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7例位于硬膜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颈胸段,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胸腰段,2例位于腰骶段.肿块多呈不规则形,2例包绕硬脊膜生长,4例突入相邻的椎间孔生长,病灶典型的MRI表现为T1W1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病理显示肿块为异常薄壁血管丛,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大量红细胞.结论: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MRI有助于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5例中,4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均沿脊椎纵轴生长,呈梭形或长椭圆形;病变平面脊髓明显受压,3例肿块呈"钳"状包绕脊髓;5例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明显强化;2例肿瘤沿相邻的椎间孔呈"哑铃"状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硬膜外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行磁共振平扫检查,同时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5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颈段、2例位于腰骶段.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6例呈等T1WI信号,2例呈长T1WI信号,1例呈短T1WI信号,9例呈长T2WI信号影,增强扫描4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MRI信号因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而表现多样.结论 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确诊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9例均行MRT1WI和T2WI,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中,7例位于胸椎椎管,2例位于颈胸椎椎管;9例肿瘤均沿脊椎纵轴、呈梭形或长条形生长,主要位于椎管内硬膜外腔;横轴面图像上肿块呈钳状包绕、推压邻近脊髓,2例肿瘤侵犯、压迫相邻的椎间孔并使其扩大,且经椎间孔突入椎旁间隙呈哑铃状。9例肿瘤中7例信号均匀,于T1WI上呈低信号,于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较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2例肿瘤合并出血,T1WI和T2WI上均呈不均匀混杂信号。9例中2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及文献复习。结果3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中,1例位于腰段椎管,2例位于胸段椎管,3例均发生于脊髓背侧,两端尖细,长轴与脊椎纵轴一致,相应平面的脊髓均受压推移;3例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此病的最佳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9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病灶均位于胸段椎管,其中3例位于上胸段,6例位于下胸段,病灶均沿脊柱长轴生长;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矢状位显示病灶呈梭形或卵圆形附于椎管侧后壁,相应硬膜外间隙增宽,在病灶两端形成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的脂肪帽,呈"笔套样"改变,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强化后的瘤体与高信号的脂肪帽分界不清,共同形成"双尾样"改变。冠状位及轴位显示病灶沿相邻椎间孔"伪足样"向外生长,相应椎间孔轻度增宽,骨质轻度压迫吸收。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平面全方位观察有助于术前准确定位及诊断。  相似文献   

7.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楠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2):1024-1026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比分析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的MRI表现及其术后病理标本。结果: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11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下颈段脊髓内,均为单发,病灶处脊髓增粗9例,萎缩2例,正常2例。病灶呈爆米花状或桑椹状,瘤巢较小,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T1WI、T2WI均为混杂信号,且T2WI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10例,占76.92%;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T2WI均为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7例病灶中心有中等强化。MRI信号改变与瘤巢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密切相关。结论:MRI能反映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变化,对术前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方法 :分析21例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肿瘤性病变13例,其中淋巴瘤6例,脂肪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椎间盘髓核游离6例,自发性血肿2例。结果:8例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呈包鞘状包绕硬膜囊。6例淋巴瘤T2WI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2例合并邻近骨质破坏。3例脂肪血管瘤与3例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位于背侧硬膜外。4例脂肪血管瘤T2WI呈高信号,T1WI病灶内可见高信号脂肪组织;3例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脂肪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6例椎间盘髓核游离均位于腹侧硬膜外,呈结节状,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环形强化。