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方法:21例TASCⅡC D型股动脉或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共26条下肢动脉硬化症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术前后患肢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2条肢体开通或部分开通,将肢体放置支架,1条肢体行股骨中段水平截肢,1条肢体行旁路转流术。随访1~6个月,多数患者肢体的临床症状有好转。结论:分段血管腔内成形术和膝下动脉行PTA后应用尿激酶对提高PTA的成功率和近期通畅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支架植入术(PTAS)等方法进行综合介入治疗,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86.4%(32/37),PTA后植入支架9枚,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前术后踝肱指数平均(0.39±0.28)和(0.82±0.1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7.50%(28/32)、81.25%(26/32)。结论综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合并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我们采取导管取拴、内膜剥脱、股深动脉开口成型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动脉内置管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86例.结果 按 cooley标准判定疗效结果,优秀41例,良好36例,截肢6例,死亡3例.随访6~36个月,首次通畅率分别为84%、71%、57%、46%,累积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1%、84%、76%、70%,其中有29例再狭窄或闭塞,再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应极积手术探查及取拴治疗,并同时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ASO疗效肯定,且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0.11(P<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60条肢体)在我院进行腔内治疗,通过SIA方法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后,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总结分析SIA治疗技术、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55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SIA技术成功率91.7%(55/60),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2±0.13(P<0.000 1,t=18.2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包括穿刺点血肿3例,动脉穿孔2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及死亡病例。术后12月、24月分别随访38条肢体和23条肢体,随访中4例发生再狭窄并有明显缺血症状,经PTA解除,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6%(31/38)和73.9%(17/2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9.5%(34/38)和78.3%(18/23),术后24月肢体保全率为100%(23/23)。结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中,SIA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和肢体保全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SilverHawk斑块切除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4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4条肢体.术后采用CTA或彩超对管腔通畅情况进行评估随访.结果:43条肢体经腔内开通成功,1例因术中动脉破裂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97.7%).1例术后行小腿截肢术.随访1~6个月,动脉管腔通畅.结论:SilverHawk斑块切除技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支架置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C/D型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较长,需要多个支架串联置入才能完全覆盖病变血管。目的:评价不同种类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混合置入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纳入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39例(40条患肢),其中男34例,女5例,年龄44-87岁,每条患肢均为1枚LifeS tent金属裸支架与其他不同种金属裸支架串联置入硬化闭塞段动脉,随访39个月,评价支架置入成功率,以及支架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保肢率、一期与二期血管通畅率。结果与结论:40条患肢成功放置93枚支架,其中27条患肢放置了2枚支架,13条患肢放置了3枚支架;置入Life Stent支架40枚、Luminexx支架45枚、Smart支架1枚、Aurora支架2枚、Pulsar18支架2枚、Invatec支架3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2%。支架置入后12个月保肢率为95%,置入后24个月血管一期通畅率与二期通畅率分别为(42.0±0.1)%,(59.0±3.7)%,未发生因支架置入导致的血管严重损伤及组织病变。表明自彭式LifeS tent金属裸支架与其他不同种自彭式金属裸支架混合置入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与保肢率,近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共识C、D型长段病变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腔内治疗的32例(34条患肢)TASCⅡC、D型长段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5.3%(29/34),单纯PTA治疗5条患肢,PTA加置入支架成形治疗24条患肢,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24枚,其中4条患肢行中转旁路手术,1条患肢患者腔内治疗失败转行膝上截肢。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的29条肢体有27条肢体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3~18个月),随访率93.1%(27/29),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8.9%(24/27),保肢率96.3%(26/27);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77.8%(21/27),保肢率88.9%(24/27)。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C、D型长段病变,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27例43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其中6例9条大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结果术后24例患者中32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溃疡面治愈;2例3条血管复发再次行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2条血管患肢于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微创、疗效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疖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性疾病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组接受PBSC联合PTA治疗,对照组仅接受PBSC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踝肱比值(ABI)提高明显(P<0.05);第6个月,试验组ABI(0.51±0.16)高于对照组(0.4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SC联合PTA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两者联合运用效果优于单纯PBSC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不同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方法糖尿病足患者52例(65肢),先行DSA测定病变范围及程度,按病变部位狭窄段分为髂动脉、股动脉及膝下动脉,按病变程度分为狭窄性病变及闭塞性病变。根据不同类别采用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组)、球囊成形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支架组)及经股动脉局部药物灌注术(灌注组)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造影证实65侧下肢动脉均存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病变范围1.3。25.6cm。