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中医证素规律.方法 选择83例PCO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PCOS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胞宫、肾,其次为肝、脾、肺;PCOS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气虚积分显著高于阴虚、阳虚、血虚积分(P<0.01);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痰、湿、血瘀、热,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痰、湿、血瘀、热积分(P<0.01).结论 PCOS的病位以胞宫、肾为先,从胞宫、肾论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虚证证素以气虚为主,实证证素以气滞为主,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单纯虚及单纯实的证素均较少.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辨证规律.方法 选择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阴虚、血虚、阳虚显著高于气虚(P<0.05,P<0.01),阴虚、血虚高于阳虚(P<0.05);国绝经期综合征实证证素肝郁、气滞、热积分显著高于湿、痰(P<0.05,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位证素以肝、肾、脾积分显著高于肺、心(P<0.01).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主要以阴虚、血虚、阳虚为主:实证证素主要以肝郁、气滞、热为主;病住证素主要在肝、肾、脾,属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48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小儿脑瘫虚证证素中阴虚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P<0.05,P<0.01),气虚高于阳虚(P<0.05);小儿脑瘫实证证素中湿、痰、气滞、热积分无显著性差异;小儿脑瘫病位证素以肝、肾积分显著高于脾、心(P<0.05,P<0.01)。结论小儿脑瘫多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证素主要以阴虚、气虚、血虚为主;实证证素主要以湿、痰、气滞、热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肾。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6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胞宫、脾、胃。②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积分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积分(P〈0.05~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热、血瘀、寒、痰,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热、血瘀、寒、痰积分(P〈0.05~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源于肾虚,发于肝郁,病性属虚实夹杂,肾阴虚、肝气滞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中医证素特征. 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CVA患者97例,采用证素辨证和积分方法,提取病位、病性证素,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本病的中医病理特征. 结果 CVA病位证素肺、表的频次显著高于肝、胃(P<0.01,P<0.05);实证病性证素痰、热频次显著高于气滞、寒、湿、饮(P<0.01,P< 0.05).病位证素积分肺显著高于表、肝(P<0.01);实证痛性证素积分痰、热显著高于气滞、寒、湿、饮(P<0.01,P<0.05). 结论 CVA本位在肺,多兼表;病性以痰、热为主,痰与肺是CVA发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证素辨证是依据证候、辨别病位和病性证素、确定证名的三阶网络结构,其中证素是辨证关键,是具体诊断单元和证候病理本质。当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中医诊断缺乏客观标准和规范,"肾虚"主导的病机辨证限制了诊断思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证素辨证学结合,认为PMOP病机主要在肾,与肝、脾、气滞、血瘀、寒痰湿证素相关,即PMOP证素以肾为主,也存在脾、肝和血瘀、气滞、寒痰湿证素。除药物治疗外,绝经后的女性应加强身体锻炼和饮食调养,增加激素的分泌,避免感受风寒邪气,注意调护身体,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医发病机制。[方法]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101例PCOS患者进行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频数、积分情况,探讨PCOS中医发病机制。[结果]101例PCOS患者中,病位证素积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胞宫、肾、肝、脾、心神、大肠,胞宫、肾与其他证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脾与其他证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虚证证素中,气虚积分最高,依次大于阴虚、阳虚、血虚、精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阳虚与其他证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证证素中,积分由高到低为气滞、血瘀、痰、湿、寒,气滞积分最高,与其他证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痰、湿与其他证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胞宫、肾,肾虚为本,兼夹气滞、血瘀、痰湿等,本虚标实,为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6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胞宫、脾、胃。②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积分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积分(P<0.05~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热、血瘀、寒、痰,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热、血瘀、寒、痰积分(P<0.05~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源于肾虚,发于肝郁,病性属虚实夹杂,肾阴虚、肝气滞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吸毒人群中医病理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吸毒人群的中医病理因素特点.方法 对吸毒者和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中医病理因素采用证素辨证方法采集.结果 吸毒组肝证素积分频数最高;与健康组相比,吸毒组的五脏病位证素积分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毒组痰、湿、气滞和阴虚等病性证素积分频数最高;与健康组相比,吸毒组的病性证素积分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毒品成瘾形成是多脏腑(肝、肾、脾)功能失调的表现,多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以阴虚为主;实证病性证素主要以痰、湿、气滞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福州地区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证素特点及发病规律。