2例自发性血肿信号复杂,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结论: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有一定的MRI特点,MRI能进行有效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源性囊肿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8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肠源性囊肿,位于椎管内的7例,其中颈段椎管4例,胸段椎管1例,胸腰段椎管1例,骶段椎管1例;鞍区1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囊肿位于脊髓腹侧的4例,其它3例,MRI表现为:囊肿占位明显,多呈长椭圆形,与脊髓长轴一致,脊髓明显受压变扁,轴位像见病灶嵌入脊髓内,但与脊髓之间界限清晰,T1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 T2WI等或稍低于脑脊液信号.鞍区肠源性囊肿MRI表现为:病灶位于鞍内,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垂体明显受压移位,鞍底下陷,增强MRI扫描囊肿边缘见半环形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总结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患者MRI资料,重点分析其部位、生长范围、MRI信号特点.结果 5例椎管内黑色素细胞肿瘤患者单个病灶4例,2个病灶1例,共6个病灶.病灶位于颈段、胸段、胸腰段各2个.病灶位于脊髓圆锥部髓内1个,髓外硬膜下5个,未向椎管外生长.肿瘤呈团块状或长梭形.髓内病灶为短T1、长T2信号,5个硬膜下病灶为不同程度短T1、短T2及等T2信号,其中3个病灶为显著的T1聊高信号、T2WI低信号,信号基本均匀,增强扫描见强化.结论 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具有典型MRI信号特点,术前有可能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脊髓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出血性病变患者(病变组)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二维扰相梯度回波T2*加权(2D-MERGE T2*WI)、FSE T1WI及FSE T2WI扫描。32例病例均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包括脊髓挫裂伤20例、脊髓动静脉畸形6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脊髓星形细胞瘤伴出血4例。比较分析SWI及2D-MERGE T2*WI、常规FSE T2WI对脊髓出血性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20例脊髓挫裂伤患者常规FSE T2WI均显示水肿征象,其中4例脊髓挫裂伤在SWI、2D-MERGET2*WI、常规FSE T1WI及FSE T2WI均未见出血征象,8例脊髓挫裂伤仅在SWI显示出血征象,另外8例脊髓挫裂伤、6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脊髓星形细胞瘤伴出血在SWI显示低信号出血征象较2D-MERGET2*WI及常规FSE T2WI更敏感。结论:3.0T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脊髓出血性病变比常规MRI更敏感,可作为脊髓出血性病变MRI检查重要的补充序列。  相似文献   

12.
丁莺  曾蒙苏  饶圣祥  陈财忠   《放射学实践》2012,27(7):761-764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病理学表现。结果:5例中2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T1WI上病灶呈等、低信号,边界欠清,4例T2WI上病灶呈高信号为主,其内有斑点状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门脉期呈较均匀的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低信号区无强化;1例T2WI上病灶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无明显强化。病理检查5例,镜下显示脾窦细胞增生,病灶由相互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表面覆以呈短柱状或扁平形的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组化示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阳性。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般为多发病灶,呈血管瘤样强化及T2WI上病灶内有点状低信号区且其增强后无强化的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一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AMM患者的临床、CT、MRI和病理资料。1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15例AMM中,10例病变位于直肠远端与肛管交界处,2例位于直肠,3例位于肛管。肿瘤形态呈蕈伞形肿块9例,肠壁环形增厚4例,肠壁未见明显增厚2例。4例有肺部或者肝脏转移,5例有周围淋巴结转移。15例患者均未见明星的肠梗阻征象。CT平扫示肿块呈稍低密度,最大径约2~4cm,增强后强化方式不一,以中度强化为主。MRI示肿瘤在T2wI上以等信号为主,T2wI上以稍高信号为主,D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均有明显强化。结论:AMM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AMM病灶较大时,MRI信号不具有黑色素瘤特异性的典型信号。CT检查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灶,MRI检查对其鉴别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四肢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关系,评价四肢血管瘤MRI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血管瘤33例,分析其在MRI上的形态、内部结构及信号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3例四肢血管瘤的MRI形态上可分为三大类型:Ⅰ型:血窦细密型血管瘤,12例,血窦细小、排列紧密,MRI图像不能分辨单个血窦,瘤体内可有或无结缔组织间隔,畸形血管组织可被分割成畸形巢状改变,在T2WI上为高信号,肿块边界清楚,其病理结果5例为毛细血管瘤,3例为肉芽组织型血管瘤,4例为海绵状血管瘤。Ⅱ型:血窦疏松型血管瘤,6例,血窦粗大,排列疏松,血窦间隙较宽,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在T2WI上血窦呈均匀高信号,血窦间隙规则,沿血管分布,手术病理结果均为大血管血管瘤。Ⅲ型:弥漫型血管瘤,15例,其中8例血管瘤主要位于骨胳肌内,3例血管瘤局限于骨胳肌内,另4例血管瘤以侵犯皮下脂肪为主。畸形血管在T2WI上呈弥漫线样、斑点状、小斑片状高信号,畸形血管组织之间有大量混杂信号,受累骨胳肌外形可增粗,也可萎缩缩小。手术病理结果:11例为肌内血管瘤,4例为脂肪血管瘤。结论:四肢软组织血管瘤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与其病理组织学类型有较高的对应关系,术前MRI检查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蕊梦  江新青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53-1255
目的:探讨马尾、终丝部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MRI特征.万法:回顾性分析经于术病理正实的12例马尾、终丝部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长度、生长方式、信号特点.结果:马尾、终丝部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累及2~9个椎体单位;肿瘤生长方式可分为椎体受累型(n=3)和椎体无...  相似文献   

16.
