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正>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预测体动,术中知晓及意识的消失、恢复都具有一定的灵敏度。瑞芬太尼作为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有效抑制拔管应激反应。本研究在BIS指导下,结合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抑制拔管伤害性刺激,旨在寻求一种针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平稳拔管的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老  相似文献   

2.
谭瑞丹  熊理锋  陈亮 《北方药学》2015,(12):156-157
目的:观察等效小剂量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诱导对BI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诊治的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实验组采用舒芬太尼诱导,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对BIS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MAP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HR及BIS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麻醉诱导后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BI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血浆浓度2μg/mL静脉滴注丙泊酚时单次注射0.2μg/kg舒芬太尼不会对BIS产生明显抑制对用,但是瑞芬太尼则会造成BIS短暂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气管插管全麻病人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普通全麻病人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BIS组(B组).BIS组设定BIS值(目标BIS值65~69)吸痰拔管,记录术前、术中、拔管BIS值.对照组根据经验吸痰拔管并测定拨管时BIS值.两组均连续记录HR、MAP、SpO2,手术结束至拔...  相似文献   

4.
赵佳平  胡海立  侯米莎  张彦芳 《河北医药》2013,35(11):1654-165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肝硬化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用药量、拔管及苏醒时间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切除,食道静脉横断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BIS组和对照组。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手术期间通过连续监测BIS,对照组通过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调控麻醉深度。2组均采用单次咪唑安定,丙泊酚靶控输注,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监测指标:2组患者诱导前(T0)、诱导后(T1)、手术30min(T2)、手术结束(T3)、拔管时(T4)平均动脉压,心率,术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丙泊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用量。结果 BIS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BIS组患者用药量少,拔管、苏醒时间短,安全性较高。结论肝硬化患者术中麻醉使用BIS监测可以指导麻醉药调控,减少麻醉药用量,减轻患者肝脏负担,改善麻醉苏醒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在老年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R组)各30例。术中根据BIS调整麻醉深度,观察各时段MAP、HR、BIS值和术毕苏醒各时段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各时段MAP、HR及术后镇痛无明显差异,R组术毕后BIS值明显高于S组(P<0.05),且术后拔管时间短、不良反应少(P<0.05)。结论瑞芬太尼起效快,苏醒迅速,因此瑞芬太尼靶控维持麻醉更适合老年开胸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异丙酚用于小儿腭裂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腭裂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BIS指导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BIS组通过维持BIS 40~60来调节异丙酚的用量,对照组根据患儿血流动力学、体动等调整异丙酚的用量,记录术中血压、心率、BIS值、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异丙酚用量及拔管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BIS组血压、心率、BIS值高于对照组(P<0.05),BI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异丙酚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BIS组拔管后低氧、舌后坠发生稍少于对照组。结论 BIS指导异丙酚用于小儿腭裂手术,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异丙酚用量,缩短苏醒、拔管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朱贵芹  黄萍  张军  何向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1959-1960
目的观察术毕持续泵注小剂量瑞芬太尼抑制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呛咳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级择期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2μg/kg、阿托品0.01 mg/kg、异丙酚2-3 mg/kg、地塞米松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0.25μg.kg-1.min-1复合泵注异丙酚4-6 mg.kg-1.h-1。术毕C组停用瑞芬太尼,输注生理盐水,R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待有拔管指征时拔管。记录术前、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5 min的血压、HR、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组拔管后心血管反应稳定,C组血压、心率在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及拔管后1 min均较术前和R组升高(P<0.05);两组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组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可有效抑制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及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非舒芬太尼组(NS组),每组20例。两组诱导给予舒芬太尼0.3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时S组给予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h)]和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25 mg/(kg·min)复合吸入七氟烷1%~2%;NS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25 mg/(kg·min)复合吸入七氟烷1%~2%。