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构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可靠的水体感染性监测预警指标与方法。方法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基础,筛选出区域性血吸虫感染高危地带,设立监测预警点,建立滩情、螺情数据库。在血吸虫感染高发季节,逐月对监测预警点水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实施监测。采用哨鼠法检测水体中血吸虫尾蚴以测定水体对人畜的感染性;采用哨螺法检测水体中血吸虫毛蚴以测定水体对钉螺的感染性;采用人工观察法调查人畜活动和渔船民粪便污染情况。逐月向监测预警点所在地区及相关部门发布监测结果及预警报告,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结果在江苏省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和常州等5市流行区长江沿岸外江滩设立了45个监测预警点,于2009年5~9月间实施监测,5、6、7月已完成检测3次,共投放哨鼠2700只,回收2632只,哨鼠回收率为97.48%;饲养15d后采血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测,3次现场监测哨鼠阳性率为2.37%~21.13%之间,平均为11.34%。饲养35d后解剖观察哨鼠2618只,共检得3个阳性点,4只阳性哨鼠。3次监测共损失哨鼠82只,占总投放哨鼠的3.04%;在损失的哨鼠中现场逃失45只,占54.88%。共对45个点12350只钉螺进行了逸尾蚴观察,未发现感染性钉螺。45个点3次现场观察共发现接触疫水人员457人,有15只家畜放养,监测点水域共停靠船只618只(次)、有船民1867人,其中渔船占65.05%,运输船民占59.99%。3个尾蚴感染阳性点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共挂灭蚴药包140只,扩大治疗184人,发放预防急性血吸虫感染宣传单1200余份,发放防护霜750支,有效控制了疫情发生。结论以哨鼠法为主建立的水体感染性监测预警指标与方法,具有指标敏感、结果稳定、可操作性强以及便于现场质量控制等优点,可作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血吸虫感染性。 方法 在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共设17 个监测点, 开展螺情调查, 并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性。 结果 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35只/0.1 m2 和0.67只/0.1 m2 , 钉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33%和0.05%。在长江流域共开展2次水体感染性监测,第1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4处阳性环境; 第2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7处阳性环境。在汉北河流域开展1次水体感染性监测, 哨鼠阳性率为11.9%, 有4处阳性环境。 结论 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较高。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可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同时还可间接了解查灭螺工作质量和药物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 探讨哨鼠法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长江武汉段、 东荆河?通顺河水系、 府河?沦河水系和金水河4个血吸虫感染高危水系设立监测预警点。汛期来临前调查监测点周边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 汛期来临时采用哨鼠法检测水体血吸虫感染性。调查监测点周边村组历年病情资料, 同时观察滩面人畜活动情况, 对哨鼠感染率与滩面螺情进行秩相关检验。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结果 18个监测点15个查到阳性哨鼠, 阳性率为83.33%。共投放哨鼠554只, 回收540只, 回收率为97.47%。回收哨鼠全部解剖, 阳性75只, 总感染率为13.89%, 共检获血吸虫成虫172条, 平均虫荷为2.29±0.71条/鼠。4大水系哨鼠感染率分别为 8.33%、 24.53%、 10.85%、 6.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9.131, P = 0.000)。虫荷分别为2.33±0.71、 2.28±0.76、 2.22±0.60、 2.75±0.96条/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638, P = 0.593)。哨鼠阳性率与监测点钉螺面积、 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阳性率均无相关性。15个哨鼠阳性点中, 8个有渔船民活动, 8个滩面有钓鱼或种植者, 10个滩面有耕牛散放, 4个有病牛。15个哨鼠阳性点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 未出现血吸虫病重大疫情。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较高; 哨鼠法可作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长江水体血吸虫毛蚴监测方法,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情况,为追踪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灭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长江江苏段选择45个监测点,采用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每个点投放500只阴性钉螺,于2009年5-9月每月投放1次,每次投放28 h,钉螺收回后置于25℃恒温箱内饲养。首次回收2个月后每月采用群体逸蚴法检测1次钉螺感染性,在末次投放3个月后,采用压碎法解剖全部钉螺,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出现感染螺环境的人畜活动情况。建立江苏省长江水域哨螺监测数据库,绘制哨螺阳性点地理分布图,计算江水中钉螺单位时间被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阳性率。