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气囊管理联合个体化口腔护理对预防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住我科符合入选标准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7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A组34例,观察B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擦拭法行口腔护理;观察A组根据病人的口腔情况选择适宜的口腔护理液及个体化的口腔护理方法;观察B组在观察A组的基础上,在进行口腔护理之前,将患者头颈部处于舒展体位,用气囊压力表监测气囊压力,将气囊压力调整至30~35cmH2O,待口腔护理结束后调整压力为25~30cmH2O。结果对照组与观察A、B组患者的口腔清洁率和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对照组比较,VAP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观察B组的口腔清洁率、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AP指标观察B组优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个体化口腔护理前将气囊压力调高,待口腔护理结束后调整至正常范围,可减少口腔护理过程中冲洗液、口鼻腔内分泌物及气囊上滞留物的反流、误吸,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林秋娥  林晓红 《蛇志》2014,(3):316-317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理论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患者口腔护理质量,降低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入住我科符合入选标准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实行层级护理,每天由护理组长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选择适宜口腔护理液和个体化的口腔护理方法,开出护嘱,指导责任护士进行口腔冲洗和口腔擦拭。结果观察组口臭、口腔炎、真菌感染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洗和擦洗结合的个体化口腔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的口腔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取代过氧化氢口腔护理液的可行性.方法:将我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101名经口气管插管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患者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为口腔护理液,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3%过氧化氢为口腔护理液,每天进行2次特殊口腔护理,连续3天,比较两组患者在口腔炎症、黏膜改变、口腔异味三项指标上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控制口腔感染、保护黏膜完整、治疗口腔异味各项比较中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拥有与3%过氧化氢同样的效果,且使用中不会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大分子自由基,且刺激和过敏反应较少,是能够取代3%过氧化氢溶液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溶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冲洗式导管间歇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8月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间歇声门 下吸引方法.结果 常规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VAP的发生率为45.8%,而采用可冲洗导管间歇吸引行机械通气的患者VAP的发生率为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冲洗导管间歇吸引声门下滞留物能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COPDⅡ型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患者77例,随机分为序贯组35例,常规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PIC)窗出现后,选择无创呼吸机模式(BiPAP),常规组则保持机械通气至脱机.观察两组的主要指标并记录序贯组拔管时和BiPAP治疗4h后的血气变化.结果:序贯组的有创通气时间为(73.58± 30.17)h、气管插管复插率为5.7%和VAP发生率为2.9%,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住院时间的差异近似,无统计学意义(总机械通气时间:P=0.958; RICU住院时间:P=0.654).序贯组在选择BiPAP后,pH、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与拔管时的差异均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插管复插率及VAP发生率,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6.
梁丽芬 《蛇志》2009,21(3):212-213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48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炎症.是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国外文献报道,VAP的累计发生率为18%~60%,归因病死率为24%~54%。国内调查报道。VAP的发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VAP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一旦发生.将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院内感染死亡率增加,经济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VAP多发生于气管插管后3~12天.且发病随着机械通气的延长而增加。由此可见。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对降低VAP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和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VAP的发病因素及预防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应用NIPPV与PSV两种撤机方法在治疗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撤机困难患者中的优越性。方法:达到撤机标准但经两小时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的患者被分为两组:PSV组和无创通气组。观测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再插管率、住呼吸重症监护室时间和VAP发生率等指标。结果:NIPPV组较PSV组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缩短,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住院费用均较PSV通气组显著降低。结论:采用无创通气撤机法治疗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较传统的机械通气方式在有效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更优越。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综合胸部物理治疗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前来我院进行使用呼吸机的253例入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28例,对照组125例,试验组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照组仅给予ICU常规胸部物理治疗。通过比较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综合胸部物理治疗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与否、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急性生理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胸部物理治疗方式在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物理治疗组VAP发生率为26.56%(35例),ICU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组VAP发生率为47.20%(59例)。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与ICU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相比,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可促进痰液排出,从而使机械通气患者的VAP的发生率降低。我们的研究为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可视软性喉镜与光棒用于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60例高位颈椎骨折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可视软性喉镜组(U组)和光棒组(G组)各30例。术前所有患者颈托固定,U组使用UE可视软性喉镜行气管插管,G组使用光棒行气管插管,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后口咽部并发症、插管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U组气管插管时间较G组插管时间长(P0.05);U组和G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插管后即刻G组患者MAP升高较U明显(P0.05);与U组比较,G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的HR升高较明显(P0.05);U组患者口咽部并发症较G组少;两组患者插管后SSEP及MMEP与插管前相比无阳性改变。结论:可视软性喉镜较光棒需要更长的气管插管时间,两者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较高,但可视软性喉镜插管期间循环波动较小、术后口咽部并发症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20,(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银环蛇咬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银环蛇咬伤患者60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毒蛇咬伤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急救护理路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处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并对预见性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肺部感染与意外拔管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急诊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入院处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在预见性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肺部感染与意外拔管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银环蛇咬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撤机结果分为撤机成功组52例和撤机困难组28例,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撤机困难组年龄、心功能不全比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比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撤机成功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撤机成功组(P0.05)。死亡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心功能不全比例、MODS比例、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脏器功能不全或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气管切开时间较长、营养状态较差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主要原因,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林玉琳  林影 《蛇志》2016,(3):333-334
