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宫针》篇所载“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等刺法,都是直指针刺的深浅而言。在《素问·刺要论》更有“病  相似文献   

2.
郭峰  王洪白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14-1114,1124
针刺的深浅,是针灸取效的关键。《素问·刺要论》指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针刺深浅不可偏废就已引起人们重视。然后世较少论及浅刺,故笔者试就《内经》有关浅刺法的内容论及如下。  相似文献   

3.
针刺深浅,是针刺手法中的一种。通常为多种因素所决定,用之不当,直接影响疗效。《素问·刺要论》曰:“深浅不得,反为大贼。”指出了针刺深浅的重要性。笔者不揣浅陋,就《内经》论述针刺深浅的几个问题,略叙己见,以就正于同道。一、以气候时令决定针刺深浅《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春夏秋冬,各有所刺。”人的生命活动,受着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四时变化规律,适合于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规律,  相似文献   

4.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明根据病位深浅,施行浅刺或深刺的针刺法,是临床必须遵循的证治规律。1 浅刺法的范畴和方法浅刺法,是用毫针、鍉针、皮内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针具,浅刺皮部与络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浅刺与深刺是相对的概念,应以针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来决定。如关元、中脘穴以0.5寸为准,而耳穴  相似文献   

5.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6.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又曰:"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简约几言,道出了临床把握针刺深浅的重要性.然而,何为"各至其理"之"理"呢?  相似文献   

7.
针刺深浅,各有分寸,书本上颇不一致,而且穴位繁多,亦不易记忆。临床医生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有人但求安全,如蜻蜒点水不及分寸,效果欠佳;有人要求速效,手重刺深,超过限度,不惟徒伤肌肉,而且容易发生医疗事故。《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这是说针刺深浅要适度,如果深浅不恰当,反而有害,《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  相似文献   

8.
“交经缪刺”是针灸临床的一种取穴方法。缪与谬通,错也,有交错之义。就是一种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交错健侧取穴法。“缪刺”的原始记载,见于《素问·缪刺论》。但是“交经缪刺”一词,则首见于金·窦汉卿所著的《标幽赋》一文,他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也就是交叉取穴法。窦氏不分刺经刺络,凡是左病而刺右,右病而刺左,则称交经缪刺。《素问·缪刺论》也是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交叉健侧取穴法。所不同者,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因茎孔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的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患。由于中西药物和其它物理疗法不及针灸有效,针灸疗法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鉴于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面瘫时因面部腧穴所施用的手法各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笔者拟结合中西医有关本病的认识和个人临床体会谈针刺治疗面瘫时面部腧穴的手法适宜问题。一、关于针刺角度与深度《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害,”这是说针刺要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只有深浅适当,方能扶正祛邪以治病。因此,治疗面瘫的针刺深浅应依其病位所在而定。《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金匮要略》说:“( 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由此  相似文献   

10.
在既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素问·缪刺论篇》《针灸甲乙经·缪刺》及出土汉代医简等现有证据,并基于胡天雄、黄龙祥的学术观点,考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外三阳五会”具体指代何经、何穴。认为《素问·缪刺论篇》尸厥一条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系密切,应采录自扁鹊医书,但因传世本《素问·缪刺论篇》对扁鹊医书原文抄录有误,具体为心主之误、阴阳之误、穴位之误,造成了“外三阳五会”解读上的错误。经考证与校订,认为“外三阳五会”所指应为关冲、足窍阴、少泽、至阴、厉兑五穴。  相似文献   

11.
曾侠一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51-1551
对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有了记载。《素问.刺齐论篇》与《素问.调经论篇》中明确地指出了针刺有皮、脉、肉、筋、骨之分。而在《灵枢.官针》篇中,讨论的许多古针法都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范畴。本文就在《灵枢.官针》篇中分析归纳出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古针法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时间疗法最早应溯源于《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灵枢·四时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说明《内经》奠定了针刺时间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难经·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等观点,也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以及月之盈亏的周期改变,对人体气血的盛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中医“脾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中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但有其特有症状的描述,如“腰者,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素问·刺腰痛篇》)、“腰痛拘急,牵引腿足”(《医学心悟》)、“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雎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岁火不及,寒乃大行,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等。归纳其病因病机为:  相似文献   

14.
《素问》“视深”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视深”浅析杨湖(广东汕头市中心医院汕头515031)“视深”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其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诸注家多把“视深”训为“目陷”。如张景岳曰:“视深者,目陷无光也。”[1]吴昆曰:“视深,视下也:又目陷...  相似文献   

15.
华佗夹脊穴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夹脊穴的命名夹脊,原指挟于脊柱两旁的经穴,又作“挟脊”、“侠脊”,最早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也有“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背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宥,立已。”...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心前区疼痛叙述较多.如《内经·素向·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素问·谬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诸说;说明古人对心病早有认识.《灵枢·厥病》篇把心痛的严重症,容易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手心主少阴厥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其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逆顺》记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未劢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地黄饮子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该方原为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的喑痱证而设,但其病机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述:“骨者,髓之府”,属于肝风内动、肾精不足之病症,均可采用“滋水涵木”“阴阳互补”之法治疗,从肾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随附验案以证。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黄帝内经》有“骨痹”、“骨痿”等类似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指出了肾虚外感,寒邪舍骨,发为酸痛者即为骨痹。《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其盛,可待衰而已”的针刺治疗原则,后世医家皆依据《素问·疟论》“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而释为:病势正盛时,应待其势衰减后再刺之。笔者认为应理解为:病势盛者,可即刺之,待邪气衰退,病情稳定方可作罢。其理有二: 1.从原书看:论文是在叙述一般治则中提出这一针刺治则的,象“因其衰而彰之”,“因其重而减之”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治则,非特指疟疾和其它某一种疾病。针刺可以根据疾病轻重缓急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或配合其它治疗方法,决不可因气盛就等待。《素问·调经论》所言“写实者气盛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