结果 45个点5个月共投放哨螺44 717只,回收43 477只,回收率为97.23%;钉螺逸蚴81 410只次,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钉螺13 033只,发现5只感染血吸虫,钉螺感染率为0.038%,水体中钉螺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率为4.11/100万。在45个监测点中检出阳性点5个,阳性点出现率为11.11%;其中哨螺阳性点分布在长江南岸3个、北岸1个、江心洲1个,其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1.43%、5.56%和7.69%,南岸哨螺阳性点出现率是北岸的3.8倍。5个阳性点中有3个为渔船民集散地。结论江苏省长江南岸水域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程度高于北岸,渔船民集散地是重要的污染地之一。浮瓶-尼龙螺袋哨螺测定法是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6年湖北省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分析可疑高危环境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方法 选择长江、汉北河、富河3大水系设立哨鼠监测预警点。采用哨鼠法检测水体的感染性,同时观察滩面人畜活动情况,对出现血吸虫尾蚴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结果 5-6月在10个哨鼠监测点中,长江流域有2个点检出阳性哨鼠,阳性点检出率为20%,回收的200只小鼠全部解剖,检出阳性哨鼠5只,哨鼠总感染率为2.5%,获得血吸虫成虫5条,阳性鼠平均虫荷为1条/鼠。对2个哨鼠阳性点及时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未出现血吸虫病重大疫情。8-9月8个哨鼠点,160只小鼠全部解剖,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 结论 哨鼠监测结果对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0年全国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哨鼠监测预警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目的 探索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的方法与手段, 为提高血吸虫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在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云南和四川7个省选择血吸虫病易感重点水域, 采用哨鼠尾蚴测定法, 分别于2010年6月和9 月开展2次现场检测。哨鼠在实验室饲养后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 建立全国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数据库, 分析哨鼠监测预警阳性点的时空分布和环境特点等情况。结果 结果 2010年6月和9月在7个省34个县 (市、 区) 检测了72个点。共投放哨鼠2 667只, 回收哨鼠2 613只, 总回收率为97.98%; 共检出17个阳性点, 阳性点出现率为23.61%, 其中6月份阳性点出现率为17.24% (10/58), 9月份阳性点出现率为14.71%(10/6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151, P = 0.698) 。共解剖哨鼠2 436只, 检出阳性哨鼠90只, 检获血吸虫459条, 哨鼠总感染率为3.69%, 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5.10条/鼠。6月份哨鼠感染率为2.82% (31/1 099), 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2.45条/鼠; 9月份哨鼠感染率为4.41% (59/1 337), 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 6.49条/鼠, 9月份哨鼠感染率显著高于6月份 (χ2 = 14.681, P < 0.01)。当年有感染性钉螺、 上年有感染性钉螺和近3年无感染性钉螺环境哨鼠阳性点检出率分别为29.63%、 41.67%和12.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5.227, P = 0.071); 上述3类环境哨鼠感染率分别为9.38%、 3.98%和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0.489, P < 0.01)。结论 结论 重点水域哨鼠感染监测结果能基本反映当地血吸虫病疫情, 对近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的环境仍能检出较多阳性。采用哨鼠测定法在重点水域进行监测预警将显著提高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及时发现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减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易感重点水域长江武汉段、府河-沦河水系、东荆河-通顺河水系和金水河水系,采用哨鼠监测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风险。 结果 2017—2019 年共开展哨鼠监测 38 点次,涉及全市 8 个区 21 个行政村。 三年共投放哨鼠 760 只,回收哨鼠 742 只,总回收率为 97. 63%;共解剖哨鼠 742 只,未发现阳性,未检获成虫,哨鼠感染率为 0。 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湖北省汉川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探讨哨鼠法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作用。方法于2014年在汉川市汉北河、刁汊湖、庙五渠等3个水系设立哨鼠监测预警点,并收集监测点所属村的疫情资料。分别于6月上旬和9月上旬于各监测点投放哨鼠(雄性昆明小鼠)20只,每次4 h,连续投放2 d。观察小鼠丢失及死亡情况。同时,观察监测现场江滩上的人畜活动情况,并调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将哨鼠带回实验室饲养35 d后,解剖观察其肝脏肉芽肿情况,并计数血吸虫成虫。分析哨鼠感染情况和监测预警阳性点的分布,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结果 2014年在汉川市汉北河、刁汊湖和庙五渠等3个水系分别设5、5、3个监测点,共13个。各监测点2014年春季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汉北河水系有螺框出现率为18.7%(224/1 201),高于刁汊湖水系(12.8%,852/6 644)和庙五渠水系(6.4%,202/3 147)(P0.01)。