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以银杏叶中萜类内酯化合物的含量为指标,评估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方法 将银杏叶在酸、碱、氧化、加热及光照的加速降解条件下放置后,采用HPLC法测定银杏叶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共4种萜类内酯的含量。色谱条件:费罗门C18分析柱(4.6 mm × 150 mm,5 μm);甲醇-水(30 ∶ 70)为流动相;漂移管温度:40 ℃ ;氮气压强3.4 bar。结果 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分别在0.995~24.875 μg、0.568~14.200 μg、0.489~12.225 μg、0.495~12.375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酸碱条件,特别是酸性条件下出现降解现象。结论 银杏叶中的萜类内酯在酸及氧化条件下稳定性稍差,储藏时需注意。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萜类内酯含量考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吉  袁林  厉进忠 《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1):655-657
 目的:对国内外20个厂家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萜类内酯的含量进行考察,以对比国内外银杏叶制剂的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示差折光检测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白果内酯及银杏内酯A,B,C的含量,回收率及精密度良好。结果:萜类内酯的含量参差不齐,所考察的国内绝大部分产品萜类内酯含量低,或白果内酯与银杏内酯比例失调。结论:为保证我国银杏叶制剂的质量与疗效,对我国银杏叶的提取与制剂工艺进行深入的规范化研究并严格统一质量标准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正丙醇-四氢呋喃-水(1∶27∶7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建立了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且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的RSD分别为1.39%,2.16%。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银杏内酯滴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王秀茹  沈彤 《中草药》2012,43(4):661-663
目的研究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技术对金挖耳全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金挖耳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天名精内酯酮(1)、天名精内酯醇(2)、11αH-桉烷-4(15)-烯-12,8β-内酯(3)、特勒内酯(4)、1-酮-桉烷-11(13)-烯-12,8α-内酯(5)、5α-羟基4-表旋覆花内酯(6)、5,6α-环氧桉烷-12,8β-内酯(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银杏萜内酯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萜内酯是银杏提取物中独有的成分,本文对银杏萜内酯化合物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银杏萜内酯的种类和结构、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黄琴伟  李樱红  郑成 《中草药》2011,42(12):2456-2458
目的 以银杏叶对照提取物为对照建立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 nun×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体积流量0.8 mL/min,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5℃,氮气体积流量3.0 L/min.结果 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分别在1 672.2~10 033.2、1 026.4~6 158.4、527.8~3 166.8、2 200.8~13 204.8 ng呈良好的对数线性关系;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及总萜类内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 (RSD 2.5%)、108.1% (RSD 3.5%)、116.0% (RSD 4.9%)、90.4% (RSD0.6%)及99.3% (RSD 1.1%).结论 本方法简单易行、可控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并为中成药中多指标成分同时测定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压制备液相色谱同时制备5种银杏内酯。方法银杏叶经酶解预处理、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结晶获得总银杏内酯后,同时对银杏内酯A、B、C、J和白果内酯进行制备,HPLC?ELSD、NMR对其进行纯度检测和结构表征。结果5种银杏内酯纯度均大于98%,收率均大于95%。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高效,可为同时制备5种银杏内酯高纯单体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9.
顾利红  朱品业 《中草药》2000,31(4):260-262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 15批穿心莲商品药材中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 ,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脱水穿心莲内酯高于穿心莲内酯的占 2 6 .7% ,穿心莲内酯高于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占 5 3.3% ,两者含量差异在±10 %以内的占 2 0 .0 %。  相似文献   

10.