王敏君  占洁  张伟  何玉麟  彭德昌  肖香佐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94-1197
目的:探讨3.0 T MR TSE-17-db-T2-iPAT T2WI序列对周围型肺肿块各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能力及对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周围型肺肿块(直径1.5~6.3cm,平均3.47cm)行3.0TMRI,通过与常规CT对照,分析MRI对肿块的形态学征象,包括肿块的大小、形状、毛刺、分叶、内部结构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等的检出及显示能力;采用5分制评分法对肿块的性质进行评分,评价CT、MRI诊断肺部良、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3.0TMR TSE-17-db-iPAT T2WI对显示肿块的大小、形状和分叶能力与C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T显示肿块血管集束征(16例)、肿块与支气管关系(12例)比MRI(分别为7和4例)更有优势(P〈0.05);而3.0TMR TSE-17-db—iPAT T2WI显示肿块内部结构(47例)比CT(13例)更有优势(χ2=32.03,P〈0.01);评分大于等于3分(病灶不确定,但可能为恶性)判为癌症,MRI诊断周围型肺肿块的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50.0%;CT诊断周围型肺肿块的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55.6%。结论:3.0TMR TSE-17-db-iPAT T2WI序列对显示肺内肿块内部结构比CT更有优势;在周围型肺肿块的鉴别诊断中有-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安  刘建滨  范立新  刘鹏  刘晓云  黄锋  刘宇   《放射学实践》2012,27(9):990-993
目的:总结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及信号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为术后复发。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分析所有病例的MRI信号特征及发病部位。结果:14例中局限性12例,弥漫性2例,肿瘤信号与正常骨骼肌对比,11例T1WI上以等信号为主,3例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呈多样性,8例以稍高信号为主,2例呈稍低信号,2例呈等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14例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病灶。结论:腱鞘巨细胞瘤多发生于手、足等肢体远端,且以局限型多见。MRI信号呈多样性,但T1WI及T2WI双向低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且其对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73例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纤维脂肪血管瘤、未分化癌和淋巴瘤各1例,畸胎瘤和骨巨细胞瘤各3例,神经源性肿瘤18例,骶尾部脊索瘤22例,转移瘤24例。结果:畸胎瘤含脂肪、纤维和液体等成分;纤维脂肪血管瘤含有粗大血管;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破坏,1例在T2WI有液-液平面;神经源性肿瘤通过骶孔与骶管内病变相连,神经节母细胞瘤和神经外胚层瘤破坏孔;9例脊索瘤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未分化癌和淋巴瘤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和较高信号;19例转移瘤有多处骨骼破坏,5例只有骶椎侵犯。结论:MRI可清楚地显示骶前间 隙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其中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Sturge-weber综合征在小于1岁婴儿中的颅脑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小于1岁的Sturge—Weber综合征患儿的MRI图像,7例行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本组患儿均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血管瘤。5例病变累及单侧大脑半球,均可见病变区脑白质于T2wI上信号明显减低,伴有局部脑萎缩改变,其中4例可见患侧脉络丛扩大;2例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脑叶。6例增强后均可见脑回表面软脑膜强化,其中5例可见异常强化的软脑膜血管瘤,1例同时见幕下结构受累。结论:对临床怀疑为Sturge—Weber综合征的婴儿,MRI增强扫描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及确定病变范围,为临床评估患儿的预后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