监测点共投放哨鼠520只,回收514只,丢失6只,饲养过程中死亡4只。共解剖哨鼠510只,检出感染阳性哨鼠4只,检获日本血吸虫成虫27条,哨鼠总感染率为0.8%,阳性鼠平均虫荷为6.8条/只。汉北河、刁汊湖、庙五渠等3个水系的哨鼠感染率分别为1.5%(3/197)、0.5%(1/195)、0(0/118)(P0.05)。13个监测点中,三四村、康家村、陡埠村等3村为血吸虫感染阳性点,且均在9月份检出。汉北河、刁汊湖和庙五渠等3个水系血吸虫检出阳性点分别为2、1和0个。13个监测点现场共发现散放耕牛22头,其中感染血吸虫的牛2头;发现渔船民共62人,其中血吸虫感染者2人。3个哨鼠阳性点均启动了应急响应,未发生血吸虫病重大疫情。结论哨鼠法可显著提高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敏感性,残存的病牛和渔船民中的感染者仍是汉川市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鄱阳湖区南昌县水域水体日本血吸虫感染性。方法2011年6-7月在南昌县抚河入湖口附近、五星垦殖场外湖堤脚、赣江南支和赣江中支入湖口附近8个监测区域共59个监测点,采用哨鼠试验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59个监测点共投放600只健康小白鼠,回收哨鼠584只,解剖哨鼠577只,检获阳性哨鼠1只,哨鼠血吸虫总感染率为0.17%,检获血吸虫成虫4条。结论鄱阳湖区采用哨鼠法进行水体感染性监测时应以螺情为依据,水情、水位和流速等因素会影响哨鼠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仁寿县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钉螺分布环境及重点风险区域,将钉螺、野粪、钉螺输入、漂浮物、哨鼠和野生动物作为监测对象,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结果钉螺监测调查34个环境,调查总面积为176410 m2,其中有螺面积为99340 m2,没有新发和复现面积;共调查2445框,系统抽样2094框,环境抽样351框,有螺框307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2.56%,捕获钉螺537只,活螺494只,活螺密度为0.20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在调查钉螺的同时,在其周围环境发现5份野粪,经孵化检测5份野粪均未发现血吸虫毛蚴。在无螺乡镇或无螺环境引进有螺区植物的15个环境进行钉螺输入监测,共调查面积717000 m2,调查8101框,有其他螺306框,其他各种螺632只,钉螺0框,未发现钉螺。在全县15个与有螺水系相通和水流较缓的水域进行钉螺漂浮物监测,共打捞漂浮物394.24 kg,发现其他螺691只,未发现钉螺。2017年、2018年在风险监测高危水域中共投放哨鼠80只,回收并解剖57只,未发现阳性哨鼠,2019年未开展哨鼠监测。野生动物监测未捕获野鼠。结论仁寿县血吸虫病疫情处于较低流行态势,但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须继续加强风险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镇江市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2005~2007年每年对镇江市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丹徒区三洲村和扬中市石城村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观察并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有螺面积、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血检阳性率分别为38.4 hm2、3.76只/0.1 m2、0.014 8只/0.1 m2、4.60%;2007年分别为41.9 hm2、2.40只/0.1 m2、0.012 8只/0.1 m2、2.07%;活螺密度与血检阳性率在防治措施实施后略有下降。丹徒监测点家畜感染率较高,耕牛感染率为21.1%,羊感染率为5.3%。结论3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显示,人群病情相对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监测区江滩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监测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地震后绵竹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4个村(安置点)进行螺情、病情和居民问卷调查,对所有板房安置点进行螺情和公厕无害化状况调查,分析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结果4个村抽查了178个条块,面积7.92 hm^2,查出有螺条块165个,占92.70%;有螺面积7.33hm2,占93.49%。有螺框出现率9.56%~56.36%,钉螺密度0.50~4.99只/0.1 m^2,解剖钉螺12 339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在23个安置点周围查到钉螺分布环境106个,钉螺面积为68 161 m^2。4个村筛查居民6 519人,查出阳性115人,阳性率在1.15%~2.45%,筛查外来流动人员688人,查出阳性30人,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抽查261座公厕,其中三格式135座,占51.7%。问卷调查居民217人,知晓血吸虫病的占82.49%,了解防护知识的占64.52%;接触有螺水体的占81.11%。结论外来传染源和现场环境大面积、高密度的钉螺是最主要的两大潜在流行因素,防控传染源的输入和压缩钉螺面积是确保灾后无大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 2004 年以来,特别是 2018 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共有 9 个市的 50 个县(市、区)流行 血吸虫病,其中 27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达到消除标准。 2018 年,全省共询检 214. 7 万人,发现阳性 470 689 人;血检 98. 9 万人,发现阳性 11 759 人;粪检 12. 7 万人,未发现阳性病人;全省现有病人数 为 5 890 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 538 例、晚期血吸虫病 5 352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 0. 08%;全 省流行村牛存栏 26 470 头,共血检 528 头,粪检 12 992 头,未发现病牛。 全省共调查钉螺 84 365. 2 hm2 ,查出钉螺面 积 20 269. 