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肺癌脑转移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1989~2002年收治的21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肺癌脑转移患的临床表现、影响学检查特点、治疗经过、误诊原因。结果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肺癌脑转移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症状首发以头痛、肢体运动障碍、癫痫样发作、眩晕为常见;肺部症状隐蔽或不表现,容易误诊;MRI、CT检查可见脑梗死样及脑出血样改变、颅内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结论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肺癌脑转移临床上最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及时的胸部x线及头颅MRI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一般内科、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以头晕即所谓眩晕为主诉就诊者为数甚多,但头部CT、MRI等诸多检查常无异常。作者对这些患者进行血小板凝集功能测定。 . 1995年5月~1996年4月以眩晕、摇晃、浮动、走路左右倾倒等症状者82例,男性30例,女性52例,年龄20~90岁。少数轻度平衡机能障碍,4例眼震外无其他神经症状。10例神经耳科检查可能为中枢性。全部行头部CT或MRI检查相应年龄的脑萎缩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室系统的CT测量正常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5年6月至1998年4月,我们采用头颅CT扫描,分别测量了426名国人正常小儿脑室脑比(Ventricle to Brain Ratio,VBR)、第三脑室横径、第四脑室横径和前后径,提出了CT测量的正常值。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90名,女136名,年龄为28d~14岁。分组:Ⅰ组(28d~1岁)35例,Ⅱ组(1~3岁)51例,Ⅲ组(3~6岁)106例,Ⅳ组(6~10岁)119例,Ⅴ组(10~14岁)115例。选择被测量的对象为头痛和颅脑外伤患儿,这些患儿经小儿科、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医师检查,没有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且头颅CT扫描也没有发现颅内病变。1.2 测量条件和要求 使用日本Shimadzu SCT-  相似文献   

4.
颅内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病变,传统放射学检查对较小的病变难以发现,只有当肿瘤较大时,头颅平片上才表现为颅内的透亮区,偶可见线形、弧形钙化,但难以做出定性诊断。CT检查为颅内脂肪瘤的诊断提供了主要依据,我们自1994年4月至1995年5月,收集了7例颅内脂肪瘤的颅脑CT资料,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28岁,其中3例主要为癫痫发作,头痛恶心;2例出现听力下降,进展缓慢,病史达十年余;1例为多尿、遗尿症状;1例为外伤后偶然发现。1.2检查方法:采用日本岛津4800TC型…  相似文献   

5.
口服苯妥英钠、654—2治疗偏头痛3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30例病人均为本院住院病人,其中年龄最小者为13岁,最大者为62岁,男性5例,年龄为16~35岁,平均30.1岁,女性25例,年龄为13~62岁,平均为39.7岁。2.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拟定们头痛诊断标准制定如下标准。①头痛病史在一年以上且发作次数大于10次。②发作持续时间为Z~96,J’时,发作间期无头痛。③头痛为单侧性或先一侧后扩展到双侧,头痛性质力搏动性疼痛。④头痛发作前具有先兆症状如眼前闪光感,暗点,感觉异常等。⑤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EEG正常,CT已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3.方法:所有…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阴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而复查CT、MRI阳性的表现及原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阴性,但复查CT、MRI发现迟发性颅内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CT检查阴性但复查CT、MRI的阳性表现为迟发性血肿,脑干血肿,横窦沟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腔积液,弥漫性脑肿胀,弥漫性轴索损伤。首次CT检查阴性与检查时间,病变发展,受伤部位等因素有关。结论对首次头部CT检查阴性结果者,应仔细行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复查CT、MRI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颅内炎性病灶(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扫描等现代化检查设备的普及,使过去一些难以诊断的颅内微小病灶得以及时发现。我院自1987年以来,共收治颅内炎性病灶2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12例,女13例,年龄4~44岁,平均20岁。主要临床表现及病灶部泣如附表。CT扫描特点:局灶增强伴周围低密度改变19例,单纯低密度改变6例,其中3例未作增强扫描。25例中行病灶切除22例,保守治疗2  相似文献   

8.
1995年 8月~ 2 0 0 0年 4月期间笔者观察、随访经γ刀治疗的小儿颅内疾病 30 6例 ,现将相关资料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年龄为 1~ 14岁的 30 6例儿童病人占同期收治病人 394 7例的 7.75 %,年龄在 7岁以前为 71例 ,8~ 14岁 2 35人。其诊断均根据CT、MR、内分泌测定 ,少数立体定向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病变的部位幕上 2 4 4例 ,幕下 6 2例 ,其病变类型与病变部位见表 1。病变 <10mm ,14例 ;11~2 0mm ,83例 ;2 1~ 30mm ,10 6例 ;>31mm ,10 3例。最大直径 5 7.1mm ,最大体积 :4 1.9mm× 5 3.1mm×5 7.1mm。2 .治疗方法 常规消…  相似文献   