<正> 银杏(Ginkgo biloba L)系银杏科植物,又名白果、公孙树,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药用历史,自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银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以证明内酯是银杏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一类特异有效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受体拮抗剂。 我国的银杏资源占世界总资源量的70%以上,但对银杏的研究和利用则滞后于国外。了解银杏内酯的药用研究进展,对促进我国银杏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由血小板和多种炎症组织分泌产生的一种内源性磷酯,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它与许多疾病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银杏内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其中以银杏内酯B对PAF产生的作用最强。目前,国外银杏内酯以进入Ⅲ期临床研究。本文将综述有关银杏内酯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穿心莲注射液工艺过程中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以及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动态变化来加强穿心莲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模拟穿心莲注射液生产工艺,并从中选取6个关键工艺作为监控点,利用UV-HPLC对其进行在线质量监测,追踪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以及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动态变化,计算转移率。结果: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以及脱水穿心莲内酯在整个生产工艺中总的转移率不同,总的转移率分别是56.3%,74.0%,42.5%;3种内酯在不同的生产工艺转移率亦不同,在活性炭回流脱色工艺中的损失最为严重,总内酯类成分转移率仅为75.2%。结论:将穿心莲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由从药材、中间体、制剂的静态控制变为对工艺过程的动态监控全方位的控制,可更准确地分析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节,为相关生产企业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并为提高穿心莲注射液乃至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可控性奠定基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从雷公藤茎和叶中分离出三种二萜内酯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Ⅰ),雷公藤内酯二醇(Ⅱ)和雷醇内酯(Ⅲ)。Ⅰ和Ⅱ是高活性的抗白血病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白术中3种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6 min,60%~76%A;16~18 min,76%~100%A;18~30 min,100%A),双波长检测220 nm(白术内酯Ⅰ,Ⅲ)和276 nm(白术内酯Ⅱ)。以白术内酯Ⅰ,Ⅱ,Ⅲ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提取方式,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白术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方式为乙醇温浸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加6,4,4倍量90%乙醇于40℃温浸提取3次,提取时间依次为1.5,1.0,1.0 h。白术内酯Ⅰ,Ⅱ,Ⅲ的提取率分别为92.62%,92.39%,93.06%。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白术中3种内酯类成分的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与药用部位对穿心莲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药用部位(粗杆、细杆及叶)、不同产地及市售药材中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苷元及4个成分总和的含量。结果:穿心莲叶中所含有的穿心莲内酯及二萜内酯类成分总含量最高,其次是细杆,粗杆含量最低。对不同产区间穿心莲药材内酯类成分含量的比较中,以广西平马地区产穿心莲药材穿心莲内酯及二萜内酯类成分总含量最高。而在市售穿心莲药材的质量比较中发现差异较大,但呈现出与本文前述实验相同的规律,即穿心莲叶含量多者,质量较佳。结论:不同产地与药用部位对穿心莲药材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中银杏萜内酯的GC-MS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建立银杏叶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银杏叶以20%乙醇超声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再经酸性氧化铝-活性炭-硅藻土混合柱层析,在100℃以双-三甲基硅烷三氟乙酰胺硅烷化60min后,用HP-5 MS毛细管色谱柱,柱温从180℃程序升温至300℃。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方式,以峰值最高的碎片离子作为监视离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3.7,14.3,15.3和6.8min,特征(监视)离子(m/z)分别为537,625,713及455(2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0%,99.4%,96.0%和96.3%,RSD分别为0.54%,2.40%,1.98%和2.4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作为银杏萜内酯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HPLC-ELSD法测定银杏叶胶囊中银杏内酯A、B、C及白果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Kromasil,4.6×250mm,5 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ELSD雾化温度为50℃,载气N2流速为1.2L/Min.结果:测得银杏内酯A、B、C及白果内酯分别在2.18 μg-16.35 μg、2.10 μg-15.60v-g、0.59 μg-8.85 μg、0.73 μg-9.90 μg线性关系良好;银杏内酯A、B、C及白果内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28%、97.68%、98.34%、99.52%.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分离效果好;本方法可用于银杏叶胶囊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白术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伟  文红梅  崔小兵  张发成  董洁 《中草药》2007,38(10):1460-1462
目的研究白术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或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术中分离得到12个成分,分别为苍术酮(Ⅰ)、白术内酯Ⅰ(Ⅱ)、白术内酯Ⅱ(Ⅲ)、白术内酯Ⅲ(Ⅳ)、双白术内酯(Ⅴ)、白术内酰胺(Ⅵ)、杜松脑(Ⅶ),蒲公英萜醇乙酸酯(Ⅷ)、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Ⅸ)、β-谷甾醇(Ⅹ)、γ-菠甾醇(Ⅺ)和尿苷(ⅩⅡ),并用X-单晶衍射确证了双白术内酯的结构。结论化合物Ⅷ、Ⅺ和ⅩⅡ为首次从苍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苏静  谈锋  李连强  谢峻  冯巍  陈斌 《中草药》2008,39(11):1644-1648
目的从银杏叶中分离纯化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A、B、C。方法银杏叶提取液经醋酸乙酯萃取、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和Al2O3柱纯化后得到总内酯提取物,提取物再经两次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4种内酯单体。结果25%乙醇热提取、醋酸乙酯萃取、D-101柱、pH4.0的Al2O3柱对总内酯的提纯最终使总内酯质量分数达到44.98%。经高速逆流色谱制备得到的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A、B、C最高质量分数分别为98.3%、98.9%、98.8%、98.4%。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回收率高,为银杏叶中内酯单体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考察穿心莲总内酯对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建立体外炎症模型,采用Griess Reagent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一氧化氮(NO)含量并计算抑制率,通过MTT法评价细胞毒性。结果:穿心莲总内酯在 5-50 μmol·L-1浓度范围内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的N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IC50分别为8.58 μmol·L-1,11.52 μmol·L-1,8.94 μmol·L-1;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5-60 μmol·L-1)、脱水穿心莲内酯(5-100 μmol·L-1)、新穿心莲内酯(5-100 μmol·L-1)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的NO亦表现出抑制作用,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其IC50分别为17.54 μmol·L-1,49.54 μmol·L-1,41.80 μmol·L-1。结论:穿心莲总内酯的NO抑制作用优于三个单体,以上结果可为穿心莲总内酯的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