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PVC顶盖埋管原位培育法测定了北京东灵山地区一个油松纯林和一个油松-辽东栎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无机氮库、氮素净矿化/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以及年度净矿化/硝化量。结果发现:1)两个生态系统的土壤无机氮库和氮素净矿化/硝化速率都存在比较明显且比较一致的季节动态,但个别时期也存在较大差异;2)纯林与混交林土壤NH+4-N浓度在各月都没有显著差异,而NO-3-N浓度,除了1995年11月和1996年8月纯林显著高于混交林外,其它月份也都差异不显著;3)无论是年度净矿化总量(纯林,22.7kg.hm-2;混交林,55.5kg.hm-2)及其占总全N量的百分比(纯林,0.694%;混交林,2.128%),还是年度净硝化总量(纯林,26.7kg.hm-2;混交林,44.6kg.hm-2)及其占总全N量(纯林,0.815%;混交林,1.707%)的百分比,油松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均显著大于油松纯林,高达后者的两倍左右,而净硝化氮占净矿化氮的百分比则相反,油松纯林(100%)显著高于油松-辽东栎混交林(80.2%)。上述结果表明: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的氮素有效性(即土壤的供氮能力)以及维持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氮素的能力都显著高于油松纯林。物种构成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林下微生境和人为干扰活动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土壤氮素净矿化与硝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4年6月—2005年7月,利用PVC顶盖原位培育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0~15cm)无机氮库、净矿化/硝化速率动态、影响因素及年净矿化/硝化量.结果表明:两种湿地土壤的无机氮均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其NH4 -N、NO3-N含量均表现为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两种湿地土壤的净矿化/硝化速率均呈明显的波动变化,生物固持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雨季较多降水是导致净矿化/硝化速率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温度、降水、土壤有机质含量、C/N和pH是引起二者土壤无机氮库、净矿化/硝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的年净矿化量(19.41kg·hm-2)、年净硝化量(4.27kg·hm-2)以及净硝化量占净矿化量的百分比(22.00%)明显高于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5.51kg·hm-2、0.28kg·hm-2和5.08%),说明前者的氮有效性以及维持可利用氮的能力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阳  张驰  赵竑绯  徐小牛 《生态学杂志》2013,32(7):1690-1697
设计了2种处理(即氮添加,100 kg N·hm-2·a-1;氮磷添加,100 kgN·hm-2·a-1+50kgP·hm-2·a-1),研究了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土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0 ~ 10 cm和10 ~ 20 cm土层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年平均值分别为:对照7.27和6.80 mg·kg-1、氮添加13.94和8.92 mg·kg-1、氮磷添加11.20和7.13 mg·kg-1,其中铵态氮分别占90.66%和91.15%、65.78%和72.85%、84.64%和85.08%.不同处理0~10 cm和10 ~20 cm土层的净氨化、净硝化和净氮矿化速率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夏季氮素净转化速率最高,冬季氮素净转化速率最低,春季和秋季氮素净转化速率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研究表明,养分添加使土壤年平均净氮矿化速率下降,氮添加使土壤硝化速率下降,氨化速率上升;而氮磷添加使硝化速率上升,氨化速率下降.养分添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动态影响效应尚需长期定位观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PVC管顶盖埋管原位培育法测定了东灵山顶亚高山草甸 (紫苞风毛菊 (SaussureaiodostegiaHonce) 丝柄苔草 (CarexcapillarisL .)_箭叶锦鸡儿 (Caraganajubata (Pall.Poir.) )灌丛_硕桦林 (BetulacostataTrautv .)演替序列中土壤有机N的年度净矿化与硝化作用 ,并以之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比较了锦鸡儿灌丛与硕桦林和草甸土壤的供氮能力和维持氮素的能力。结果表明 ,3个生态系统土壤无机氮库 (包括NH 4 N和NO-3 _N)及净N矿化与硝化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除 1996年 6月硕桦林 (P <0 .0 1)和草甸NH 4_N显著高于锦鸡儿灌丛 (P <0 .0 1) ,1996年 8月锦鸡儿灌丛NO-3 _N显著高于草甸 (P <0 .0 5 )外 ,在不同取样时期无机氮库大小在 3个生态系统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锦鸡儿灌丛每公顷的年度总矿化量 (16 .0 1kg·hm-2 )高于硕桦林 (12 .0 5kg·hm-2 )和草甸 (1.6 4kg·hm-2 ) ;净硝化量 (11.37kg·hm-2 )略高于草甸 (10 .90kg·hm-2 ) ,低于硕桦林 (14.36kg·hm-2 )。尽管锦鸡儿灌丛土壤无机氮含量 ,矿化、硝化速率并不明显高于硕桦林和草甸 ,但其总年度净矿化量最高 ,所以锦鸡儿灌丛土壤的供氮能力在 3个群落中最强。此外 ,由于锦鸡儿灌丛的总年度硝化量低于硕桦林 ,略高于草甸 ,因此 ,锦鸡儿灌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位培养法和时空替代法,对江西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褂木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森林转换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换前后各森林土壤无机氮库(NH4 -N、NO3--N)及氮素矿化速率(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NH4 -N库冬春较大,NO3--N库夏秋较大,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均以夏秋强烈。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氮素矿化格局,常绿阔叶林转变成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林后,土壤年均氨化速率分别降低了110.67%、100.76%、96.20%,而硝化速率提高了54.92%、24.19%、 24.46%;马尾松林年均总净矿化速率与常绿阔叶林相近,杉木林、马褂木林分别降低了24.68%、26.01%;另外,除常绿阔叶林外,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量都小于植被吸收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转换成其它次生林会增加氮素流失的危险性,氮素缺乏会成为这些森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北部天然针叶林土壤氮矿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肖瑞晗  满秀玲  丁令智 《生态学报》2019,39(8):2762-2771
