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王永炎教授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继承前贤诊疗经验基础上提出化痰通腑法是治疗中风病重症安全有效的治法,并依法创制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历经30余年经过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  相似文献   

2.
阳明腑证     
胡××,男,79岁,农民。1970年1月8日初诊。其子代诉:二十多天未大便.腹胀甚,胃腹气逆,时吐粘沫,心下痞塞。诊见:苔黄白厚干,腹硬满拒按,脉沉实。诊为大承气汤证。病为实、热、燥相结,阳明腑气不通之属,拟用调中扶正,泻下燥实之法治之,方宗调胃承气汤:大  相似文献   

3.
黄春林教授应用通腑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春林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教授从医50载,学贯中西,治学严谨,临床擅长肾脏疾病的诊治,尤其运用通腑法治疗肾脏病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黄教授3年,得言传身教而受益匪浅,特将其经验整  相似文献   

4.
田某某,男,55岁。退休职工。患者有10多年胃脘痛病史,1981年冬曾因胃脘痛并大便央血经住院治疗好转。近10多天来连续在亲友家帮工建房,日夜操劳过度,饮食不节,在一次挑砖时下大量柏油样大便,当即感到头晕眼花,胃脘作痛,次日晚上起床时竟昏倒在地,遂胃脘痛增剧,精神疲乏,口渴唇燥,  相似文献   

5.
黄保中主任医师为第2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年,学验俱丰,尤其是在中医急症的治疗方面颇有建树.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在中医属中风范畴,其起病急剧,死亡率及致残率都比较高。中医治疗多以化瘀为主,笔者自96年至今采用通脏化瘀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2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女性19例,男性27例。年龄36~85岁,均为急性起病,发病至入院时间6h~5d不等。有高血压病史31例,以意识障碍为主的9例,以肢体不遂为主的32例,语言障碍为主4例,眩晕为主1例。2治疗方…  相似文献   

7.
论脏病治腑     
一、脏腑气相通虽然内脏有脏腑之分,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孤立的。《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它们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方面,存在着特殊相合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说明的。经络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人体的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在相互联系中,阴阳表里,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腑之  相似文献   

8.
简版:正文:汪受传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世界中联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相似文献   

9.
通腑刍议     
以通大肠与利膀胱为重点,归纳整理临床上通腑的具体方法。方药与原则。  相似文献   

10.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其中脏腑虚证又是脏腑辨证教学的重点。脏腑的虚证主要有气血阴阳四大类。然而不同的脏腑各有其不同的虚证类型 ,而不是每一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证候全都存在。例如 ,肺有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脾有脾气虚证、脾阳虚证 ;肝有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等等。之所以存在这种不同 ,与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探讨了脏腑虚证不同证候类型产生的内在规律 ,以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脏腑辨证。1 脏腑气虚的证候气是人体不断运动的、具有极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相似文献   

11.
要全保  陈敏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60-1161
"通法"为中医治则之一,其理论根据出自《黄帝内经》,《素问&#183;五脏别论》谓"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彭培初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业医50余载,善用"通法"治疗急重症。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中风病之中腑证的临床意义、诊断、论治等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应重视对中腑证的诊断:通腑法应定为中风病的治疗大法之一,使用时宜注意病机的转归,避免耗伤气阴。  相似文献   

13.
从通腑法治疗的适应证、生大黄的作用机理、生大黄通腑治疗的辨证护理,运用生大黄通腑法服药过程的护理简述生大黄通腑法治疗中风腑实证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4.
通腑法治癃     
案一:黄××,男,65岁,退休厨师,1980年12月初诊。患者素嗜酒烙炙烩之品,因赴狗肉宴,致小便涩沥不畅。医以五苓散利之,遂小便全闭。两天后来诊之,病家面赤唇红,膀胱胀急难忍,胃脘痞满而实,按之则痛,便秘四天,口渴畏饮,舌苔黄腻而厚,脉滑实有力。此乃胃家实之明证!拟通腑法治之。处方:大黄30克(后下),花粉、芒硝(熔化)、连翘各12克,枳实、山栀子、甘草、川黄连各9克,莱菔子24克,绿豆  相似文献   

15.
<正> 脏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脏腑的功能活动。脏与腑之间,阴阳相配,表里相合,各有所司,互相协作,不可分割。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以及病  相似文献   

16.
通腑与神明     
自张仲景始创大承气汤峻下存阴后,历代医家尽扬其长,运用通腑法治疗急腹症,又发展到温病中的通腑泄热法,特别对脑血管疾病的昏愤不语证。笔者采用通腑醒脑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今不揣浅陋,略述管见。 1984年孟春余曾治一八旬老叟,素体健,因车祸发生右侧半身不遂,头晕目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临床中常用通腑法治疗急症,效果显著。现略举一二,以窥全豹。例1:重度黄疸伴颅脑血肿患婴路某,男,出生14日,(1988年6月24日)初诊。患婴全身黄疸,低热,脑后有个4×6cm 紫红色包块。住儿科诊治已1周。检:黄疸160单位,凡登白直接:立即、间接阳性。SGPT 正常。因患儿瘦小,头皮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5,(4):476-478
姚树锦主任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临证50余载,治病强调扶正固本,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通过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探究病因病机,创立补脏通腑法进行治疗,补肺脾肾之虚,通泄三焦之实,调节气机升降,巧用祛毒之法,汤剂散剂同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论少阳腑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论中并无明文提及经证、腑证问题,后人在研究《伤寒论》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因为从理论来说,阳经既病,自必有偏重在经者,亦必有偏重在腑者,前者谓之经证,后者谓之腑证。从临床角度而言,太阳、阳明之经腑二证并不罕见。因此这一论点,已为多数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沿习已久,且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惟少阳病亦在三阳之列,胆腑亦为六腑之一,以理推之,其病亦应有经腑之分。然而历来注家,于少阳病中明分经腑者甚少。虽偶有论及,但所论不甚明晰,如张石顽云:“少  相似文献   

20.
脏病治腑案     
黄某某,女,56岁,1986年10月23日就诊。患者气喘,腹胀,大便素有干结,近五日未行。伴有口渴、烦燥、食后胀痛、小便短赤,苔黄而干,脉弦数。辨为阳明腑实证,拟清泻热结,选调胃承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