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光霉素制剂中有效助剂的筛选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20种助剂对华光霉素制剂的影响,结果筛选到4种对华光霉素的抑菌作用较为理想的助剂,对西瓜枯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防效较高。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助剂Z┐7(0.3‰)和华光霉素(12.5μg/ml)的混合液对苹果叶螨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对家白蚁的毒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收集了北京、上海等地的近四十种抗生素对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进行毒效试验。室内初步筛选表明,杀蚜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BO—10、灭瘟素以及春雷霉素对家白蚁具毒杀作用,其中以杀蚜素、井冈霉素和庆丰霉素的毒性较大。进一步的室内试验中发现,杀蚜素对家白蚁触杀快,驱避作用大;井冈霉素、庆丰霉素对家白蚁的触杀作用不明显,驱避作用较小。以滤纸作毒饵,比较井冈霉素、庆丰霉素两者的毒力,井冈霉素对家白蚁工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58ppm;庆丰霉素为100ppm,井冈霉素对家白蚁工蚁的毒力是庆丰霉素的1.7倍。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了水稻中多杀霉素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乙二氨基-N-丙基硅烷(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净化,H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多杀霉素A在0.006 ~1.2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0 5;多杀霉素D在0.001~0.2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 为0.994 9。多杀霉素A和D的检出限(LOD)在田水中均为0.001 mg/L,在稻田土壤、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和稻杆中均为0.005 mg/kg;多杀霉素A和D的定量限(LOQ)在田水中均为0.005 mg/L,在稻田土及各水稻基质中分别为0.06和0.01 mg/kg。在添加水平为0.005~6.0 mg/kg范围内,稻田土壤、田水及水稻各基质中多杀霉素A和D的平均回收率为72.9%~107.9%,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7%~13.5%。采用该方法对多杀霉素在田间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杀霉素在稻田土壤、田水和水稻植株样品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约为7.5、1.2和 4.8 d,属于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4.
日光霉素对多种农作物真菌病害和叶螨类有较好的拮抗活性。1985年我们应用该药对蔬菜上硃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苹果树上山楂叶螨(T.viennensis)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初步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供试药剂:10%、20%日光霉素可湿性粉剂和98%日光霉素纯粉(华北制药厂产品);  相似文献   

5.
井冈霉素诱导水稻防御纹枯病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比较井冈霉素在室内培养基(in vitro)条件下和水稻活体植株(in vivo)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素有效中浓度EC50、通过田间和盆栽药试验(不同喷药方式)、通过对井冈霉素处理烟草后TMV的枯斑数目的变化、通过测定井闪霉素处理珊西烟和水稻后体内抗性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取得在下几方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建立了烟叶及土壤环境中嘧肽霉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鲜烟叶样品采用V(乙腈):V(水)=19:1的混合溶剂提取,干烟叶及土壤样品采用V(乙腈):V(水)=17:3的混合溶剂提取,经PEP-SPE固相萃取柱净化,HPLC检测。结果表明: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嘧肽霉素在鲜烟叶、干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7%~89.6%、78.7%~81.5%和79.6%~97.8%,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9%~5.7%、2.1%~5.8%和3.2%~6.1%;烟叶和土壤中嘧肽霉素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05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田间不同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时间下烟叶及土壤样品中嘧肽霉素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嘧肽霉素在鲜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4~5.1 d和1.3~3.1 d;于烟草现蕾-成熟期,以2%嘧肽霉素水剂按有效成分28.2~42.3 g/hm2的剂量施药2~3次,距末次施药后7、14和21 d,烟叶及土壤中嘧肽霉素的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7.
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的毒力及 保鲜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不同浓度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Alternaria Nees ex Wallr.的室内毒力以及对冬枣低温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39.56和208.48 mg/L,与对照药剂咪鲜胺、异菌脲相比,EC90值无显著差异;经500~1 000 mg/L 的纳他霉素处理可显著抑制冬枣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并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提高,对保持果实硬度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抑制了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Vc)含量的下降。经1 000 mg/L纳他霉素处理的冬枣贮藏到60 d其商品率达87.3%,高于对照组的商品率(72.9%);贮藏到100 d其商品率仍可达到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0.2%)。  相似文献   

8.
谯天敏  王丽  朱天辉 《植物保护》2020,46(4):258-263
本文以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juglandis(Pierce Dowson)为供试菌株,选用不同浓度的13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有10种药剂对该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只有5种杀菌剂能够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其中,四霉素和链霉素的抑菌效果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165、3μg/mL,抑菌率为74.76%、69.23%,EC_(50)为12.764、35.318μg/mL。其他依次为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选用这5种杀菌剂进行盆栽防治试验,四霉素和链霉素的平均防效达74.60%、71.69%,乙蒜素和中生菌素防效分别为65.98%、58.40%,春雷霉素防效最低为39.38%。其结果与室内基本一致。室内试验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链霉素、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可作为防治核桃黑斑病的杀菌剂,其中四霉素为首选杀菌剂。  相似文献   

9.
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对番茄斑疹病菌联合毒力及防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对引起番茄斑疹病的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的毒力及两种药剂混配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对番茄斑疹病菌具有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5.32μg/mL和2.66μg/mL;联合毒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春雷霉素和噻霉酮质量比1∶1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春雷霉素、噻霉酮及春雷霉素与噻霉酮(1∶1)混剂,田间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混剂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剂。  相似文献   

