体的惯习面决定了马氏体的形态,而马氏体的形态又决定了马氏体的机械性能。关于马氏体的惯习面、形态和机械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代马氏体理论的精华所在。本文以K-S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碳马氏体转变时原子运动和奥氏体与马氏体分别进行塑性变形的情况,从而发现了高碳马氏体的惯习面、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之间的一些关系,为进一步通过控制组织,改进性能,提出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20MnVBH钢的正火和淬火组织,结果表明,20MnVBH钢经950℃正火后的组织为典型的粒状虫氏体,小岛呈长条状,不连续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并趋于平行排列,淬火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马氏体板间存在残余奥氏体薄膜,残余奥氏体薄膜和两侧析条马氏体的位向关系分别符合K-S关系和西山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两种Si—Mn结构钢通过热处理方法获得的纤维状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残留奥氏体多相复合组织的铁素体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预淬火产物板条马氏体在高温回火及重新加热过程中碳化物沿板条界沉淀,少部分在内部形成,但板条未发生再结晶.当加热到临界区时,即形成纤维条状的残留铁素体(R.F).在随后的冷却和等温过程中 R.F中可沉淀出极细小的碳、氮化物,同时在原R.F基体上以台阶生长方式向奥氏体推移而形成新生铁素体(T.F).该T.F内部的位错密度较低,碳化物沉淀少、R.F与T.F之间没有清晰界面.生长的台阶大小不等,大台阶高度约250nm.新生铁素体的生长速率与等温温度、临界区加热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碳氮共渗淬火适用于要求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以及心部有一定强韧性的零件,在汽车零部件柴油机喷油泵调速器中应用非常广泛。低碳钢如SPCC钢、10钢、20钢经渗碳淬火后形成的正常淬火组织从表面至心部依次为:碳氮化合物、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低碳马氏体、铁素体和托氏体。  相似文献   

19.
H13-RE热作模具钢激光淬火处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H13-RE热作模具钢激光淬火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H13-RE钢激光淬火层的显微组织为细板条马氏体+少量孪晶马氏体+弥散碳化物,过渡层显微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组织。H13-RE钢激光淬火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硬度、耐磨性、抗日久稳定性、抗蚀性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新、旧工艺对比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钢的强韧化方法。对低合金渗碳钢而言,采用低温短时间加热淬火工艺,可获得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并能得到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从马氏体形态学的观点出发,进一步发挥零件强韧潜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