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废硫酸和含硫废液资源化利用状况。2016年国内工业废硫酸产生量(以100%H_2SO_4计)约12Mt,主要来自钛白粉、铅蓄电池、芳烃硝化、氯化工、染料等行业。综述了废硫酸浓缩、裂解再生、生产化肥及脱硫废液提盐等技术进展,探讨了未来我国废硫酸和含硫废液资源化利用的新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废硫酸产生量将达到15Mt左右,含硫废液量将达到6Mt左右;折合硫资源量(以S计)约6Mt。  相似文献   

2.
稀废硫酸制磷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在硫酸法钛白生产中,每吨产品要排出含硫酸亚铁10—15%,浓度10—25%的废硫酸8—10吨。我国有40余家钛白工厂,则这种废硫酸的总排放量就相当可观。这种稀废硫酸若不处理,直接排放,必然污染环境。而且对资源也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为此,国外对钢铁废洗液及钛白废酸的处理与利用均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国外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冷却结晶法和真空浓缩法除掉废酸中的硫酸亚铁,提高酸浓度。前者适用小规模的间歇生产,后者适用  相似文献   

3.
烷基化油是一种重要的汽油调和组分,在其制备工艺中多选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该工艺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烷基化废硫酸,此废硫酸浓度较高且有刺激性气味,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此,采用烷基化废硫酸稀释过滤液与氨水在室温条件下制备硫酸铵,并对产物进行氮含量测定,氮含量结果为20.84%,高于国家铵态氮肥标准,属于合格产品,从而实现烷基化废酸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石油、天然气及煤转换过程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硫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废硫酸的资源化再利用,提出了开发具有经济价值的含硫化工产品的一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硫资源的工业代谢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硫的工业代谢系统,包括硫的来源、硫的加工、硫的消费和硫的环境消纳等四大环节。目前我国硫生产和进口量约81.5 Mt,硫加工量约48.3 Mt,硫消费量约43.5 Mt,环境消纳硫约18 Mt。分析了我国硫资源构成、硫的工业代谢、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未来提高化石能源硫磺回收率及火电厂烟气、废硫酸、工业废石膏中硫资源的回收率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异丙酯是农药水胺硫磷的重要中间体。我厂用水杨酸和异丙醇作原料,硫酸作催化剂进行合成。每生产一吨水杨酸异丙酯产生废酸约1.25吨、碱洗废液约1.3吨,废酸、废碱经中和离心后得到残渣0.35吨左右。从资料及分析结果,得知这种残渣  相似文献   

7.
硫酸法生产钛白粉会产生大量的废酸,为了对废酸进行综合治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国内外科技人员开发了多种处理方法,即废酸浓缩后回收利用、废酸中和工艺、废酸浸取矿石等,分析各处理方法的利与弊,为钛白企业的技术改进提供参考.同时,对钛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推动钛白硫酸法走向一条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大连染料厂在二硝基氯化苯、对-硝基氯化苯、二硝基甲苯及苦味酸生产过程中,每年产生80%废硫酸约9000吨左右。在这些废酸中含有一定量的硝基物,但是废酸的浓度比较高。从1950年开始用(?)浓缩。把80%的废硫酸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硫酸法钛白粉全流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副物,如废酸、七水硫酸亚铁、钛石膏、中水等为探讨中心,先后介绍了当前国家针对工业废副产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分析了钛白粉生产中废副产物的主要来源及其成分组成,并结合当前国内外钛白粉行业废副产物处理的新技术新设备,通过部分典型处理方案,提出了硫酸法钛白粉废副产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建议、思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140 kt/a废硫酸无害化处理装置的设计思路与运行情况.该装置以液硫作主要燃料、氢气为辅助燃料进行废酸焚烧裂解,不仅运行成本低,还可生产w(H2SO4)为98%的高品质浓硫酸.针对东岳化工废硫酸组分的特殊性,废硫酸无害化处理采用2个焚烧裂解炉分别对不同废硫酸进行高温焚烧,采用空气冷却器和余热...  相似文献   

11.
“十五”期间我国磷肥、硫酸行业生产和消费概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介绍“十五”期间我国磷肥、硫酸行业生产和消费情况,重点介绍2005年磷肥各品种产量及产品结构、硫酸产量及原料结构以及磷复肥和硫磺、硫酸的表观消费量、进出口的情况。2005年,磷肥产量达1 125万t P2O5,高浓度磷肥的比例占60.3%;硫酸产量4 625万t,其中硫铁矿与硫磺制酸分别占34.8%与42.7%;国产磷肥自给率已达96.4%,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9.7%,进口磷肥市场占有率仅占10.3%。预测2006年,磷肥与硫酸产量分别为1 200万t P2O5和5 100万t,进口硫酸200万t。  相似文献   