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拔管时间、拔管后呼吸抑制情况及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结果麻醉恢复期舒芬太尼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低于非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平均为1.95±0.22,非舒芬太尼组为1.7±0.4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h)]能够有效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激反应,并且不增加拔管时间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两种麻醉方案的优劣。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进行全麻手术的时间先后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舒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各75例。舒芬太尼组患儿采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全麻,瑞芬太尼组患儿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全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诱导前(T1)、静脉注射舒(瑞)芬太尼后(T2)、静脉注射丙泊酚后(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2 min(T5)、5 min(T6)]的收缩压(SA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舒芬太尼组患儿在T4时的DBP、MAP均优于瑞芬太尼组(P均<0.05);两组患儿在各时间点的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舒芬太尼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肢体动作恢复和拔管时间均短于瑞芬太尼组(P<0.05);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发生情况均少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术后疼痛,同时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较小,在需要进行全麻手术的患儿中应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具有明显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瑞芬太尼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作用持续时间短、可控性好.手术结束时停药也很少发生呼吸抑制,是理想的静脉麻醉靶控输注药物.舒芬太尼镇痛作用更强,作用时间更长,诱导快,苏醒和拔管时间早.本文比较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合用复合丙泊酚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或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麻醉和苏醒效果.方法 30例声带息肉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R)组及芬太尼(F)组(n=15),观察患者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术毕停药到呼之睁眼(M1)及拔管(M2)时间;MI与M2时患者的清醒程度.结果 两组插管(T3)时血压均较插管前(T2)时升高,且F组高于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撑喉镜置入(T5)时血压均较T2时升高.且F组高于R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插管前、插管时及术中BIS值均较术前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R组患者的术后唤醒及拔管时间小于F组(P<0.05),且R组患者唤醒及拔管时的清醒程度好于F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联用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麻醉较芬太尼联用丙泊酚更加平稳,术后恢复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在依托咪酯脂肪乳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依托咪酯脂肪乳输注速度,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快通道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ASA Ⅰ~Ⅱ级6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以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和维持麻醉.Ⅰ组根据BIS值反馈调整依托咪酯脂肪乳速度维持麻醉深度,使BIS值维持在40~50;Ⅱ组以0.6~1.2mg· kg-1· h-1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麻醉时间(T1)、手术时间(T2)、BIS达90的时间(T3)、苏醒时间(T4)、拔管时间(T5)、PACU停留时间(T6);统计麻醉药用量;记录并发症.结果 Ⅱ组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各时间点的BIS值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T4、T5、T6均明显比Ⅱ组缩短(P<0.01);Ⅰ组依托咪酯总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 BIS监测下,依托咪酯脂肪乳用量少,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PACU停留时间短,能达到快通道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七氟醚与丙泊酚在神经外科麻醉恢复期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七氟醚、丙泊酚对神经外科长时间麻醉维持后苏醒时间等的影响.方法 将5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各25例,麻醉维持首先根据BIS监测来调节七氟醚的吸入浓度或丙泊酚的静脉靶控浓度,使BIS维持在45~55之间,然后根据平均动脉压调节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观察两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简单神经病学评估恢复时间等.结果 七氟醚麻醉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简单神经病学评估恢复时间均明显小于丙泊酚组(均P<0.05),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呕吐、寒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七氟醚和丙泊酚都适合于需要快速苏醒的神经外科麻醉,其中七氟醚苏醒更迅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及喷他佐辛在脊柱手术全麻拔管期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全麻下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组(SF组)、喷他佐辛组(P组),每组20例,每组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各组于手术结束前25 min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喷他佐辛。记录患者诱导前5 min、拔管前5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10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呼吸抑制、手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3组患者拔管前后心血管反应稳定、手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及拔管后VA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组术毕清醒、拔管时间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与P组和S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用药方法均能有效减轻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全麻术后烦躁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全麻术后的苏醒质量,但舒芬太尼会延长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5.