目的观察双氧水在皮肤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冲洗中的效果。方法将114例采用VSD治疗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应用生理盐水+双氧水间断冲洗创面,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创面,观察两组创面感染、VSD管堵塞、生长不良肉芽组织的发生情况。结果生理盐水+双氧水间断冲洗创面法在观察指标上均优于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创面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时应用生理盐水+双氧水间断冲洗创面,在预防感染、VSD引流不畅及创面肉芽生长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但同时要相应的高质量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呼吸衰竭患者院前和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急诊医学科出诊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92例,所有患者根据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使用喉罩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7例,而B组则使用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h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_2)等生命体征指标,对比喉罩与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 h后HR、RR均较治疗前降低,SpO_2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1h后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喉罩插管置入时间明显短于B组的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且A组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1/47),低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效果基本一致,但其操作更简单更安全,可缩短插管置入时间,提高一次性成功率,争取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6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镇痛。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持续时间、ICU停住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心动过缓和谵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VAP、心动过缓及谵妄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行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良好的镇静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胸外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种类,寻找其感染路径,探讨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98例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细菌谱情况,再依据临床特征分析感染路径。结果:VAP平均发病时间为机械通气后4.2 d,共分离出病原菌2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4株(占72.37%),革兰阳性菌59株(占22%),真菌15株(占5.63%)。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胃肠道定植菌逆行、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入是导致机械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口腔护理、及时引流气囊周围滞留物、避免滞留物渗漏,避免胃肠道定植菌逆行吸入,加强呼吸设备的消毒是防治VAP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1例,按照通气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单纯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指标、治疗时间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拔管时和观察组通气3h后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收缩压(SBP)和心率(HR)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短(P0.05),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糖水平较低,治疗时间较短,且再插管率、VAP和死亡率较小,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银环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杰 《蛇志》2007,19(1):38-39
目的观察抗银环蛇毒血清和机械通气对银环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应用抗蛇毒血清和机械通气救治23例银环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结果银环蛇咬伤患者及早应用抗银环蛇毒血清,毒蛇咬伤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时间为2.5~16h。当患者出现睁眼困难、吞咽困难、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困难时,即予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抗蛇毒血清是救治银环蛇咬伤致呼吸衰竭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早期经皮气管切开(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PDT)对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DT行气管切开的87例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组(≤7d Early tracheotomy,ET)共42例,晚期气管切开组(7 d Late tracheotomy,LT)共45例,其中ET组男性23例,平均年龄41.36±14.12岁,LT组男性26例,平均年龄46.38±13.87岁。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T组显著缩短了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在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虽然ET不影响患者预后及VAP发生率,但可缩短患者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故对于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采取早期PDT。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体分布特征,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中对抗生素停药的指导价值。方法以在ICU行机械通气并被诊断为VA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组日期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5例)。采集患者痰液进行病原菌分离与药敏试验。观察组患者依据PCT水平决定抗生素停用时间,对照组患者依据临床医师经验决定抗生素停用时间。观察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PCT水平、肺部感染复发率及二重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72例患者累计检出病原菌84株,其中12株为革兰阳性菌(14.33%),72株为革兰阴性菌(85.7%)。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检出率分别为34.5%与31.0%,二者多重耐药率分别为44.8%与57.6%。抗生素治疗第8天时检测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CT0.5ng/mL的比例分别为72.9%与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885)。观察组患者VAP抗生素治疗平均时间为(9.8±3.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4.3±3.6)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据PCT水平停药是VAP抗生素治疗开始后28d内抗生素使用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β=-8.24,95%CI:-11.37~-5.11,P0.001)。结论 VAP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铜绿假单胞菌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高发,且二者多重耐药比例较高。PCT水平可作为VAP患者抗生素治疗停药判断标准,可有效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弹性橡胶管芯技术应用于困难气道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胸科手术并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Mc Coy喉镜组(M组)和弹性橡胶管芯组(B组)。M组患者使用Mc Coy喉镜行双腔气管插管,B组患者以弹性橡胶管芯行双腔气管插管。观察和比较插管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插管次数、所用时间以及由插管造成的损伤发生率。结果:1插管后即刻以及插管后1 min、5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呈不同程度升高,B组升高程度明显小于M组(P<0.01)。2B组插管时遇到的阻力明显小于M组(P<0.05),插管尝试次数以及完成插管所用的时间均少于或短于M组(P<0.05)。3术后3小时以及24小时,B组由插管导致的声嘶与咽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4术后48小时,B组患者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弹性橡胶管芯技术应用于困难气道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