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后的病理变化及疗效,为阐明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4例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瘤内平阳霉素注射并随访观察疗效,同时对平阳霉素注射后的瘤体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24例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经平阳霉素治疗后痊愈20例,治愈率为83.3%。而未治愈的4例患者,2例行手术治疗时,出血量明显减少。病理检查显示海绵状血管瘤注射平阳霉素后纤维组织增生并部分机化,血窦变窄小、融合,腺体变性、融合。结论 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高,并发症少。其病理变化是瘤体组织纤维增生和机化。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海绵状血管瘤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②方法对96例海绵状血管瘤通过临床检查分为3型: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及囊肿型和质韧型海绵状血管瘤。首先给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无效者采用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查。③结果96例中9例经平阳霉素治疗无效,手术切除后病理显示为错构瘤,其术前多诊断为质韧型。④结论典型和囊肿型海绵状血管瘤平阳霉素治疗有效,质韧型本质为错构瘤,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管瘤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平阳霉素瘤内注射等,血管瘤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从1995年开始用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15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血管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激光和药物注射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血管瘤,以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不同类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将1286例、1564个瘤体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激光凝固治疗和药物局部注射治疗。两种疗法均能有效地治疗小儿血管瘤,总有效率达98%。对于毛细血管瘤激光疗法一次性治愈率达86%,优于药物注射法(P<0.01);而海绵状血管瘤药物注射法优于激光疗法(P<0.01);混合性血管瘤的疗效介于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之间;对蔓状血管瘤采用瘤体主要供血动脉插管,药物(平阳霉素)分次注射,效果显著。提示,对部位较浅的毛细血管瘤采用激光疗法较佳,部位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采用药物(平阳霉素)注射疗效较高,蔓状血管瘤只有用瘤体供血动脉插管,药物(平阳霉素)分次注射才能取得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平阳霉素治疗头颈部血管瘤50例潘孟雄(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桂林市541001)关键词平阳霉素;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血管瘤系头颈部常见疾病,其治疗可用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常引起患者出血过多,颜面畸形,功能障碍,而以往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强地松与平阳霉素及鱼油酸钠治疗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用口服强地松与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分别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共102例。随访6个月。1年。采用卡方检验处理资料。结果:强地松治疗组治愈率41%,总有效率63%。平阳霉素组患者治愈率75%,总有效率86%。结论:两种方法中,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婴幼儿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最佳,并且并发症低、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方法:对78例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总次数不超过10次.结果:78例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后有74例治愈,4例有效,临床治愈率94.8%.结论: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是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唇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995.01~2002.01,用国产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唇部海绵状血管瘤72例。平阳霉素每次用量1~8mg,7~10d注射1次,3~5次为一疗程。结果 治愈34例(47%),基本治愈29例(40%),有效5例(7%),无效4例(6%)。总有效率94%。结论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唇部血管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方法对20例小儿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结果随访1年,20例中治愈15例(75%),有效4例(20%),好转1例(5%)。结论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联合鱼肝油酸钠瘤腔内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地塞米松术前肌注,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联合于瘤腔内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49例(联用组),并与单纯用5%鱼肝油酸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56例(单药组)作对照。两组均7d注射1次,3-4次为一个疗程。结果:单药组有效率为86%,平均注射4次,疗程28d,联用组有效率为97.9%,平均注射3次,疗程为21d,结论: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及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比传统鱼肝油酸钠疗法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用平阳霉素和’2P治疗儿童血管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血管瘤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借鉴。