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痰饮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痰饮做为一个病证又做为一种病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因此,了解痰饮学说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痰饮学说起源阶段痰饮学说启始于《内经》,该书虽无“痰饮”一词,但有“水饮”、“积饮”的记载,实际是指痰饮。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所著《金匮要略》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相似文献   

2.
刘媛  魏军平 《北京中医药》2014,(10):750-75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句,通常被认为是论治痰饮病的大法,后世论治痰饮也多以此为宗。提出原文此句所指之痰饮并非广义痰饮,而是"夫饮有四"中"四饮"之一的狭义痰饮的观点,并结合原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张重寿 《陕西中医》2008,29(2):199-200
目的:论述痰饮学说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有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对痰饮学说进行探讨。结论:中医历代治疗痰饮病的经验和辨证论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应用,现代中医学界应加大对痰饮学说的内涵和临床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诠释了《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认识,《金匮》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及四饮的分类并依据其滞着的新久,提出了伏饮,留饮之名,痰饮的病因病机不出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中,痰饮的外在表现有八大症状,但及其病位,病势,病性的不同四饮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其共同特点是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等特点,痰饮在治疗上《金匮》指出温药和之的大法,但其所用方剂可具体分为温脾化饮,温肺化饮,温肾化饮,温胃化饮,通阳化饮,涤痰逐饮等六种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它一旦形成,又可导致人体出现新的病理变化,故祖国医学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朱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所不到。”说明痰饮所致的病证很多,变化很复杂。笔者曾遇一久治无效的病人,按痰饮辨证论治很快获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刘某,男,31岁,农民,1981年8月30日入院。其妻代述病史,患者四肢无力,语言迟钝一周,神情呆滞三天。入院前一周,于夜间行走时突然受惊,遂感心慌腿软。翌日,语言迟钝,四肢活动不便,但无发冷发烧,头痛呕吐,亦无咳嗽咳痰,腹泻腹痛。四天后,精神极  相似文献   

6.
喻昌(1585~约1664)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新建(今属江西)人,晚号西昌老人。明崇祯三年,皈依佛门为僧,兼事医术。晚年潜心著述,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等。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金匮要略》中痰饮的症状特点与气机的关系,痰饮的形成,及由饮邪所产生的症状,如短气、悸动、呕吐涎沫、冒眩、咳喘、局部冷、重感、肠鸣、口舌干燥或渴、胀满、小便不利、水肿等,并从气机的角度对治疗原则、选方用药等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痰饮证治,可归纳为: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和胃降饮、温中化饮、温肾化饮、分消痞散饮、攻逐水饮等八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治疗大法。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  相似文献   

9.
论痰饮治验     
痰饮病症是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历来为中医同仁所重视,其论述最完整、系统的当首推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痰饮篇》。余对先贤们关于痰饮的论述潜心钻研,经过几十年临床验证颇有心得,现权作抛砖引玉,以拙文浅论痰饮治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痰饮治验     
痰饮病症是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历来为中医同仁所重视,其论述最完整、系统的当首推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痰饮篇》。余对先贤们关于痰饮的论述潜心钻研,经过几十年临床验证颇有心得,现权作抛砖引玉,以拙文浅论痰饮治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中日古代医家对痰饮的认识源流,以及对痰饮的形成、鉴别、中医辨治方法 的认识.中日学者对痰饮的认识丰富了对痰饮的形成以及辨证论治方法 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痰饮论治     
本文主要探讨痰饮的形成根源,治疗大法,以及根据各个脏腑不同的特点,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明清痰饮学说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温补医家重脾肾,温病大家倡清热,外科疾患从痰治。这些新进展不仅丰富了痰饮学说,对目前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痰饮致积     
积 (聚 )是一种以腹内积块或胀或痛为主症和特征的病证。积之病机 ,中医多认为终究应归结于瘀血 ,有“治积重活血”之说。通过旁引文献 ,纵观临床 ,并联系现代医学的有关内容 ,强调痰饮之邪可独立致积 ,并讨论了痰饮积聚积块的表现特征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郑国庆 《中医药学刊》2006,24(3):401-403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论痰饮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绍基 《天津中医》1994,11(2):41-41
  相似文献   

17.
18.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19.
痰概念的演变及内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痰概念的演变及内涵滕修胜(安徽省芜湖市荻港水泥厂医院芜湖241225)关键词概念研究痰饮痰学说的发展必须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而改变。诚如恩格斯所说:“……为了表达客观世界中这种辩证运动,唯一的方法就是运用概念、范畴、辩证关系,只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