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阴三阳的来源及应用。方法:根据《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的论述,结合古代天文历法,探讨三阴三阳与天文历法的关系。结果:三阴三阳源于天文历法,其中厥阴、阳明分别是描述太阴历中朔日、望日的天文现象的名词;三阴三阳用于划分天气的阴阳属性以及人体的区域;依据六律的法则而建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指三阴三阳辖区的血脉渗灌系统;中医用三阴三阳归类病症、划分外感伤寒热证的发展阶段。结论:三阴三阳来源于天文历法;《内经》中三阴三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后世《伤寒论》开创三阴三阳脉证并治的辨证论治纲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阴阳按"一分为三"的时空划分三阴三阳并配属脏腑经脉,依阴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按内属脏腑端和外连手足端之空间三阴三阳的阴阳含量同性"相斥"由多向少方向、等量三阴与三阳"相吸"作用顺接而时间继起的流动,对应了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反映出阴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是十二经脉循环漉注的基础和经脉气血多少的原因,克分...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除了作为说理工具,探讨的是人体的三阴三阳之气,具体指人体五脏六腑,经脉,脉象等内涵。九篇大论所论治三阴三阳,以天地三阴三阳之气与人体三阴三阳之气相合,探讨了天地人与气候疾病的关系。《灵枢》三阴三阳主要有经脉、经筋、络脉等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6.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2):233-235
<正>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  相似文献   

7.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之魂——论三阴三阳与开阖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1):12-14
<正>1《黄帝内经》(以下简写为《内经》)三阴三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在中医古籍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1],《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主要有10种不同的说法,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和人体之三阴三阳。1.1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的研究认为,三阴三阳等六个概念,只是阴阳的划分,并无所指的具体物质,只有与存在具体物性的概念结合起来,才具有物质性,《伤寒论》中,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太阳等六个概念与"病"结合起来,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病"就是存在具体物质性的概念,"病"是人体产生的,因而"病"具有物质性。太阳病等六病的辨证论治,就是辨人体的"病",论治人体的"病"。《伤寒论》三阴三阳是指"病",离开了"病",三阴三阳就无具体所指的物质性了。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跟随施杞教授学习,将其"法宗调衡、少阳为枢"学术思想~([1])及其临床应用探讨总结如下。1 施杞"法宗调衡,少阳为枢"学术思想探源《易经》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混沌太极,两分后成为阴阳两极,相对立制化又统一,阴阳此消彼长维持着动态平衡~([2])。万物皆可按两分法分为阴阳,又用三分法分阴、阳和半阴半阳~([3])。《黄帝内经》把人理解为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体由阴阳二气化合而生,又把人体划分为无数个阴阳,无论整体与局部、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论》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笔者就其中"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浅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 "六经病欲解时"含义"六经"即"三阴三阳",代表一年四季或昼夜阴阳变化的六个"时序"。如果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开、阖、枢"来理解,三阴三阳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生长收藏"的具体表现。《伤寒论》提出六经在一昼夜中各有"当旺之时",即"六经病欲解时"(见表1)。  相似文献   

12.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它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三阴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源于《内经》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阴阳在人体的重要性。三阴三阳在《内经》里是用于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是一个生理概念,而在《伤寒论》中则是一个病理概念。《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13.
<正> 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素问·阴阳离合论》未必是它的定名之作,但该篇直书“名曰太阳”等,为《内经》其它文章所无,却与定名有关。故它虽以阴阳离合立论,伸明三阴三阳符合阴阳之道,实际上说明六经的定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早于《内经》。若将《阴阳离合论》与帛书经脉部分两相对照,有三处相同。一、帛书《足臂十一灸经》诸脉起于四肢,作向心性循行;《阴阳离合论》所述诸脉“根起”于肢端,依马莳所说“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则也作向心性循行。二、帛书《阴阳十一灸经》有肩脉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考述、总结三阴三阳理论的由来、发展、内涵、分类及运用,认为《周易》的“乾坤六子”是阴阳三分形成三阴三阳的本源思想,后以天地、人中的不同角度产生象之阴阳与数之阴阳的区分,基于三阴三阳所取象、数的不同,根据其特性分别与不同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对中医经络气血的多少、经脉分布、脉法浮沉等内容产生指导作用。《伤寒论》全面继承三阴三阳理论,对《伤寒论》的六病分布、虚实寒热、疾病传变、脉法诊断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基于上古时期先哲“一分为三”观念及汉代“三阴三阳”思维命名经脉,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集成并整合相关经文之后发现,经文中应用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所构建的相关模型,具有“天文历法特征”,有“阴阳之气多少的模糊量化特征”,有“具象思维特征”,有明显的“标记符号特征”,有“多层级结构特征”,有“生物全息特征”,以及“模型排序多样性特征”。不同特征的模型具有不同意涵的医学内容,这是理解相关经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日晡潮热即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教材解释是由于阳明经气旺于申时;而按照子午流注学说申时应是膀胱经气旺盛之时。鉴于两者矛盾之处,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六经概念的不同出发,得出《黄帝内经》所谓六经为六条经脉的总称,《伤寒论》之六经为三阴三阳六病,分别指代外感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所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混淆了六经经脉与三阴三阳六病的概念,有失妥当。  相似文献   

20.
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三阴三阳六气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和特色体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描述的三阴三阳,表述了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笔者据此绘制的“三阴三阳开阖枢时空方位图”和“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可以作为理解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图式。五行即五运。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大类自然气息,是为一年中的五个主运。五行是五运的符号,五运是五行的灵魂。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撇开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就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有了五运六气,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相应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