3 hm2 ,其中新发现钉螺 15. 0 hm2 、复现钉螺 45. 9 h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面积 10 763. 8 hm2 ,消灭钉螺面积 137. 4 hm2 ,年底尚有钉螺面积 26 434. 0 hm2 。 2018 年,全省 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 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 11. 2%,活螺平均密度 0. 38 只/ 0. 11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2004 ~ 2018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 90.4%和 100%,有螺面积在 2. 64 亿 m2 ~ 3. 10 亿 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 6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 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 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评价长江武汉段铁板洲以平整滩地、 翻耕种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2011-2015年, 在综合防治前后, 每年春季均在铁板洲进行螺情调查, 并对洲滩相邻的花园社区6~65岁居民进行病情调 查; 2014年7月下旬开展哨鼠监测。此外, 对综合开发治理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 结果 2011年综合治理前人群感 染率为0.72% (3/414), 2012年综合开发后人群感染率为0.37% (2/536), 2013年降为0.31% (1/326), 2014、 2015年未再查 出血吸虫病病人。与2011年相比, 2015年铁板洲有螺面积下降了22.18%, 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7.83%, 活螺平均密度 下降了98.25%, 各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哨鼠监测未发现阳性哨鼠。与综合治理前相比, 铁板洲治理后每年净收入 增加233.33%。结论 结论 铁板洲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后血吸虫病病情及螺情均显著下降,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血防重点村)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107个血防重点村的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方法,每年对血防重点村历史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进行人畜病情调查,分析17个实施血防重点村综合治理县(市、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结果在全省17个县(市、区)的107个血防重点村共实施“以机代牛”931头,圈养家畜8554头,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75129座,硬化护坡河道217.4km,建造阻螺涵闸144座,切滩清淤土方324万m^3,种植灭螺1521.07hm^2,兴林抑螺1746.01hm^2,蓄水养殖灭螺906.47hm^2,药物灭螺13671.52hm^2,居民查病20.87万人,血防健康教育54.85万人次。实施综合治理后,1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其中1个县恢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3~2008年17个县(市、区)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钉螺面积分别为7243.06、7625.23、7701.07、5887.96、4487.75hm^2和3775.26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173.93、2130.53、1767.70、1444.34、802.73hm2和124.19h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31%、0.16%、0.13%、0.21%、0.09%和0.02%,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57%、0.20%、0.13%、0.03%、0.01%和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40%、0.37%、0.10%、0.04%、0.01%和0,分别比实施综合治理前下降了47.88%、94.29%、92.55%、96.94%和100%。结论整合部门资源,实施整村推进,是加快防治工作进程,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了解海宁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 案》, 2012-2014年对海宁市海昌街道勤民村省级监测点螺情、 常住居民、 流动人口病情等进行监测。结果 结果 2012-2014 年监测点共调查常住居民600人, 血检阳性率为3.17% (19/600), 粪检均为阴性; 3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50% (5/200)、 0 (0/200)、 7.00% (14/200), 2014年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2013年 (χ2 = 14.508, P < 0.01)。3年共监测流动人口1 591人, 血 检阳性率为0.94% (15/1 591), 粪检均为阴性; 其中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92% (14/1 521) 和1.43% (1/ 7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659, P > 0.05); 各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50% (8/534)、 0.56% (3/531)、 0.76% (4/526),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752, P > 0.05)。螺情监测显示未发现阳性钉螺环境和钉螺输入。结论 结论 海宁市存在血吸虫病传 染源, 需警惕局部流行的可能。今后仍需加强螺情监测和外来流动人员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