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潜存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开始走向纵深.在多元的理论建构中潜在地存有三种模式: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西方城市社会学模式和后现代空间模式.长期的接受惯性使当下学界倾向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但其现实指向性和实用性有待商榷;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对西方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加以穿越和整合,而整合的基点是对"人"的关注,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具有理论支撑并结束长期众声喧哗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批评论著,在国内学界却鲜有人关注到它。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判地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人物的著作,詹姆逊不仅将与英美哲学传统迥然不同的德法辩证传统引入美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美国学院和知识界缺席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德法辩证传统的阐述和对英美哲学传统的批判中,詹姆逊也建构起自己的批评理论框架,走向了辩证批评,为其后来进入更为广阔的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做了重要的方法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20世纪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一般理论特征,它是本真马克思的诉求和工业现代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这一终结的理论特征表现为在全面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否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和人的解放逻辑。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则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走向衰落。终结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演化为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形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效应和研究价值的弱化,对于其理论逻辑的反思与讨论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的表现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为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在建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理论—实践"的相互切入中共同推进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6.
试析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逊试图通过后现代观点来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观点的首次尝试。他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批评的基础上吸收、整合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现代论争中他坚守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试图使之能圆满解释当前晚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即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来建构后现代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具体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反思和理论建构,论述了这种理论建构的历史、文化哲学根源,阐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由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叉发展这一外部条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设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前遇到的问题所决定的.开展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思想流派兴衰的内在逻辑,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等不同理论动态的性质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估,从而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杰姆逊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文从杰姆逊理论发生的角度探讨了他的理论逻辑,揭示了"生产方式叙事"和"认知测绘"与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总体上勾勒出杰姆逊"后现代"政治思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对资本追求利润本性和资本运行逻辑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支配的全球权力体系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指导下的技术使用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生态危机,资本物欲至上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会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只有构建以反对资本逻辑为宗旨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观和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克服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及其意识形态,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完整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归宿以及如何看待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同"深绿"思潮和"浅绿"思潮存在着根本区别.他们分别代表了以抽象的伦理生态共同体思想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维护资本的利益还是反对资本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还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摆脱具有浓厚的以资本与西方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束缚,坚持把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技术运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张宗艳  马妮 《齐鲁学刊》2007,(2):123-126
中西方学者从多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诠释和思考,具体表现为对何谓后现代、后现代的理论特征以及后现代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试图把握它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关系,厘清它与马克思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契合与相似;并且在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接触与对话中,还出现了“东方后现代”的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批判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意义观为基础的结构主义传统语言学流派的哲学基础,并以其独特的书写语言学、符号学意义观、延异理论等建构了后现代语言哲学思想体系。其解构性和寄生性成为德里达颠覆以逻各斯中心论、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德里达语言思想的实践为后现代主义者阐释后现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并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到来和哲学思维的回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使得自身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求我们,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以中国问题、中国思想和中国制度进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化重构。其一,中国同时遭遇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曾遭遇过以及现在正在遭遇的社会问题,因而直面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需要以中国问题重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其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具有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这一理论资源的限制,中国哲学则构成一种处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之外的思想传统,以中国思想重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将为促进解决人类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其三,在资本逻辑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联合面前,国外马克思主义无法给出真正解决资本逻辑问题的现实方案,中国则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以中国制度重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将开显以中国制度规范、引导资本,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董亦佳 《东岳论丛》2005,26(2):25-28
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 ,研究剖析了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政治 ,拓宽了西方文化与其政治经济相联系的新批评视野。同时 ,他又从政治、经济学中分离出了美学 ,并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总体论思想 ,以此分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实现了其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是一种话语,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这种语言哲学定位是后现代公共行政学家借鉴当代西方哲学的结果,以哈贝马斯的自然语言和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把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作为其话语理论的哲学基础,使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建立在认识论和本体论合一的哲学层面上,从而完成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建构,实现了对传统西方行政理论的全面解构和超越,为建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及其民主行政主张开拓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侯勇  孙君 《河南社会科学》2021,29(12):27-36
西方权力运行制约策略主要是以西方分权制衡理论为指导,围绕"权力"中心建构制衡体制机制,而对权力运行中的权力主体、文化生态等方面关注不够.建构中国特色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需要关注中国的社会关系、权力运行、行动逻辑、文化传统等因素,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视野中,运用人情、社会资本与权力异化三个变量对权力腐败发生研机析理,寻找阻断权力寻租的人情、人性、人伦因素,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中国方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继承、捍卫和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后现代主义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家,其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原则的捍卫,以及这一原则在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詹姆逊以一种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面对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的进攻,有力地捍卫了总体性的概念,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现今时代的总体性理论,詹姆逊对总体性的坚守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客观说,詹姆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范畴对后现代理论的文化分析,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这种话语在后现代时代,在力图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思想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及其生产"始终是大卫·哈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传统,将空间问题作为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这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哈唯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不平衡地理发展"、"时空压缩与弹性积累"的理论分析中。哈维的分析视角是多维的,其研究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的各种空间形态,从"全球化"到"日常生活"、从"资本积累的全球经济空间"到"后现代的文化空间",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哈维空间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强势中,哈维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批评话语,提供了一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化有益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进化论思潮的流变所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在"后现代转向"中面临着理论困境和表述危机,而由后现代转向的解构性生发的反思与讨论,使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对旧有进化模式的省思中,具有新的理论转向的路径--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学理建构和理论表述,形成了一个需要引起学界关注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新文化构建的现实基础。要解决这些冲突,我们必须通过对各种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整合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重视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等各种途径,积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