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并分娩的孕产妇共15 652 例,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24例,其中发生于妊娠期7例,产褥期17例.对24例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结局等.结果 (1)发生率及发病原因: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发生率为0.15%(24/15 652),其中,发生于产褥期17例(71%,17/24),妊娠期7例(29%,7/24).24例患者中,合并重度子痫前期5例,妊娠剧吐5例,贫血1例;自然分娩后发生9例,剖宫产术分娩后发生8例.(2)临床表现:24例患者中,22例(92%,22/24)出现头痛,16例(67%,16/24)出现恶心呕吐,15例(63%,15/24)出现抽搐,6例(25%,6/24)出现视物不清.入院时意识不清8例(33%,8/24),一侧肢体活动障碍3例(13%,3/24),合并发热8例(33%,8/24).(3)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2例,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查23例;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5例;眼底检查示视神经乳头水肿4例,13例患者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结果基本正常;高脂血症6例,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FTT)异常7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5例,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3例,D二聚体阳性4例,血红蛋白<10 g/L 1例,红细胞压积(HCT)异常4例,10例血纤维蛋白原(Fib)结果>4 g/L,,(4)治疗经过及妊娠结局:7例妊娠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2例孕晚期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立即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术后积极降压、解痉、脱水、抗凝治疗后,母子痊愈出院.5例妊娠早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1例行钳刮术后抗凝治疗,痊愈出院;2例行血管内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痊愈出院1例,存留功能障碍1例(右侧肢体偏瘫);2例死亡.17例产褥期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予以抗凝等综合治疗10例,其中痊愈4例.存留功能障碍5例(肢体偏瘫3例,肢体偏瘫+不完全运动性失语1例,视物模糊1例),死亡1例;予以血管内溶栓治疗7例,痊愈3例,存留功能障碍3例(失明+头痛1例,偏瘫2例),死亡1例.24例患者中,采用全身抗凝治疗14例,其中痊愈7例,存留功能障碍5例,死亡2例;血管内溶栓治疗10例,其中痊愈4例,存留功能障碍4例,死亡2例.结论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多发生于产褥期,以上矢状窦血栓多见,DSA诊断本病准确率高.全身抗凝治疗及血管内溶栓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存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及高病死率.及时诊断治疗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可改善其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诊治过程与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4年11月至2013年9月间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依据临床表现及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共有13例孕产妇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肺栓塞1例同时合并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9.2%的患者存在除血液高凝外的其他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与高危因素。血液化验纤维蛋白原定量(4.82±0.87)g/L,D-dimer定量(659.00±142)ng/ml,均超出参考值范围,符合孕产妇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亢进,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抗凝治疗,对肺栓塞患者采取了手术取栓治疗,无出血并发症,所有患者正常生存。2例为孕期发生深静脉血栓,孕周分别为25周双胎和38周单胎妊娠;双胎孕25周患者行米索前列醇引产术,孕38周单胎妊娠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11例为产褥期发生,行抗凝治疗后未观察到产后出血(500ml/d)。所有患者中7例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正常生存,6例阴道分娩,其中4例足月儿生存,2例行米索前列醇引产胎儿丢失。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诱发因素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对于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抗凝治疗是有效的措施;对于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肺栓塞患者,手术取栓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高危因素、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 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11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16例妊娠期及产褥期V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配对t检验比较VTE患者(病例组)发生VTE前与正常孕妇(对照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差异. 结果 收治的16例VTE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肺动脉造影确诊,5例(31.2%)发生于妊娠期,11例(68.8%)发生于产褥期;2例(12.5%)继发肺血栓栓塞;≥35岁者6例(37.5%);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者12例(75.0%).病例组发病前红细胞压积为0.29±0.06,低于对照组(0.3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1),但组间凝血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抗凝、手术及对症支持等治疗,15例VTE患者恢复良好出院,1例继发肺血栓栓塞患者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在抗凝治疗后仍持续性休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后行溶栓治疗,但出现持续呼吸道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产褥期较妊娠期更易发生VTE,筛查VTE的实验室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抗凝是VTE的首选治疗方法.对有VTE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治,以减少并发症及远期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妊娠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例妊娠和产褥期VTE患者。根据VTE的发生时机,分析妊娠和产褥期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年龄为(30.9±5.2)岁,20例(24.7%)年龄≥35岁。