病变部位在髂动脉、股动脉、膝以下动脉分别19、31、15个肢体。根据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采用眦术、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局部药物灌注(20、29、16个肢体),技术成功率100%,没有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7天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O.40±0.16)上升至(0.69±0.1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DF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根据DF不同类型和血管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SAVVY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12月间采用SAVVY球囊行下肢动脉流出道血管PTA的15例共22条患肢,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88岁。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18支),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4支),ABI0.1~0.3有9条,0.3以上13条。球囊直径选择2~4mm,长度10cm。术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d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监测术后7d及1个月后ABI变化情况,随访半年后复查超声,或根据症状复发情况及时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9%(20/22)。4例伴皮肤溃疡或足趾坏疽的肢体最终单侧截肢,其中1例为感染性病变致血管闭塞病例治疗失败,扩张狭窄段后造影管腔未显示开通,再次扩张仍无效;另1例为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高龄患者多节段狭窄,扩张后管腔狭窄无变化。术中未出现与球囊结构相关的并发症。术后7dABI在14条血管中升高超过0.5,3条超过0.3,3条超过0.1。随访时间平均7.2个月,有5例复发不同程度静息痛。术后7dABI平均为0.74,1个月平均为0.66。结论使用SAVVY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介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联合手术(内膜剥脱、取栓术、旁路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3例(50条肢体)。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介入及手术治疗。41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踝肱指数(ABI)术前平均为0.199,术后踝肱指数为(O.54±0.15),随访3-48个月,围手术期病死率0%,2例术后出现血栓,经取栓后症状无缓解,最终截肢治疗,截肢率4.6%。结论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且此种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长段股浅动脉(SFA)完全闭塞镍钛合金支架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性。方法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2~85岁(平均64.1岁)。均有病变侧下肢间歇性跛行。共26条SFA(左侧16条,右侧10条)完全闭塞,闭塞长度11~38cm(平均28.2cm)。治疗方法包括:导丝开通、球囊导管扩张(PTA)和自张式镍钛合金支架置入。结果19例25条SFA获得开通(开通成功率96.2%)。支架置入后,25条SFA均获得通畅,相应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19例随访(1~26个月,平均8.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8、20个月各1条SFA闭塞,经溶栓和PTA后均再次获得通畅。余17例均无下肢缺血症状发生,其中12例超声Doppler检查,SFA均有血流通过。结论多种介入技术结合可有效开通长段闭塞SFA;镍钛合金支架有利于保持SFA通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16.
路延平  张健  张孟增  石振峰 《临床荟萃》2012,27(3):193-195,F0002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和近期疗效.方法 46例共53条肢体84处病变接受治疗,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进行分析.结果 79处病变行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34处病变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本组技术成功率94.1%(79/84). ABI由术前0.31±0.14上升为术后0.7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术后6、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7%(30/31)、90.3%(28/31)、76.9% (20/26);82.8% (29/35)、78.8% (26/33)、64.0% (16/25); 64.7% (11/17)、56.2% (9/16)、44.4%(4/9).结论 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近期效果好,可重复操作,能迅速重建老年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性下肢重度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2月至2011年5月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缺血的74例资料,记录其内科情况、Rutherford分期、介入治疗完成时的流出道SVS评分以及术后30d并发症.随访并通过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一期通畅率、症状缓解率、生存率、保肢率,观察其疗效.结果 入选患者74例,患肢89条.平均年龄(70.5±7.4)岁.吸烟者30例、高脂血症22例、高血压病36例、冠心病20例、肾功能不全12例.Rutherford分期:Ⅲ期29条、Ⅳ期30条、Ⅴ期16条、Ⅵ期14条.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0.37(0~0.72).术前胫腓动脉流出道评分平均7.5分(3.5~10分).膝下腔内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92.1%,术后ABI0.78(0.33~1.15)(P<0.01),术后胫腓动脉流出道评分平均6.0分(1.5~10分)(P<0.01).随访患者74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23个月),失访6例,其中死亡3例均死于急性心肌梗死,随访率91.9%.1年生存率94.6%,1年保肢率91.9%.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52.8%,1年时症状缓解率83.4%.结论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1年的通畅率较低,但症状缓解率明显,有较高的保肢率,使其可以作为糖尿病膝下动脉闭塞治疗的首选,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组5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Fontaine分期,Ⅱb期(中至重度间歇跛行)19例,Ⅲ期(缺血性静息痛)21例,Ⅳ期(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于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行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CT血管成像(CTA)或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 56例患者的103条病变肢体共有膝下动脉长段闭塞血管127支,平均闭塞长度(14.51±5.62)cm;其中106支长段闭塞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成形得以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为83.5%。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在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共38条肢体(40.9%)发生了再狭窄,12个月的肢体保全率高达92.2%(95/103)。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虽然其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82例下肢DVT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成两组: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外周静脉溶栓组41例;IVCF置入+导管直接溶栓(CDT)组41例。以临床疗效、患肢消肿率及溶栓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IVCF置入+CDT组与IVCF+外周静脉溶栓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100%vs87.8%)、肢体消肿率[大腿:(86.12±5.85)%vs(78.10±9.70)%;小腿:(89.40±10.02)%vs(75.40±11.32)%]、溶栓率[(70.67±12.19)%vs(59.72±15.21)%]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CF+CDT治疗下肢DVT,较IVCF+外周静脉溶栓疗效明显提高,且安全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