全麻围拔管期是指手术将要结束,全麻效果渐渐减弱,直到拔除气管导管后的一段时间。随着患者慢慢苏醒将会伴有血流动力学的波动以及其他指标改变。有研究报道[1],在拔管前使用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老年患者的疼痛,维持患者血动力学平稳,抑制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但是阿片类药物对患者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高。有关研究显示[2],地佐辛可有效地抑制老年患者拔管前的应激反应,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唤醒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监测并记录20例脊柱侧凸患儿舒芬太尼联合七氟醚矫形手术麻醉唤醒过程中HR、MAP、BI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儿的唤醒时间为(7.5±2.4)min、二次唤醒时间为(5.5±1.5)min、拔管时间为(1.5±0.7)min、清醒时间为(2.6±1.2)min,患儿HR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儿MAP在唤醒开始时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唤醒成功后显著升高(P<0.01),加深麻醉后又下降,但与基础值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儿BIS在唤醒开始和加深麻醉后显著低于基础值(P<0.01).结论:舒芬太尼与七氟醚联合应用于患儿脊柱侧凸矫形术的麻醉,可以明显的缩短唤醒时间,同时保证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清醒快、镇静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剂应用于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的患者苏醒质量和丙泊酚用药量情况。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1例,年龄2555岁,BMI<25 kg/m2,ASA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R组(26例)和C组(25例)。R组术中维持以7.555岁,BMI<25 kg/m2,ASA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R组(26例)和C组(25例)。R组术中维持以7.510μg/(kg·h)(以瑞芬太尼计算)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剂;C组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分别以7.510μg/(kg·h)(以瑞芬太尼计算)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剂;C组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分别以7.510μg/(kg·h)和410μg/(kg·h)和412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术中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两组均维持BIS值在4012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术中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两组均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均吸入66%笑气,新鲜气流量为2 L/min。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药量、手术结束停止麻醉药物后BIS值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患者送至术后恢复室(PACU)后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R组患者单位时间单位体重所用丙泊酚剂量较少,BIS值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患者送至术后恢复室(PACU)后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均少于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合剂用于全身麻醉维持能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丙泊酚用量较少,苏醒快,苏醒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在预防全身麻醉脊柱手术后围拔管期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在我院择期接受全身麻醉脊柱手术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在术毕按0.05μg/(kg·min)的用量持续泵注瑞芬太尼,拔管后停用;对照组在术毕后停用瑞芬太尼,比较两种方法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拔管期心率、血压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拔管前2 min、拔管期及拔管后5 min的SBP、DBP、HR与本组拔管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则在拔管前2 min,拔管期及拔管后5 min的SBP、DBP、HR与本组拔管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t=5.42、4.15、5.31,P<0.05)。结论对于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使用小剂量瑞芬太尼可有效地抑制围拔管期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避免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肌负担、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宝鸡市中心医院于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2例,根据麻醉诱导给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及注射用顺苯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则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并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马西尼.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评价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术前及术中各时间点BIS,同时比较各项苏醒质量指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围术期认知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诱导后3 min、气管插管时和诱导后1h的BI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术后24 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能提高全凭静脉麻醉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维持麻醉深度,并有效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T组),两组均给予异丙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作为静脉麻醉诱导,将七氟烷作为丙泊酚替换物吸入保持麻醉状态实施BIS监测。C组患者用药是以麻醉师经验作为参考,实施BIS监测却不参照BIS反馈进行药物应用;T组患者参照BIS反馈信息施以所需七氟烷浓度,确保BIS值保持于(55±5)。手术后均参照Steward评分,手术完毕≤10 min内Steward评分为≥4分进行拔管患者则被定义成快通道麻醉实施成功者。观察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气腹后5min(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结束后5min拔管前1min(T5)、拔管后5min(T6)的BIS值;分析对比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快通道麻醉成功率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T组患者测定BIS值比C组小(P=0.000),组间与时点具有交互作用(P=0.000);两组患者在T0和T6时点间不存在BIS值的统计学差异行(P>0.05),T组测定的T1、T2、T3、T4、T5时点BIS值和C组相对比都要少(P<0.05)。T组所应用七氟烷总量比C组显著低(P<0.05),拔管时间以及离室时间比C组明显要早(P<0.05)。C组患者2例术中知晓,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躁动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组快通道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5)。结论 BIS可以用来调控快通道麻醉,防止麻醉程度发生过深过浅情况,避免术中知晓:降低全麻药量,促使麻醉恢复,使得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都能提前,增加快通道麻醉方法的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