采用顶盖埋管法对大兴安岭地区天然针叶林(樟子松林、樟子松-兴安落叶松混交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净氮矿化速率进行研究,并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氮矿化之间的相关性,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管理及森林经营提供帮助。结果表明:观测期内(5—10月)3种林型土壤无机氮变化范围为31.51—70.42 mg/kg,以NH~+_4-N形式存在为主,占比达90%以上,且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无机氮含量较高。3种林型土壤净氮矿化、净氨化、净硝化速率月变化趋势呈V型,7、8月表现为负值,其他月份为正值。净氮矿化速率变化范围樟子松林为-0.54—1.28 mg kg~(-1) d~(-1)、樟子松-兴安落叶松混交林为-0.13—0.55 mg kg~(-1) d~(-1)、兴安落叶松林为-0.80—1.05 mg kg~(-1) d~(-1)。土壤净氨化过程在土壤氮矿化中占主要地位,占比达60%以上。3种林型土壤净氮矿化、净氨化及净硝化速率垂直差异显著,0—10 cm土层矿化作用明显高于10—20 cm土层(P0.05)。土壤氮矿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C/N、枯落物全氮含量和枯落物C/N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及枯落物的质量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土壤氮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氮(N)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PVC顶盖埋管原位培养的方法, 对丹江口库区清塘河流域相邻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人工种植灌木林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侧柏人工林、灌木林地和农田的NH4+-N浓度(mg·kg-1)依次为1.33 ± 0.20、1.67 ± 0.17和1.62 ± 0.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NH4+-N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而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O3--N浓度(mg·kg-1)差异显著, 农田NO3--N浓度(9.00 ± 0.73)显著高于侧柏人工林(1.27 ± 0.18)和灌木林地(3.51 ± 0.11)。NO3--N在灌木林地和农田中分别占土壤无机氮库的67.8%和84.8%, 是土壤无机氮库的主要存在形式; 而侧柏人工林中NO3--N和NH4+-N浓度则基本相等。土壤硝化速率(mg·kg-1·30 d-1)从农田(7.13 ± 2.19)、灌木林地(2.56 ± 1.07)到侧柏人工林(0.85 ± 0.10)显著性降低。侧柏人工林、灌木林地和农田的矿化速率(mg·kg-1·30 d-1)依次为0.98 ± 0.12、2.52 ± 1.25和6.58 ± 2.29。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显著正相关, 但是矿化速率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过程中灌木林地和农田NH4+-N的消耗大于积累, 氨化速率为负值, 导致灌木林地和农田矿化速率小于硝化速率。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并对土壤含水量更为敏感。土壤C:N与土壤矿化和硝化速率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微环境和土壤C:N, 进而会影响到土壤氮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8.
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变化情况。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各季节平均总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在18.87~93.20μg/d*g干树脂之间,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然而,这些季节性变化根据土层和有效氮组分的不同而异。总有效氮主要由铵态氮组成(>90%)。总有效氮和铵态氮在土层0~10cm和10~20cm之间各个季节均无显著的差异,但硝态氮在春、夏两季差异较大,尤其在夏季两土层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本研究样地中,硝化速率受铵态氮供应的影响不甚明显。与同一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和阔叶混交林比较,硝态氮为针叶纯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铵态氮则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混交林对油松生长养分限制因子的影响,选择油松-蒙古栎和油松-侧柏两种辽西地区典型混交林,以油松纯林为对照,测定油松叶片及土壤C、N、P含量并分析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改良土壤能力更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较纯林可显著提高土壤C、N、P含量,同时降低土壤C∶N和C∶P,提高N和P的有效性;油松-侧柏混交林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相似,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油松纯林叶片N∶P大于16,表明油松生长受到P限制,油松-蒙古栎和油松-侧柏混交林中油松叶片N∶P分别比降到14.88和14.02,混交改善了P对油松生长的限制;混交并未显著改变油松叶片P浓度,但显著降低了叶片N浓度,且叶片C∶N及N∶P与叶片N浓度间显著相关,表明混交林对油松叶片化学计量改变的原因不仅在于混交改变了土壤P供应,而且在于改变了油松对N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章燕    徐慧  夏宗伟  郭彦玲   《生态学杂志》2012,23(1):166-172
采用15N库稀释-原位培养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DCD、DMPP对华北盐碱性褐土氮总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的影响.试验在山西省运城市种植玉米的盐碱性土壤上进行,设单施尿素、尿素+DCD、尿素+DMPP 3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后2周,DCD、DMPP分别使氮总矿化速率和氮总硝化速率减少了25.5%、7.3%和60.3%、59.1%,DCD对氮总矿化速率的影响显著高于DMPP,两者对氮总硝化速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在施肥后7周,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氮总硝化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施肥后2周,3个处理的土壤氮总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分别是施肥前的7.2~10.0倍和5.5~21.5倍;NH4+和NO3-消耗速率分别是施肥前的9.1~12.2倍和5.1~8.4倍,这是由氮肥对土壤的激发效应所致.硝化抑制剂使氮肥更多地以NH4+形式保持在土壤中,减少了NO3-的积累.土壤氮总矿化速率和总硝化速率受硝化抑制剂的抑制是N2O减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寒温带森林与温带森林之间过渡边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5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的固定样地数据,以多个树种的信息为分类因子,采用1994年Fortin 提出的二维数据边缘检测的方法并考虑树种垂直分布对边缘确定的影响,对我国寒温带针叶林与温带阔叶混交林的过渡中心边缘进行了科学定位,并对所获得的边缘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寒温带针叶林与温带针阔混交林的边缘大致位于48°30′ N,南北浮动10′,126°~130° E之间,行政区划上属于北安_乌伊岭_嘉荫一线,基本是沿小兴安岭山体的北缘。该边缘与目前天然红松  相似文献   

12.