妊娠期患者41例(50.6%),产褥期患者40例(49.4%)。产褥期发病的患者中,34例(85.0%)发生在产后30 d内。(2)VTE首发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肿胀[43.4%,33/76,剔除5例单纯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和疼痛(28.9%,22/76),以急性发病为主。血栓范围以周围型为主(61.8%,47/76),其中妊娠期患者多为周围型(80.0%,32/40),而产褥期患者以混合型为主(44.4%,16/36,χ^2=13.417)。血栓部位主要是下肢深静脉(74.1%,60/81),其中妊娠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较多(87.8%,36/41),而产褥期DVT合并PTE较多(30.0%,12/40,χ^2=7.961)。累及静脉以肌间静脉最多(72.4%,55/76),其中妊娠期患者主要累及肌间静脉(85.0%,34/40),而产褥期患者累及肌间(58.3%,21/36)、股(58.3%,21/36)、腘(50.0%,18/36)、髂(47.2%,17/36)、胫(44.4%,16/36)和腓(38.8%,14/36)等多条静脉。(3)占比例最高的危险因素是年龄≥35岁(24.7%,20/81);其次是抗凝血酶缺乏(23.5%,19/81)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0%,17/81)。不同危险因素在妊娠期和产褥期患者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1029(639~1778)与619(355~1117)μg/L,Z=-3.336,P<0.001]。(4)所有患者均行系统抗凝治疗。24例患者(29.6%,包括妊娠期5例,产褥期19例)因血栓范围广泛而行溶栓治疗。住院时间为(7.3±2.1)d。(5)41例妊娠期VTE患者中,治疗后9例(21.9%)选择引产,其余32例继续妊娠至分娩,包括26例剖宫产,6例经阴道分娩;8例(25.0%)为早产儿,1例(3.1%)为巨大儿。结论孕产妇相关VTE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和产后30 d内。其中产褥期VTE累及静脉多、血栓范围广。对于年龄≥35岁、抗凝血酶缺乏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要尤其警惕VTE。妊娠期VTE可能影响患者的妊娠结局,要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pregnancy 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A-VT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4月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收治的PA-VTE 53例临床资料。结果(1) 53例患者中,30例(56.6%)发生于产褥期,23例(43.4%)发生于妊娠期;(2)肺栓塞4例(7.55%),均为急诊剖宫产术后发生;(3)晚期妊娠8例(15.1%),中期妊娠4例(7.5%),早期妊娠11例(20.8%),妊娠早中期VTE多合并非妊娠相关高危因素;(4)剖宫产后产褥期23例(76.7%),阴道分娩后7例(23.3%),均无VTE家族史。结论不同妊娠阶段PA-VTE致病因素不同,妊娠早期多与血栓前状态等非产科因素相关,随妊娠进展至产褥期,妊娠相关高危因素逐步增加,分娩期并发症是产褥期PA-VTE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诊治预防措施及母婴预后.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近10年来收治的27例妊娠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经积极治疗痊愈,另1例并发足坏疽行截肢术;妊娠期就治的DVT共9例,孕期过程顺利,仅1例分娩足月低体重儿,无致畸、窒息儿,无再发产后DVT病例.结论孕产期是DVT的高发期,急性期DVT使用溶栓、抗凝、降低血粘度等治疗多可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如积极预防、早期诊治可减少并发症、远期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合并脑部疾病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妊娠结局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脑部疾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发生于妊娠期12例,产褥期4例.有重度子痫前期病史6例,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8例.孕产妇死亡5例,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2例,残留肢体活动障碍5例,痊愈出院4例.结论: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正确治疗,可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孕产妇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的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6例PTE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妊娠结局。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的年龄为(29.5±3.5)岁(26~35岁)。妊娠期发病者6例, 中位发病孕周为12周(7~38周);产褥期发病者10例, 中位发病时间为产后4 d(16 h~40 d)。高危型2例, 中危型9例(中-高危6例, 中-低危3例), 低危型5例。6例妊娠期发病者中4例有明确高危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分均≤2分;10例产褥期发病者中9例有明确高危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分2~9分。妊娠期发病者均无预防性抗凝治疗指征, 产褥期发病者中9例有预防性抗凝治疗指征, 但均未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高危型患者2例行溶栓治疗, 后行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中危型及低危型患者均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妊娠期发病者均抗凝±溶栓后适时终止妊娠, 后续抗凝治疗。16例孕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妊娠期及产褥期女性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风险,明确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预防,为探索妊娠相关VTE风险评估及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指南推荐量表,对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孕检分娩的2344例孕妇自早孕期进行妊娠及产褥期VTE风险评估。结果:2344例孕妇中,低危组(0~2分)2284例(97.44%),中危组(3分)44例(1.88%),高危组(4分及以上)16例(0.68%)。高危因素中前三位分别是年龄≥35岁(494例,21.08%),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189例,8.06%)和卧床保胎≥3天(171例,7.30%)。研究队列中已分娩877例,对其进行产褥期VTE风险评估,低危组750例(85.22%),中危组84例(9.58%),高危组43例(4.90%),高危因素中前3位分别是择期剖宫产(214例,24.40%),年龄≥35岁(170例,19.38%)和体质量指数≥30kg/m2(144例,16.42%)。3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1.28‰),其中2例出现在妊娠期,1例出现在剖宫产术后。结论:我国孕产妇发生VTE的高危因素不同于西方国家,遗传因素少,高龄、卧床保胎、剖宫产术等高危因素多。按RCOG评分标准,产褥期VTE评分≥2分者占30.67%,因此完全参照国外指南标准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0.