方法收集308例患者,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运用证素辨证方法 ,研究该病的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分布特点。结果 1福州地区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病位证素以肝、肾为主,尤以肝为发病的关键,肝的病理变化贯穿本病全程。脾、心、心神、胞宫的病变亦十分突出;2病性证素中阴虚、气滞、血虚的发生频率最高,是主要的病性证素。病理积分亦以阴虚为最高,其次为气滞和血虚。城镇患者肝、脾、心、心神的病变较农村显著,阴虚、气滞、痰、热、阳亢的病理变化明显高于农村患者;而农村患者肾的病变较城镇突出,血瘀、气虚、阳虚的病理变化明显高于城镇患者;3绝经前后诸证的证素特点受职业、文化程度、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福州地区女性绝经前后诸证发病有一定区域特点,肝为发病的关键,其病理变化贯穿本病全程。阴虚、气滞、血虚是主要的病性证素。证素特点受职业、文化程度、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特殊治疗(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后的中医证候学变化.方法 将M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的营养神经治疗和/或中医药治疗)48例,血浆置换组64例和免疫球蛋白组47例.采用横断面调查,填写问卷及中医四诊信息表,分组整合病历,运用WF文锋一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获得各组证素积分,对Ⅱ、Ⅲ级各组证素积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常规组与血浆置换组病位证素比较,肺、经络、肝、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性证素比较,表、阳虚、湿、痰、风、阴虚、津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与免疫球蛋白组病位证素比较,肺、脾、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性证素比较,表、寒、气虚、阳虚、湿、痰、风、毒、血瘀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主要证名常规组为肺脾气虚证、痰阻经络证、寒湿阻络证,血浆置换组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免疫球蛋白组为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理及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理和证候规律.方法:选择61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9例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各证型中,以肾阴虚证和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最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肝郁积分及肝郁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各证型肝郁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肝郁气滞组积分最高,显著高于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P<0.01).结论:肝郁气滞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郁病理变化,肝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特点。方法 规范采集1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四诊资料,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其病位、病性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肝、胞宫、脾、肾和肌肤,肝和胞宫证素分布最多;②多囊卵巢综合征虚性证素主要为阴虚,阴虚证素积分明显高于血虚、气虚和阳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囊卵巢综合征实性证素积分主要为热、气滞、血瘀、痰、湿、阳亢和血热,其中热和气滞证素积分显著高于血瘀、痰、湿、阳亢和血热(P<0.01)。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位主要在肝和胞宫,肝郁气滞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不同临床分期的证素分布情况及演变规律。方法以来自6家医院的IPF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IPF中医临床调查表,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现场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中医症状情况,建立数据库并从中提取证素。以多维度GAP指标和临床分期体系为依据将IPF患者分为3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统计和比较不同阶段病性及病位证素分布情况。结果发放调查表108份,回收108份,有效89份。29例IPF临床Ⅰ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99,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93.10%),痰(浊)(58.62%)、血瘀(48.28%);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58,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脾(44.83%)、肾(34.48%)。32例IPF临床Ⅱ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174,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100.00%)、血瘀(90.63%)、痰(浊)(78.13%);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87,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脾(71.88%)、肾(65.63%)。28例IPF临床Ⅲ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19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100.00%)、血瘀(100.00%)、阴虚(92.86%);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10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肾(100.00%)、脾(89.29%)。IPF临床各期患者病性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血瘀、阳虚和寒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中血瘀、阴虚、阳虚、寒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阴虚、阳虚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IPF临床各期患者病位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脾、肾和心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结论IPF临床Ⅰ期病性证素以气虚、痰(浊)、血瘀为主,临床Ⅱ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痰(浊)为主,临床Ⅲ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阴虚为主,随病程进展痰(浊)变化不著,而血瘀、阴虚、阳虚渐甚,且可兼见寒和气滞(郁);病位以肺、脾、肾为主,晚期累及于心。气虚血瘀作为核心证素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5.
