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免疫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广泛存在于淋巴和非淋巴组织中。近年来研究发现,DC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激活天然免疫系统、启动更持久的适应性免疫、诱导胸腺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分化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起到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作用。DC被认为是免疫反应的发动者,发生炎症时,最先与抗原接触激活CD4^+ T细胞,进而引起细胞因子的分泌并诱发免疫应答反应。目前,DC与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效应受到高度关注,本文拟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负载食管癌抗原肽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食管癌细胞株TE.1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弱酸洗涤法获得食管癌TE-1细胞的抗原肽,体外诱导扩增DC并负载酸洗食管癌抗原肽,用负载该抗原肽的DC制备特异性CTL,以^53 Cr释放法测定CTL对TE-1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负载酸洗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1细胞的杀伤率[(81.12±2.93)%]较未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1的杀伤率[(11.16±3.07)%]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7.09,P〈0.001)。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用干扰素(IFN)-1刺激后的TE-1细胞杀伤率[(89.15±3.62)%]比未经IFN-1刺激的TE-1细胞杀伤率[(61.19±5.17)%]高,对酸洗后TE-1的杀伤率[(9.18±2.52)%]明显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43,P〈0.001)。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人食管癌细胞株TE-1、Eca-109,人肺腺癌细胞株K59和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86-0的杀伤率依次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0.87,P〈0.001)。结论以DC为提呈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有效治疗食管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RelB基因沉默对骨髓树突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RelB基因沉默对树突细胞(DC)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法体外扩增小鼠骨髓DC,并经免疫磁珠纯化,获得高纯度骨髓DC后,行RelB基因沉默,获得RNAi RelB-DC,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特点,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分析RNAi RelB-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扫描电镜下RNAi RelB-DC细胞表面突起较少而短,细胞表面多皱褶;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多吞噬泡样结构;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MLR显示该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相对较弱。结论RelB基因沉默DC的生物学效应表现为未成熟DC的特点,这种RNAi RelB-DC作为一种新型的致耐受DC,有望应用于免疫耐受的诱导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逐渐显现出较好的疗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体内免疫系统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原摄取、加工和提呈中起关键作用;抗原刺激后的DC在体内既可以诱发免疫记忆,还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是一种杀瘤活性高、广谱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限制性免疫效应细胞。两者的联合能有效地抑制和杀死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胃癌作用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负载患者自体胃癌抗原后的树突状细胞 (DC)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以组合酶消化法从胃癌手术标本中获取胃癌细胞 ,冻融制备胃癌抗原。GM -CSF、IL - 4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获得DC并负载胃癌抗原 ,继而以其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胃癌抗原特异性CTL ;用CytoTox 96 TM检测CTL对患者自身胃癌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负载胃癌抗原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患者自身胃癌细胞的杀伤率达 88 17% ,显著高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AK)细胞的杀伤率 ,P <0 0 5。且其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GC80 3、MNK2 8也有较高的杀伤效应 ,而对LOVO及HepG2 肿瘤细胞无显著杀伤作用 ,P<0 0 1。结论 :负载胃癌抗原的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 ,揭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可望提高胃癌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疫苗设计策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作为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也是惟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DC在体内含量甚微,仅占外周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dear cell,PBMC)的0.1%~0.5%,但其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DC强大的免疫刺激功能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癌症及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迄今已有约60多项DC疫苗的临床Ⅰ、Ⅱ期研究正在进行中。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由于缺少临床疗效的客观证据,例如肿瘤消退的评价标准,DC疫苗还不能进入Ⅲ期临床实验。因此,优化DC疫苗的设计和制备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免疫诱导潜能成为本领域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小鼠骨髓中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与鉴定。方法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形态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同时进行抗原吞噬功能和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结果经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大量未成熟和成熟DC,出现典型树突状形态。未成熟DC的细胞表型为CD11c^high、MHCⅡ^low、CD86^low,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未成熟DC经LPS刺激培养后可转变为成熟DC,细胞表型为CD11c^high、MHCⅡ^low、CD86^low,可显著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和成熟DC。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与血液系统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分前体DC、未成熟DC、移行DC和成熟DC等几个阶段。成熟DC能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能激活纯真T淋巴细胞。CD34(+)造血前体细胞、CD14(+)单核细胞和一些白血病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分化为成熟DC。体外制备DC疫苗的方法有多种。DC与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上述几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抗胃癌效应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GM-CSF和IL-4培养,于第5d加入TNF—α继续培养,诱导分离DC。