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多发伤患者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MODS发生将患者分为非MODS组和MODS组,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血清PCT、CRP含量。结果对照组PCT和CRP含量在各时相点基本无变化。两组患者的PCT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伤后第1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非MODS组的外周血CRP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而MODS组的外周血CRP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伤后第2天,而后呈现快速下降。两组在伤后各天的CRP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比CRP作为MODS诊断的指标,CRP效率高于PCT。结论创伤后急性期CR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继发性MODS的发生相关性高。测定严重多发伤外周血血清CRP含量对预测继发性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PCT可为诊断MODS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 PCT)、C反应蛋白( CRP)联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65例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d血清PCT、CRP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发生MODS,将患者分为非MODS组和MODS组,并与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在伤后早期明显升高( P<0.05);与非MODS组比较, MODS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动态监测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能更早地预测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多发伤患者血清促炎介质水平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TNF-α、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将其分为轻伤组(ISS<16分),重伤组(16分≤ISS<25分),严重伤组(ISS≥25分).在入院后各时段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 d后达高峰.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伊拉木  齐艳东  外力  高宏  余理  朱良 《武警医学》2017,28(12):1246-1248
 目的 探讨创伤炎性因子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9-02至2014-03收治的114例多发伤患者,伤后1、2、4、6和12 d血清降钙素(PCT)、血清IL-6 与TNF-α含量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纳入患者根据国际AIS-ISS评分标准[3]进行创伤评分。依据ISS评分,ISS<16分者列入轻伤组(n=49);ISS≥16分者列入严重伤组(n=65)。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PCT、IL-6与TNF-α值分别于受伤当日、2 d及4 d 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病情缓解逐渐下降。轻伤组各时间段的血清中PCT、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段重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体内PCT、IL-6 与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的发展。对相关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4例多发伤患者和7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以CD14-/CD11b+/CD33+作为MDSCs标志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DSCs所占比例,ELISA检测血清IL-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MDSCs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结果对照组外周血MDSCs占(1.13±0.25)%,感染组多发伤患者伤后1,2,3和7 d外周血MDSCs所占比例分别为(1.20±0.22)%、(6.44±0.35)%、(13.84±2.07)%和(15.60±1.63)%,非感染组患者伤后1,2,3和7 d外周血MDSCs所占比例分别为(1.29±0.30)%、(4.93±0.32)%、(5.15±0.21)%和(3.77±0.34)%.两组2,3和7 d时MDSCs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Cs比例与ISS、血清IL-10和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多发伤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升高与并发感染相关,提示它可能在创伤后免疫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联合检测对脓毒血症诊断应用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收治的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脓毒血症分为非脓毒血症组(n=30)和脓毒血症组(n=60),并对所有患者进行PCT、CRP、SAA水平分析。结果两组患者PCT、SAA、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其他指标,而ESR、SAA的特异性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CT、ESR、SAA三者联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单独或二者联合的相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SAA、CRP呈正相关,PCT与ESR、Neu没有相关性,PCT与WBC的相关性较弱。结论 PCT、SAA和CRP三者联合检测对脓毒血症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意义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将其分为轻伤(ISS<16分)、重伤(ISS≥16分)、严重伤(ISS≥25分).在入院后1、2、3、4、5、6、7、8天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别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中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天后达高峰后开始下降.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评分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血清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与脓毒症和损伤严重度的关系. 方法 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ISS评分排序后分为严重组(30例),危重组(30例);按是否伴发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22例)和非脓毒症组(38例).于伤后1,3,5,8 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率. 结果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5 dTreg细胞比率开始升高,与伤后3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8 d仍持续升高(P<0.05).伤后8 d,危重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显著高于严重组(P<0.01),脓毒症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reg细胞比率与ISS评分呈正相关(rs=0.654,P<0.01). 结论 Treg细胞在严重创伤后的免疫抑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reg细胞比率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判断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创伤性ARDS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2例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16分)分为创伤后并发ARDS组13例(ARDS组)与创伤后未并发ARDS组39例(非ARDS组),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半随机对照实验。分别于伤后第1、2、3、7天收集外周血。运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CRP水平在各时相点变化不明显,而非ARDS组CR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ARDS组CRP水平持续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ARDS组血清CRP水平升高了10倍多,而ARDS组的CRP水平升高了30多倍;与非ARDS组相比,ARDS组的CRP水平升高了2倍多。结论创伤后急性期CRP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性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急性期外周血血清CRP浓度对预测创伤性AR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严重多发伤患者常因继发MODS而导致不良预后.