森林水文学: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与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水循环是陆地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影响森林植被的结构、功能与分布格局,还影响地球表面系统的能量收支、转换和分配,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不仅是其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等其它功能产生影响。森林与水分循环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初就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15.
MYCORRHIZAE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广西的南桦林和西桦林及其演替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亚热带地区,当常绿阔叶林或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被砍伐后,桦木常常迅速侵入并发展成林,构成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种重要类型,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们又将向原来的森林类型恢复和演变。本文重点介绍了广西南桦林和西桦林的一些群落类型及其演替替向、期待发挥它们在林业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木树干呼吸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干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年消耗碳同化总量(NPP)的11%~33%。受测定技术所限,过去对树干呼吸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由于大气CO2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升高,树干呼吸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测定树干呼吸的方法较多,早期一般采用气体交换法和密闭方法,最近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6400)或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树干呼吸采用开路系统测定方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1)树干呼吸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即从早晨开始,树干呼吸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到午间有所降低,之后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降低。2)树干呼吸的季节动态为:生长季的树干呼吸速率明显高于非生长季,即从春季到夏季树干呼吸速率呈持续升高态势,高峰值出现在7或8月,尔后逐渐下降。树干呼吸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影响因子较多。直接影响因子有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和CO2浓度)和生物因子(如树种、树龄、径阶、边材积和树干氮含量等);而纬度、海拔和地形因子通过影响气象因子或生物因子而间接影响树干呼吸。诸多因子中,树干温度对树干呼吸的贡献最大(Q10可描述树干呼吸对温度升高的敏感性)。树干呼吸机理及其影响因子乃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采用统一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影响树干呼吸的内外因素,建立树干呼吸的相关模型,为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总被引:372,自引:21,他引:351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规律与世界总趋势一致,但量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我国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净生产量却显得较高;我国森林的总生物量是9102.87×106t,其中,林分为8592.13×106t,经济林325.72×106t;竹林185.02×106t,疏林、灌木林790.54×106t;森林和疏林(含灌木林)的总生产力分别是1177.31×106t/a和458.16×106t/a。研究结果还显示,用材积推算的生物量(材积源生物量)比用平均生物量计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分析中国森林在中国及全球陆地碳库中的作用发现,与其他区域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森林在中国陆地植被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较弱,它的生物量不足全球森林总生物量的1%,然而,它在保护中国土壤碳库功能方面起着其他植被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deciduous trees having diffuse, semiring, or ring porous xylem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percent slope, site,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within site, and to disturbance. Xylem type relative dominance wa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basal area by a procedure that is generally employ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pecies relative dominance. The study area was located within the central hardwoods region of the Eastern Deciduous Forest. On a moisture gradient, the sites were a hydric floodplain, a mesic river terrace and cove, and a xeric hillside spur. There was an increase from lowland to upland sites in absolute number of species having diffuse porous and those having ring porous xylem; however, the data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our sites or between the cove's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aspects in the percentages of species having diffuse porous xylem and those having ring porous xylem. In contrast to species number data, relative dominance data showed that diffuse porous species were dominant on the floodplain, on the northwest aspect of the cove, and in lower strata beneath the dominant ring porous upper canopy on the spur and southwest aspect of the cove. Ring porous species were dominant in the upper canopy only on the spur and on the southwest aspect of the cove. Semiring porous species had a high dominance level on the disturbed terrace site, a much lower level of dominance on the less disturbed floodplain, and very low dominance on the relatively undisturbed cove and spur sit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ets of closely and distantly related tree species having the same xylem anatomy share some common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ggesting that xylem structure is a critical character in the adaptation of trees to vari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over small geographic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