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深静脉血栓 (DVT)的致命性并发症为肺栓塞 ,其它临床表现还有慢性静脉瓣关闭不全、肢端疼痛和水肿。如发展为肺栓塞 ,6 6 %病人在发病 30min内死亡。溶栓疗法可快速有效地治疗此类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三大原因 :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壁内膜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静脉功能不全 ,盆腔肿瘤、外伤、周围血管病等原因也可引起静脉阻塞。静脉壁内膜一旦受到损害 ,粗糙的内膜面促使血小板激活、聚积、附着并形成血栓。如外科整形手术后引起的静脉扩张、创伤导致的静脉壁的微创、全身麻醉患者由于血管…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不少见.以往多采用全身溶栓治疗,因其溶栓药物用量较大,且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的机率较高,溶栓疗效欠佳.选择性插管至局部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持续灌注溶栓药物,已成为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首选疗法.本科自1995年4月~2002年3月对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取得好疗效。总结术前术后护理要点,包括病人术前准备、术后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穿刺点情况及术后按医嘱用药,观察尿激酶溶栓及抗凝治疗的副作用,毒性反应及并发症,目的使病人早日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患肢肿胀和严重疼痛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提高其疾病认识程度,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双向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用尿激酶双向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2例已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在血栓近端及经足背静脉同时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应用肝素、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观察临床症状及深静脉造影等指标了解溶栓效果.结果:本组12例病人痊愈4例(33.3%);显效7例(58.3%);无效1例(8.4%). 结论:采取血栓近侧及远侧同时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围术期护理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行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奇偶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和试验组(45例,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溶栓效果Ⅰ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溶栓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成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传统的单纯抗凝、手术取栓及系统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都不尽如意.  相似文献   

9.
球囊扩张术后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球囊扩张后经导管直接溶栓对治疗下肢DVT的价值。方法 13例下肢静脉栓塞患者经Guo静脉入路引入球囊导管,自血栓近心端逆行向血管远心端扩张,再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术后每24h静脉造影观察溶栓效果。结果 8例经Guo静脉路径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及局部溶栓治疗,5例24h完全溶栓,3例72-96h,溶栓剂用量平均106.25万u。结论 球囊扩张术后局部溶栓治疗能快速恢复血液循环,增强溶栓效果,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0.
吴红艳  荆珂  刘艳红 《全科护理》2012,10(3):201-202
介绍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围治疗期间配合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及预防长期卧床潜在并发症的护理等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动脉途径应用溶栓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插管到患侧动脉周围加压灌注溶栓药,在应用溶栓药同时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率100%,治愈率83.3%;对照组症状改善率75%,治愈率3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治疗前后肢围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时机来看,导管介入法即适用于早期又适用于晚期重症者。消肿时间治疗组均≤7d,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经导管动脉内途径应用溶栓药物治疗下肢DVT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应重视抗凝治疗在DVT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有严重危害的常见血管疾病,多由手术、外伤、分娩和严重心脑疾病等引起,其近期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远期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积极预防及早期有效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传统治疗手段有单纯抗凝、手术取栓以及系统溶栓  相似文献   

13.
我科2004—02~2005—03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娟  张洪  许峰  李平 《华西医学》2006,21(2):266-26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伴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分析45例在放化疗期间并发DVT的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等。其中41例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19例(42.2%)患者接受过激素治疗,17例(37.8%)合并感染。(2)29例(64.4%)患者中进行了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时间在置管后平均7.4(3~12)周。(3)42例(93.3%)患者接受了化疗,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DDP(66.7%)、NVB(40.5%)、5-Fu(19.0%)。(4)溶栓治疗总有效率65.8%,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85.4%和9.8%(P<0.05),出现DVT症状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24小时者溶栓治疗有效率为88.9%,24~72小时者为69.2%,>72小时者为16.7%,1例患病者发生肺栓塞死亡。结论(1)激素治疗、合并感染、化疗及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DVT形成的机制。(2)溶栓疗法对恶性肿瘤合并的DVT有一定疗效,及早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肺栓塞是值得注意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50例经彩超、D-二聚体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常规组24例,采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治疗,溶栓组26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结果:常规组中,20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2例无效;溶栓组中,基本治愈者25例,有效者1例,无无效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常规组平均15 d,溶栓组平均11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应用肝素、华法林结合尿激酶等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无缝隙护理理念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患者以病案号的单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按常规实施护理,观察组实施以无缝隙护理为理念的跨科室协作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负性情绪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无缝隙护理为目标的跨科室协作护理有助于改善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IVCF置入联合CDT,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抗凝、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分析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大、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肢的溶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CF置入联合CDT治疗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方荣  张晓 《全科护理》2012,10(7):611-6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随着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DVT发生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越来越常规化,但并发症也时常发生。2010年5月—2011年8月我科介入溶栓治疗5例DVT病人,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2004—01~2007—01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9例,分别采用股动脉穿刺溶栓与深静脉溶栓,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动脉溶栓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55~76岁,平均66.5岁,均为单侧肢体患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