早期预测MODS的发生对于指导治疗、预判转归及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创伤后一系列免疫物质的血液浓度变化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及脓毒血症、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相关联,但这些指标用于预测严重多发伤后MODS并发症的价值仍不十分明确[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活性,探讨其在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多发伤患者55例,以是否发生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定量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激活的caspase-3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的水平.并分析中性粒细胞凋亡与IL-6和IL-10的相关性.结果 多发伤患者MODS组与非MODS组相比较,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明显延迟,激活的caspase-3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MODS患者血清IL-6水平增高,IL-10水平降低.MO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与其IL-6水平呈负相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caspase-3活性下降,与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相关,IL-6和IL-10参与其调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笔者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骨盆髋臼骨折手术患者18例,依据有无感染性并发症分为正常组14例(N组)及并发症组4例(C组),分别测定术前1d,术后即时,术后1、2、4、7d的IL-6、CRP、PCT以及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计数(WBC)。结果 (1)N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呼吸、心率及白细胞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C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呼吸、心率变化不明显,WBC计数呈逐渐上升趋势。(2)N组患者IL-6水平术后即出现升高(较术前P0.05),术后1d时IL-6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1);CRP水平术后即时与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1d时CRP水平高于术前(P0.05),在术后2d时CRP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1);PCT水平在术后均与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C组2例患者术后早期IL-6、CRP、PCT水平变化趋势与N组相似,但三者均在术后7d再次出现显著升高。结论围手术期监测患者IL-6、CRP、PCT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状态、判断有无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定量检测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50例CAP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PCT定量检测.免疫胶乳比浊法对其CRP进行检测并采集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分别计算其诊断CAP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根据CAP患者的转归,将其分为死亡组与好转组,比较患者人院第1、4、7d血清PCT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血清PCT、CRP及全血WBC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CAP的灵敏度上,PCT(0.93)与CRP(0.87)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0.93)与WBC(0.67)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CAP的特异性上,PCT(0.96)与CRP(0.88)和WBC(0.9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1、4、7d血清PCT水平与好转组比较,其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PCT定量检测是诊断CAP灵敏度、特异性均较好的指标,且血清PCT浓度高低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患者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中30例细菌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并以3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PCT及CRP水平,同时作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PCT浓度显著增高(P〈0.001),CRP浓度显著增高(P〈0.005),WBC水平显著升高(P〈0.001);感染组PCT阳性率与血培养阳性率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但所有血培养阳性的病例PCT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当感染得到控制后PCT浓度也随之下降。结论血清PCT是危重患者细菌感染诊断及临床治疗的一个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严重多发伤的ICU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病情评估与预后相关性及ICU救治的策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病人50例临床资料,计算入院24小时内ISS评分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对死亡组、存活组的ISS值及APACHEⅡ分值进行比较.结果 死亡6例,死亡率12%; ...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严重创伤后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急救中心2006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来自海拔2260m~4 000m的青海省内168例严重创伤患者(NISS≥20),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改良式翻身护理对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肺部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5例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与对照组(17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式翻身法予以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左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法予以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治疗前与治疗第3、5、7、14天时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WBC)计数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7.35±1.38)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8.88±1.8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5,P=0.020)。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PCT水平、CRP水平、WBC计数及CPIS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25、0.171、0.957、0.595,P=0.065、0.866、0.348、0.557);治疗第5天,治疗组患者除WBC计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1.063,P=0.298)外,PCT水平、CRP水平及CPI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5、2.145、2.231,P=0.042、0.042、0.035);治疗第7天,治疗组患者除PCT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0.729,P=0.472)外,CRP水平、WBC计数及CPI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5、2.222、2.067,P=0.031、0.035、0.049);治疗第14天,治疗组患者除CPI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2,P=0.047)外,PCT水平、CRP水平及WBC计数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0.454、0.965、1.844,P=0.654、0.343、0.077)。结论与左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护理相比,改良式翻身护理可有效减轻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促进肺部感染痊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