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妊娠期发生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是妊娠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有重要相关性,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孕产妇预后。影像学检查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脑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2007年4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42例妊娠合并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28例、海绵状血管瘤9例、脑胶质瘤5例。结果 (1)临床表现:25例确诊妊娠期和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首发症状22例(88%)是头痛,2例(8%)言语不利、视物模糊,1例(4%)以突发恶心、呕吐为主。9例妊娠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例(33%)无症状,4例(44%)出现脑出血,2例(22%)继发癫痫。妊娠合并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2)治疗及预后:25例妊娠期和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5例(20%)入院后经脱水、降颅压、抗凝等积极治疗病情危重,出现脑疝征象,家属放弃治疗;其余20例(80%)病情好转出院。9例妊娠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7例(78%)在妊娠期保守治疗,妊娠过程顺利,妊娠37~38周行剖宫产;1例(11%)在妊娠20周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于妊娠36周行剖宫产;1例(11%)在妊娠34周出现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症状逐渐加重,36周行剖宫产。5例妊娠合并脑胶质瘤患者中,1例剖宫产术后10 d发现脑胶质瘤患者因瘤巨大、位置深家属放弃治疗;1例妊娠中期发现脑胶质瘤,在妊娠25周行开颅手术,病理胶质母细胞瘤,妊娠34周行剖宫产;3例为脑胶质瘤术后3~11年,病理胶质母细胞瘤,术后随诊无复发妊娠,37~39周行剖宫产。结论妊娠合并这三种脑部疾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处理棘手,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4例妊娠合并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此类临床病例的诊治提供指导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产科住院治疗的4例妊娠合并烟雾病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临床治疗及母儿预后。结果:4例妊娠合并烟雾病中,初产妇2例,经产妇2例,孕12~38周,晚期妊娠3例,早期妊娠1例,妊娠并烟雾病脑内出血1例,妊娠前手术治疗1例。结论:妊娠合并烟雾病是少见且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加强产前检查,关注神经症状及体征,及时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甚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及早确诊,及时终止妊娠,多数孕产妇可取得较好结局。一旦发病,诊治需多学科综合治疗,综合考虑年龄、孕周、母体脑血流动力学等情况,选择适宜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0,他引:102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内科合并症之一,其发生率逐年升高。它包括妊娠前患有糖尿病者(称之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后者占妊娠合并糖尿病的80%~90%。自1922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之后,通过严格控制妊娠期血糖,加强妊娠晚期胎儿监测,妊娠合并糖尿病母儿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围产儿死亡率由65%下降到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并发脑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及产褥期并发脑卒中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 873例分娩孕产妇中,11例妊娠期及产褥期并发脑卒中,7例出血性脑卒中(3例颅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出血),4例缺血性脑卒中(1例动脉瘤血栓形成伴脑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体格检查阳性结果多为血压增高,瞳孔改变,肌张力异常,病理征阳性等。11例孕产妇中6例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其中1例合并血小板减少,3例合并胎盘早剥),3例动脉瘤,1例动静脉血管畸形,1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2例行血肿清除术,2例行脑室引流术,1例行DSA下介入栓塞治疗,6例行内科保守治疗。11患者中7例行剖宫产,1例经阴道分娩,1例晚期流产、1例治疗性引产,1例患者未终止妊娠死亡。2例孕产妇死亡,9例孕产妇治疗好转出院。围产儿5例足月儿,4例早产儿(均为低出生体重儿,其中1例轻度窒息,1例重度窒息,1例引产后死亡)。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和脑血管畸形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并发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卒中发病症状不特异,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征多延迟出现,及时的CT、MR、血管造影有助于确诊。积极的神经外科治疗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孕产妇可能是有益的。对于脑卒中的孕妇终止妊娠的方式和时机需个体化、人文化对待。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肝病对母婴的威胁较道大,据全国孕产妇死亡调研协作组报道,1984~1989年5年中,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约1.8亿孕产妇死亡调研资料表明,间接产科死因中肝病居第二位.现将不同肝病的产时监护与处理方法叙述如下.一、特发于妊娠期的肝病1.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ICP)病因尚不清楚,因围产儿病率及病死率较高,故被列为高危妊娠.多数在妊娠晚期出现周身瘙痒,部分孕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却无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体征.血清学检查血总胆红素增高,分娩后1~2周症状便自行消退,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预测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病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9例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VTE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妊娠期及产褥期非VTE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对两组患者进行Caprini评分、危险度分级,分析危险度分级与VTE发病风险的相关关系,并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中影响妊娠期及产褥期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栓发生率为0.13%。病例组的VTE评分(5.7±2.9)高于对照组(3.