将淋巴细胞与DC混合培养4d后,加入胃癌细胞MKN45、MKN28及SGC7901抗原培养至10d,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CTL。ELISA检测IL-12和IFN-γ的水平,MTF法检测DC诱导的CTL对MKN45、MKN28、SGC7901和A549体外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CTL对肿瘤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结果培养10d后,IL-12、IFN-γ的分泌量明显提高,DC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KN45、MNK28和SGC7901均有强烈的杀伤效应,杀伤活性显著高于A549(P〈0.01)。与A549比较,MKN45、MKN28和SGC7901的细胞周期显著抑制、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显著抑制胃癌细胞分裂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C在机体抗肿瘤中的作用,尤其是2010年第1个以DC为基础的DC疫苗产品(Sipuleucel T或Provenge)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以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作者对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致伤后24小时分离小鼠脾脏DC,检测脾脏DC在体外抗原作用下刺激脾非黏附细胞增殖的能力、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及其表面重要分子表达的情况。结果 创伤小鼠脾脏DC体外刺激脾非黏附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发生了变化,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其成熟度下降。结论 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可致小鼠脾脏DC的抗原递呈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具有强大的T细胞激活能力,并能活化初始型T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成熟、刺激TH细胞及NK细胞活性。能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它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的抗肿瘤效应。因此,利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肿瘤疫苗可望提供一种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分离恒河猴BMSC,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恒河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和表达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并最终能分化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原表达;未发现维甲酸(RA),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具有明显影响作用。提示恒河猴BMSC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神经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抗原的细胞,可作为神经细胞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化疗,但其完全缓解率低,毒副反应大。目前,以树突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为基础的过继免疫已成为MM治疗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尝试将负载自体抗原(Ag)的DC联合CIK治疗复发难治性MM,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肿瘤耐药相关鞘糖脂CMH对人树突状细胞B7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张积仁  汪森明  赵燕  王兵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26(3):169-170,F003
为了探讨肿瘤耐药相关鞘糖脂CMH在耐药肿瘤细胞免疫逃避中的作用,用柱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了KBv200细胞的耐药相关中性鞘糖脂CMH,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CMH作用前后人树突状细胞(DC)B7抗原的表达。结果显示,CMH明显地抑制DC B7抗原的表达,说明肿瘤耐药相关鞘糖脂可能是通过对DC的影响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虽然在体内数目较少,但其抗原呈递功能远强于巨噬细胞、B细胞等其他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地激活CD8^+CTL,CD4^+T细胞的功能,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随着目前体外培养扩增DC的技术日益成熟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采用DC疫苗对肿瘤进行生物治疗已成为生物治疗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就DC在官颈癌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负载hTERT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rAd—hTERT)感染原代培养的人树突状细胞(DC)以获取hTERT基因修饰的DC(DC—hTERT),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法检测DC-hTERT内hTERT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hTERT表面成熟标志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DC-hTERT的增殖能力。结果rAd-hTERT感染DC后hTER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感染Ad-hTERT后DC表面成熟指标CD83及CD86无明显变化;成熟1312经hTERT修饰后的生长曲线显示,DC-hTERT在前2周数量稍有增加,但DC/PBS及DC/rAd-LacZ数量明显下降,在第3周三者数量均有下降趋势,但DC-hTERT组细胞数量仍明显多于其他两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DC-hTERT内PCNA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hTERT基因表达上调后,DC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衰老速度延缓。  相似文献   

18.
张倩倩  李锦毅 《武警医学》2006,17(12):931-93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表面的MHC类分子和MHC-肽复合物含量是其他APC的10~100倍。DC可有效的诱导初始T细胞(NaiveTceu)增值和应答,促进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s)和Tn(Thelpceils)的生成,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采用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γδ受体的T细胞(γδT)和自然杀伤细胞(NK)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经机采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体外经相应的细胞因子诱导产生DC、γδT、CIK和NK细胞。所有患者接受一疗程治疗,即静脉输注或皮内注射4次DC疫苗,静脉输注γδT、CIK各3次,静脉输注NK细胞2次,共12次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评估疗效和免疫学反应。结果 22例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9例部分缓解(PR),11例疾病稳定(SD),2例进展(PD);2例没有可评价病灶中1例PD,1例未见疾病进展。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月后CD3+、CD4+、CD56+有较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近期临床疗效,能诱导出特异的抗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LOV)对HL-60细胞Fas抗原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分布,细胞凋亡率,Fas抗原表达水平。结果:4、8、16μmol/L LOV处理HL-60细胞48h后,G0/G1期细胞增多、细胞凋亡百分率增加、增殖指数降低、Fas抗原的平均荧光强度增加,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LOV对HL-60细胞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上调节Fas抗原表达可能是其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