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血管瘤患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取平阳霉素和32P注射联合治疗,对照组采取32P局部注射加敷贴的治疗,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年龄、不同血管瘤类型、性别以及病灶数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对海绵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的疗效比较显著,对照组治疗对毛细血管瘤和鲜红斑痣疗效显著;年龄因素对两种儿童血管瘤治疗办法有显著的影响,年龄越小,采用32P+敷贴治疗的效果越佳,平阳霉素+,32P对2岁以上的患儿效果更佳;患儿的性别和病灶数量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无显著影响;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平阳霉素联合32P的方案是治疗年龄稍大的儿童血管瘤的良好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瘤手术治疗时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方法2004年2月到2007年11月共收治血管瘤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30岁,毛细血管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根据血管瘤的性质和部位、不同的部位、不同方法阻断血供。头面颈部的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体周围用7号丝线间断缝扎,暂时阻断周围滋养血管,再切除血管瘤。结果通过阻断血供,血管瘤组织不同程度缩小,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均获随访3~24个月,8例完全愈合、无复发、外形满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手术切除血管瘤之前阻断血供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为尽可能彻底切除血管瘤,减少复发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疗效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80例(88个)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瘤周或瘤内注射,用间断注射方法。结果:80例随访2~8年,其中5年以上50例(53个),总有效率96.6%,治愈率90.9%,未出现肺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是治疗颌面部血管瘤有效、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 研究背景] 先天性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血管瘤用32 磷胶体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甚佳,其余3 种类型用放射性核素32 磷、90 锶敷贴治疗.[ 病例报告] 用放射性核素32 磷和90 锶敷贴治疗了不同类型的血管瘤160 例.[ 讨论] 年龄与疗效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疗效越好,不同的血管瘤类型中以草莓状痣疗效最佳,其次为鲜红斑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证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4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资料,对手术指证、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并发症进行讨论。结果:48例病人中,32例采用肝叶(段)切除,12例采用血管溜摘除术,瘤体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或/和栓塞术等方法4例。17例出现手术并发症,以胸腔积液多见。结论:直径大于5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应考虑手术治疗并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肝叶(段)切除、血管瘤摘除术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2例,男9例,女13例。对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置管造影并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血管瘤供血动脉,一次或分次输注平阳霉素和超液化碘油乳剂。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术后定期复查。结果: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血管造影复查显示碘油聚积于肿瘤内,肿瘤血管消失,供血动脉闭塞,1~6个月后复查肿瘤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50%以上者15例,不足50%者7例。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综合征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栓塞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简单、有效、其并发症少,可以作为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首选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颧骨中心性血管瘤临床罕见。我科自1981年以来共收治2例。均于术前初步诊断,采用外科颧骨整块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颧骨中心性血管瘤。缺损处于颞肌筋膜瓣修复,保持了颜面部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眼眶肌锥内视神经鞘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跟眶肌锥内神经鞘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神经鞘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的声像及血流信号各有特点,7例神经鞘瘤均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而13例海绵状血管瘤内部均未见彩色血流信号;动态检查时加压及解压过程中海绵状血管瘤有7例显示彩色血流信号。结论:结合肿瘤内部回声与血流信号特点有助于对眼眶神经鞘瘤与海绵状血管瘤进行鉴别诊断,并对手术治疗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液氮冷冻治疗各型血管瘤1333例,978例的随访结果表明:单纯性血管瘤的治愈率为89.7%,三分之二的病例仅需冷冻一次即可治愈;血管痣和海绵状血管瘤也有较好的疗效。冷冻的主要副作用为感染,占18.1%。我们认为冷冻是治疗血管瘤最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2P胶体在超声引导下治疗婴儿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患儿104例,给予32P胶体注射治疗,根据有无超声引导分为超声引导下行32P胶体注射治疗组(A组)和无超声引导下行32P胶体注射治疗组(B组)。用药量及浓度根据血管瘤的部位、大小、类型及患者年龄而定,注射量每次不超过500μCi。结果104例患儿注射治疗1~3次不等,平均每个瘤体注射1.51次,平均治疗时间为6个月;随访5年。A组42例,治愈率为78.6%(33例),总有效率为92.9%(39例);B组62例,治愈率为64.5%(40例),总有效率为77.4%(48例)。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可提高32P胶体注射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