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高危和极高危级别所占比例最大,为94.8%,比例高于对照组(75.0%),两组Caprini危险度分级的构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危险度分级与VTE发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极高危级是影响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度分级的升高,妊娠期及产褥期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随之升高。极高危(评分≥5)患者发生VTE的风险为低中危(评分0~2分)患者的16.107倍。Caprini风险评估表中的静脉曲张、BMI≥25、需卧床休息的内科患者、大手术(手术时间45 min)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VTE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在妊娠期及产褥期患者中也适用,对妊娠期及产褥期VTE发病风险有很好的预测性,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肺血栓栓塞症 是静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的 严重并发症,妊娠期及产褥期的肺血栓栓塞主要来源 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后引起循环异常 和心功能障碍。 由于孕产妇在妊娠这一特殊时期的 生理变化特点,导致孕产妇在妊娠期 PTE 的发生率明 显高于非孕同龄妇女,而在产褥期 PTE 的发生率更 高。 文献报道,妊娠期及产褥期 PTE 的发病率高达 0. 09‰ ~ 0. 7‰,病死率高达 20% ~ 30% [1] 。 典型妊 娠期及产褥期 PTE 发生时,患者及胎儿常处于危险境 界,救治较为困难。 因而,对于妊娠期及产褥期 PTE, 早期识别及防治尤为重要,现针对妊娠期及产褥期 PTE 的早期识别与防治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6例孕产妇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危险因素以剖宫产术、长期卧床、子前期为主;孕早期7例占26.9%,孕中期2例占7.7%,孕晚期3例占11.5%,产褥期14例占53.8%,以上矢状窦区病灶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影像学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以首选抗凝的综合治疗为原则,其显效率61.5%,病死率11.5%,误诊率高达57.7%。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高危因素众多,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综合治疗为原则,抗凝治疗安全有效,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9.
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复发性下肢静脉血栓伴家族性血栓病史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分析既往相关文献及资料。妊娠妇女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是非妊娠妇女的5倍左右,既往下肢VTE史、家族性血栓病史均是VTE的高危因素。本例患者既往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后再次复发,此次给予抗凝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后果。对于VTE高危型孕产妇,适当的抗凝治疗利大于弊,产褥期格外需要重视。如今剖宫产率的增加更提高了术后VTE发生的风险,因此产前的评估、产后的严密观察以及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妊娠相关的复发性VT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依据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0年1月到2010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孕妇,纳入标准以血小板减少为妊娠期首发临床症状,妊娠期有两次或以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其中资料完整、具有明确随访结局和病因学诊断的159例纳入本研究.本院同期分娩总数为16 562例,发生率为0.96%.对15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相关检查、母儿围产期情况进行分析,产后进行随访.结果 (1)病因诊断:159例患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结果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 101例(6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43例(27.0%),血液系统疾病9例[5.7%,巨幼细胞性贫血(MA)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3例],免疫系统疾病6例[3.8%,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抗磷脂综合征(APS)2例、Evans综合征1例].(2)母儿围产期情况:159例患者中,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例(13.2%),糖代谢异常13例(8.2%),贫血44例(27.7%),早产18例(11.3%);妊娠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29例(18.2%).终止妊娠平均孕38周.阴道分娩55例(34.6%),剖宫产104例(65.4%).产后出血34例(21.4%),产褥感染2例(1.3%),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总数160例(1例双胎),分娩活产儿157例,胎死宫内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小6例,无颅内出血发生.(3)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时间:159例患者中,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出现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29例(18.2%)、67例(42.1%)、63例(39.6%).GT与1TP在发病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趋向于妊娠中、晚期发病,ITP趋向于妊娠早、中期发病.(4)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妊娠期血小板最低程度在(51 ~ 100)×109/L、(31 ~50)×109/L、( 10~ 30)×109/L、<10×109/L范围内者分别为75例(47.2%)、39例(24.5%)、31例(19.5%)、14例(8.8%).GT与ITP在血小板降低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合并妊娠期贫血的情况:159例患病者中合并妊娠期贫血者共44例(27.7%),其中GT 10例(9.9%,10/101),ITP 25例(58.1%,25/43),血液系统疾病5例(5/9),免疫系统疾病(Evans综合征)1例(1/6).GT与ITP在合并贫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对159例患者从产后开始至10年进行了随访,产后1周内、6周内、半年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者分别为66例(41.5%)、43例(27.0%)、17例(10.7%),半年以上未恢复者33例(45.7%).结论 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GT,其次为ITP,两者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程度、合并贫血及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均有所不同;少见病因包括部分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应重视通过相关检查进行病因学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