刘倩  吴冬梅  张敏 《西部医学》2017,48(5):11-13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探讨证素和盆底肌表面肌电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62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探究其证素分布特点,分析证素与盆底肌表面肌电的相关性。结果 (1)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胞宫、心神、肝,其中肾的频数明显高于胞宫、心神、肝(P<0.01)。常见病性证素为气不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寒,气不固、气虚的频数高于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和寒(P<0.05);阴虚的频数高于血虚、气滞、寒(P<0.05)。(2)肾、气虚、气不固的证素积分与盆底肌表面肌电数值呈负相关。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胞宫、心神、肝;病性以虚为主,基本病理特点为气不固,发病关键为肾气不固。盆底肌表面肌电数值的下降为盆底功能障碍肾气虚、肾气不固证的一个重要表现,为其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以及血脂指标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纳入原发性血脂异常(原脂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糖脂组)患者各100例,收集中医四诊信息,观察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变化。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证素分析。同时将2组血脂指标进行对照,探讨临床分布特点。结果 2组病位均以脾、肝、肾为主,但原脂组更偏重于脾,糖脂组肾更突出;病性证素中皆有湿、痰、气滞、血瘀、热、气虚、阴虚、阳虚等,但原脂组以湿、痰、瘀等实性证素为主,糖脂组阴虚、气虚等虚性证素更为突出。2组TC、TG、HDL-C、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证素以脾、肝、肾,痰湿、气滞、血瘀等为主,治疗应以疏肝健脾、化痰祛湿、活血理气为主,佐以补益肝肾等;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素以肾、肝、脾,阴虚、气虚为主,治疗应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为主,佐以化痰祛湿等。②原发性血脂异常以TC、LDL-C升高为主,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以TG升高及HDL-C降低为主。  相似文献   

17.
卫荣  薛黎  刘海龙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697-1700,1704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族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及症候特征。方法选择346例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根据本课题制定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揭示新疆地区维、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辩证分型及其证侯分布规律。结果168例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2例(54.76%),非肾虚血瘀76例(45.24%),其中肝肾阴虚型30例(17.86%);脾肾两虚27例(16.07%);肾精亏虚19例(11.31%);178例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6例(53.93%),非肾虚血瘀82例(46.07%),非肾虚血瘀中肝肾阴虚型34例(19.10%);脾肾两虚型28例(15.73%);肾精亏虚型20例(11.24%);汉族与维吾尔族PMOP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及疼痛296例(85.55%)、脉弦、细涩等。结论新疆地区维、汉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机主要表现为涉及肝、脾、肾等脏腑,与血瘀密切相关的复杂性病变,其证型分布与骨密度无相关性,但其症候分布特点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骨、密度检测、中医症型分布信息等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有本院中医医师辨证分型,分类统计脾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百分比,总结该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患者百分比(36.6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间差异P0.05;肾精不足证百分比(28.33%)第二,与其他证型比较,组间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百分比(18.33%)第三、肝肾阴虚证百分比(16.67%)为第四。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主,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可为中医骨质疏松症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医证型间骨密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一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中医各证型间骨密度差异。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证型间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4组证型间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脾肾两虚型与肾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骨密度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维吾尔族绝经后妇女四组证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体质指数及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骨密度值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间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妇女的一般情况及骨密度(BMD)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血瘀型、非肾虚血瘀型两大证型,其中将非肾虚血瘀型再分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肾精亏虚型3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绝经年龄及发病年龄小于汉族患者,体质指数及生育数均大于汉族患者(Pd0.05);两者骨密度T值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医分型:肾虚血瘀型及非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为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型(肾精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4型后,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分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疆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水平无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肾虚血瘀型患者为多,而肾虚血瘀与非。肾虚血瘀患者间BMD无明显差异,尚不能简单地通过BMD的测定值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