12.
介绍我国硫酸行业在“九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硫酸产量由 1995年 1777万吨提高到 2 0 0 0年 2 45 7万吨 ;2 0 0 0年硫磺制酸占总产量的 2 3.8% ,5年增长 2 2 .4倍 ,硫铁矿制酸产量调整到 5 0 %以下 ;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国际硫市场进行预测 ,各方专家认为 :世界硫资源供需平衡 ,供略大于求。最后阐述我国硫酸工业的产业政策 :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积极稳妥地发展硫磺制酸 ;加强冶炼烟气制酸和有色金属伴生硫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稳定硫铁矿制酸能力和产量 ;加强大型硫酸装置国产化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全国磷肥、硫酸生产和消费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我国2004年磷肥各品种产量及产品结构、硫酸产量及原料结构以及磷复肥和硫磺、硫酸的表观消费量、进出口的情况。磷肥产量2004年达1017.4万tP2O5,高浓度磷肥的比例占54%;硫酸产量2004年达3995万t,其中硫铁矿与硫磺制酸分别占35.8%与40.6%。国产磷肥自给率已达94.3%,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7%,进口仅占13%。预测2005年磷肥与硫酸产量分别为1100万tP2O5和4400万t,预计进口硫磺将达800万t。  相似文献   

14.
中国每年报废上百万吨的废干电池,钛白工业也会产生大量的废硫酸,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严重污染了环境。根据废干电池和钛白废硫酸的特点,研究用钛白废硫酸浸出废干电池,通过硫化、氧化加热、置换、水解、氟化等工序净化除杂后,采用共沉淀法制取锰锌铁氧体。产品初始磁导率达8 000 H/m以上,杂质质量分数小于1×10- 4。该工艺以废治废,废物中的主要成分不需相互分离即可制取高附加值的锰锌铁氧体,少量的杂质元素可通过净化脱除并进行处置。  相似文献   

15.
阐述2010年及2011年第一季度磷复肥行业及硫酸行业生产、消费、价格、进出口等基本运行概况,2010年磷肥产量1 582万t(以P2O5计),同比增长14.2%,其中高浓度磷复肥产量占磷肥总产量的82.3%;硫酸产量7033万t,同比增长17.8%,进口硫黄1049万t,同比下降13.8%.分析磷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我国磷肥、硫酸行业生产消费情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07年我国磷肥、硫酸行业生产和消费情况。2007年磷肥产量达1 351万t P2O5,高浓度磷肥产量占总产量73.4%;磷肥自给率达到118%,首年出现磷肥净出口,国产磷肥市场占有率达96%。2007年硫酸产量(5 700万t)继续位居世界首位,硫资源对外依存度接近60%,硫资源短缺制约磷肥、硫酸行业发展。预计2008年我国磷肥与硫酸消费增长放缓,产品价格在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硫磺市场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硫磺约30%用于生产硫酸,70%以上作专用硫磺使用。1992年产量为31.2万t。据保守预测,1995年和2000年我国硫磺的生产能力可分别达到41.2万t和50.0万t,产量可分别达到36.5万t和45.0万t;2000年需求量(不包括硫酸用硫磺)约为57万t。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我国磷肥行业生产与消费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2011年磷肥行业运行概况:整体运行平稳,磷肥产量P2O5达1 641万t;产业布局更为合理;进出口保持平稳,表观消费量进入平台期,基本维持P2O51 200万~1 300万t;磷资源保障度提高。介绍我国磷肥生产相关原材料硫酸、硫黄、合成氨、钾盐的生产、供应、价格情况。分析2012年磷肥生产形势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硫酸钠法生产氟硅酸钠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硅胶固形物和叫(H2SO4)3%~5%的硫酸.氟硅酸钠废水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采用沉降分离固形物,上层清液加热后用于二水物湿法磷酸过滤系统,然后返回萃取槽,回收其中的硫酸。该项技术回收硫酸和节约处理氟硅酸钠废水费用达1348万元.折每吨P2O5节约成本22.42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国内外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指出中国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不足20%。磷石膏的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影响生态环境,在中国硫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总结了目前中国磷石膏制硫酸并联产水泥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目前的解决对策。针对磷石膏制硫酸并联产水泥工艺存在的磷石膏分解温度高和磷石膏分解烟气二氧化硫浓度低的问题提出了新工艺,即以硫磺代替焦炭还原磷石膏,并指出新工艺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