9.
MG  Bruzzone  M  Grisoli  T  De  Simone  C  Regna-Gladin  毛成洁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2):188-190
眩晕患者的诊断过程始于对病史以及随后的全身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的准确评价。这步骤通常能够识别确切的病因,或者至少可鉴别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神经放射学检查必须作为选择性诊断手段加以考虑,包括CT、MRI、MR血管造影(MRA)以及血管造影术。对于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Meniere病、外淋巴瘘、局部外伤、中毒性迷路炎、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渗液等疾病的诊断而言,影像学技术的作用是有争议的。CT和MR可用来排除其他病理学原因和证实诊断。分辨率和增加和能够增强迷路内液的特殊MRI序列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对迷路的结构和病理学变化进行更详细地分析。T1和T2对比序列检查都是必需的。当怀疑中耳类以及在外伤后眩晕随访时,需要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很多,包括椎基底循环血管病变、多发性硬化、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小脑和脑干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脑缺血和多发性硬化最为常见。在这些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应该是强制性的。CT能够诊断大多数小脑出血以及小脑和脑干的急性缺血,增强的MRI已经证实是检测后颅窝病病变最为敏感的工具。弥散加权MRI能够比常规MRI更早地显示急性缺血性改变。MRA能提供类似血管造影片的颅内血管图像。有证据表明,有时可避免进行侵入性的血管造影术。MRA的分辨率不如传统的血管造影术,还可能受到活动和其他伪影的影响。选择性的后循环血管造影通常对治疗决策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可能是眩晕的病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我们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所致眩晕进行分析和探讨。临床资料 : 选取在神经科门诊就诊 ,临床诊断为眩晕 ,无其他神经系统临床体征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查除外椎基底动脉狭窄或供血不足 ,有一条或多条颈动脉系统 (包括颅内外动脉系统 )血管狭窄患者 2 3例。男 10例 ,女13例 ,年龄 2 6~ 80岁 ,平均年龄 (5 8± 11)岁。方法 : EME ,TC 40 40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 ,2MHz探头经颞、枕及眶窗探测大脑中动脉 …  相似文献   

11.
神经科门诊和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头痛病人是否需进行CT检查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资料和结果 收集1981年以来,以头痛为主诉并进行CT检查的患者144例,其中男77例,女67例。年龄8~78岁,平均34.2岁。这些病人均经神经专科医师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仅少数(13例,  相似文献   

12.
单纯发作性眩晕性脑干梗死30例临床和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示临床医生对椎-基底动脉缺血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的老年患者,如反复发作或发作每次持续时间>1小时,要考虑脑干梗死的形成。方法:分析3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以发作性眩晕为表现的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岁,6例每日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小时,24例为每日反复发作≥5次,每次发作持续5~20分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前全部患者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头颅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干梗死。结论:对于单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眩晕每日反复发作≥5次或每次持续时间>1小时,要高度怀疑脑干梗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引导立体定向活检术的准确性及其在颅内多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15~59岁,活检前所有患者均行了CT和MRI检查,确定颅内有多发病变,但不能肯定病理性质。手术在局麻下安装德国产ZEPPELLIN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通过1.5Tesla MRI扫描计算出靶点坐标后,进行立体定向活检。结果术后病理学诊断星形细胞瘤Ⅲ级5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转移性小细胞恶性肿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1例,炎性疾病1例,另外1例未能获得阳性病理学诊断,手术阳性诊断率为90%。术后1例出现活检靶点处出血,余未见其它并发症。结论脑立体定向活检术是明确颅内多发病变组织病理学性质的有效方法,它具有定位准确,误差小,活检准确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探讨椎动脉供血情况与眩晕的关系。方法眩晕病人27例,经CT排除颅内病变存在。健康对照组20例,均经检查无心脑血管疾病。利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双侧椎动脉内径、心率及相关血流参数测量,计算椎动脉血流量。结果27例眩晕病人中,有16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量较正常对照组低,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眩晕病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量减低有一定的关系,经彩色多普勒检测椎动脉对无颅内病变的眩晕病人病因的确定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妊娠期颅内并发症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在妊娠期出现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行CT轴位平扫,其中1例增强扫描。结果:脑水肿10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4例,脑血管畸形1例,结论:CT对妊娠期颅内并发症诊断及时准确,为首选诊断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DE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放射科自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应用DECTA检查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146例,结果阳性患者中16例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DECTA和DSA检查的影像资料及诊断结果.结果 DECTA检查表现正常69例,显示头颈部血管疾病77例(77/146,52.74%).其中15例患者DSA检查显示头颈部血管疾病,与DECTA检查相符(15/16,93.75%),包括动脉瘤8例,颅内动脉、椎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颜面部血管畸形和颅内血管畸形各1例.另1例患者CTA检查发现2个小动脉瘤,而DSA检查未发现.结论 DECTA能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及肿瘤供血动脉,与全脑DSA结果符合率高,对于诊断颈部和颅内血管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本院近年来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多靶点破坏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9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0例均系男性,年龄20~38岁,平均25.3岁,均经精神科明确诊断,多次住院治疗无效果,其中住院5次以上6例,4次2例,3次1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例。病期3~10年,平均5年零3个月。临床表现有攻击冲动行为、自杀观念、妄想、自言自语及沉默不语、外逃等。神经系统检查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其中7例行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103例急性精神错乱状态患者作脑电图检查,男性63人,女性40人,年龄20~88岁,70名在50岁以上。分成颅内或颅外(如代谢性或电介质紊乱)二组。48名有颅内病变,42人原发颅外病变,5例未找到器质性病变基础(其中3例有精神病史),8例未能决定由颅内或颅外病变引起,故米进一步考虑。主要分析95例的脑电图。95例中10例有癫痫发作,均非原发性,6例由于颅内病变(3例为颞叶癫痫,3例为有弥漫性脑血管疾病的晚发性大发作),4例  相似文献   

19.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85例正常参考值。男51例,女34例。年龄15~65岁(平均38岁)。颅外颈动脉多普勒检查无明显病变。21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男16例,女5例。年龄10~54岁(平均31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癫痫、肢体乏力等。均经头颅 CT、脑血管造影检测。采用西德 TC2-64B 型  相似文献   

20.
1对象与方法郑州人民医院1997年10月-2010年5月在CT引导下对9例颅内病变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2~56岁,平均32.8岁。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例,丘脑2例,基底核区1例,颅内多发病灶3例。术前均经CT和(或)MRI检查,确定为脑内占位病变,但不能明确病变性质,需活检以决定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