10.
最近市场推出的10%浏阳霉素是上海农药所研制开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杀螨剂。它的产生菌是灰色链霉菌浏阳变种(Straptomyces griseius var.ciuyangensis)。它不同于80年代后期问世的20%复方浏阳霉素(效价低,含有大量乐果)。为了验证该制剂的杀螨效果,1991年我们组织有关省市植保站进行了防治柑桔、苹果、棉花、蔬菜害螨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若螨盛发期应用10%浏阳霉素1000—2000倍液防治柑桔叶  相似文献   

11.
对广泛存在于链霉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天然活性物质——申嗪霉素进行了结构修饰,合成了一系列高活性的含1,3,4-噻(噁)二唑的申嗪霉素衍生物I_1~I_(28)。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均明显优于母体申嗪霉素。离体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I_8(EC_(50)=33.25μg/mL)和化合物I_(22)(EC_(50)=46.52μg/mL)对禾谷镰刀菌的杀菌活性是申嗪霉素(EC_(50)=128.54μg/mL)的3~4倍。活体杀菌活性显示,在500μg/mL质量浓度下,化合物I_8(58.69%)和化合物I_(22)(55.37%)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率是申嗪霉素(25.14%)的两倍。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对化合物的活性不利;而引入给电子基团则有利于提高其杀菌活性。同时,同一取代基在苯环上的取代位置依据活性的高低排列顺序为:邻位对位间位。这些结果可用于指导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结构改造。  相似文献   

12.
Sijam  K 魏亚东 《植物检疫》1993,7(6):436-439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 是引起辣椒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细菌,该菌为种传。初期研究中,利用叶片富集培养基从辣椒种子回收到这种病原菌;亦有利用半选择性的Tween 培养基从土壤(Tween B)、植物材料(Tween A)和番茄种子(Tween B)中分离到这种病原菌。Tween B 改良培养基,把头孢霉素Ⅵ、托普霉素和硼酸的量分别缩减46%、50%和67%,能明显地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3种混剂对蜜蜂和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spp.的毒性,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制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峰的毒性。结果表明:摄入法测定,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4%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3%甲阿维·多杀霉素悬浮剂、6%甲阿维·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对蜜蜂半致死浓度LC50(48 h)分别为5.93、1.45×10-1、3.04×10-1、4.66×10-1a.i.mg/L。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对蜜蜂摄入毒性为高毒,其余为剧毒;接触法测定,4种制剂半致死剂量LD50(48 h)分别为0.0887、0.289、0.0046、0.0053 a.i.μg/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均为高毒;药膜法测定,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浓度LC50(24 h)分别为0.12、0.097、0.22、0.33 a.i.mg/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为极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陈镇波 《植物保护》1983,9(1):39-39
1978年开始,用庆丰霉素的溶液对小麦蚜虫(二叉蚜和长管蚜混生)、甘蓝蚜虫、油莱蚜虫(桃蚜及缢管蚜)进行小区、大面积的药效试验,经四年验证庆丰霉素对多种蚜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对小麦蚜虫:共进行11次试验,小区试验面积0.2亩,大田试验面积10亩。重复2次。防治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15.
以6个2a生板栗品种为试材,对干旱胁迫下板栗叶片中甜菜碱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和光合日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都明显降低,甜菜碱、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的含量显著增加,且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显著。综合分析所测生理指标,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华光、10-14、石丰、处暑红、燕魁、泰林20号。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发酵产物中万隆霉素的含量,色谱柱为C18反向分析柱(3.9mm×150mm),柱温为40℃,流动相为甲醇∶水(20∶80),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为1ml/min。结果表明万隆霉素在上述条件下能从发酵产物中获得很好地分离,万隆霉素浓度在17.5~28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7343x-164139,相关系数R2=0.9998(n=5)。  相似文献   

1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比较了嘧菌酯、丙烷脒及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帕霉素对供试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均表现出了极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2.23×10-4μg/mL,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32×10-3、4.05×10-3及3.82×10-3μg/mL;雷帕霉素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嘧菌酯(EC50值为3.24μg/mL)和丙烷脒(EC50值为3.81μg/mL)。电镜观察发现,经雷帕霉素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表现出提前衰老等症状。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雷帕霉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水中春雷霉素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样品用S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以HPLC BEH HILIC色谱柱(2.1×50mm,1.7μm)分离,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春雷霉素检出限为0.01mg/kg。在0.01、0.05、0.1mg/kg 3个浓度添加水平,回收率为86.4%~93.9%,相对标准偏差为2.5%~4.8%(n=5)。  相似文献   

19.
新农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28(5):60-60
中文通用名称:申嗪霉素英文通用名称:Phenazine-1-Carboxylic农药登记名称和商品名:1%申嗪霉素悬浮剂(绿群)理化性质:申嗪霉素为我国自主开发的抗生素类杀菌剂,是由荧光假单胞菌菌株M18经发酵、提取而成的。申嗪霉素原药的质量分数≥95.0%;外观为黄绿色或金黄色针状结晶;熔点:241~242℃;溶解性:溶于醇、醚、氯仿、苯,微溶于水;稳定性:在偏酸性及中性条件下稳定。  相似文献   

20.
程新  魏赛金  江莉  涂国全 《江西植保》2007,30(3):105-108
本文通过对梅岭霉素(Meilingmycin)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检测法(UV)和杀蚕生物活性检测法(BA)的研究,分别建立了梅岭霉素HPLC法、UV法和BA检测方法。通过三种检测法之间的相关性回归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相互呈直线关系。12个不同发酵单位的梅岭霉素发酵样品,分别采用HPLC法、UV法和BA法进行梅岭霉素发酵单位检测,对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UV法与HPLC法相比测定误差6.28%;BA法分别与HPLC法和UV法检测结果相比,其误差分别为10.48%和3.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