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矿物解离分析仪(MLA)、人工重砂等传统与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和手段,查明某铜矿中铜0.52%、钼0.011%、金0.21g/t、银1.96g/t,属典型的斑岩型铜矿。金属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辉钼矿,均以独立矿物形式沿矿石裂隙间分布,或沿裂隙两侧浸染状分布存在,嵌布粒度以细粒为主的不等粒嵌布,属集合体嵌布矿石。矿物易粗磨集合回收,选矿工艺流程宜采用粗磨混选抛尾、粗精矿细磨工艺。  相似文献   

2.
矿石含铜品位0.37%、钪28.13g/t、TFe 9.02%,其中铜矿物、铁矿物嵌布细,钪分散分布于多种矿物中。试验采用先粗磨浮选铜矿物-尾矿再细磨选铁、钪的方案,可获得铜精矿铜品位23.61%、铜回收率92.29%,铁精矿TFe品位57.12%、铁回收率19.09%,钪精矿钪品位36.62g/t、钪回收率72.58%的良好指标,为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整套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矿石中磁黄铁矿干扰铜浮选、铜矿物嵌布粒度细等问题,采用铜硫混浮-粗精矿再磨工艺处理该矿石,以石灰和亚硫酸钠作为磁黄铁矿的抑制剂,同时采用选择性较高的DY-1为铜矿物捕收剂。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24.49%、含银335.37g/t,铜回收率为89.15%、银回收率为65.33%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4.
米拉多铜矿属于低品位铜硫矿石,为了有效回收有价金属元素铜、金、银,针对其存在黄铁矿嵌布粒度较粗,黄铜矿嵌布粒度不均匀,部分黄铜矿粒径小于0.020 mm且包裹在黄铁矿和脉石矿物中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米拉多铜矿石的性质特点,进行了异步选铜工艺研究,通过优先回收可浮性较好的粗颗粒铜矿物、再采用混浮再磨再选工艺回收细颗粒铜矿物,取得了良好的选别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异步浮选—中矿再磨再选工艺,可得到含铜26.34%、含金3.01 g/t、含银48.88 g/t的铜精矿,铜、金、银回收率分别为91.15%,47.62%和66.89%。  相似文献   

5.
赞比亚谦比西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赞比亚谦比西铜矿为一特大型铜矿 ,矿石中铜矿物属粗细不均匀嵌布 ,部分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 ,矿物组成较简单。采用开路粗扫选—中矿再磨工艺处理该矿时 ,部分铜矿物以连生体或包裹体的形式损失在尾矿中。采用尾矿分级—粗粒中矿返回再磨的工艺 ,把含铜 1%的粗粒中矿返回再磨 ,铜回收率提高了近 5 %,减少了铜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蒙古某铜矿含铜0.61%,含硫2.57%,含金0.80g/t,含银15.12g/t,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及辉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石中金、银等有价元素与黄铜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密切。本文研究针对该矿石特征,采用铜优先-铜和脉石浮选分离工艺流程,粗选采用选择性捕收剂BKH优先选铜,精选采用新型抑制剂BKL抑制脉石矿物,最终获得实验室闭路试验结果为:铜精矿含铜24.85%,铜回收率81.88%;含金21.87g/t,金回收率55.00%;含银515.80g/t,银回收率68.89%。  相似文献   

7.
李成必  吴熙群等 《矿冶》2002,11(4):39-42
赞比亚谦比西铜矿为一特大型铜矿,矿石中铜矿物属粗细不均匀嵌布,部分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矿物组成较简单。采用开路粗扫选一中矿再磨工艺处理该矿时,部分铜矿物以连生体或包裹体的形式损失在尾矿中,采用尾矿分级一粗粒中矿返回再磨的工艺,把含铜1%的粗粒中矿返回再磨,铜回收率提高了近5%,减少了铜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西藏某细粒嵌布难选硫化铜矿含铜0.45%,含硫3.1%,铜氧化率9.91%,矿石中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黄铜矿分布极不均匀,部分呈微细粒状,与脉石不易单体解离,是影响铜矿物回收的重要因素。实验采用铜硫混浮、粗精矿再磨后铜硫分离、铜硫混浮尾矿脱硫的工艺流程,药剂制度以石灰为调整剂,A4和丁铵黑药为铜矿物捕收剂,戊基黄药为黄铁矿捕收剂,MIBC为起泡剂,闭路实验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技术指标:铜精矿铜品位25.32%,铜回收率85.56%;金品位21.02 g/t,金回收率63.37%;银品位119.25 g/t,银回收率80.53%。同时,获得一个含硫19.82%、回收率78.20%的硫精矿,矿石中的黄铁矿得到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了解某硫化铜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利用化学多元素分析、化学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及MLA(矿物特征自动定量分析仪)等综合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主要有用元素的赋存状态以及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主要目的元素为Cu,品位为1.08%,伴生稀贵金属元素金、银品位分别为0.33 g/t和12.07 g/t。黄铜矿为主要含铜矿物,其嵌布粒度不均匀,以中细粒嵌布为主,且与脉石矿物及其他金属矿物共生关系复杂,需在选矿中细磨以实现单体解离。伴生金元素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且嵌布粒度较细,共生关系复杂,采用常规选矿方法回收难度大;伴生银元素分布较分散,在独立矿物硫银铋矿中的分配率较低,独立回收难度较大。根据以上结果,建议采用“铜硫混浮-铜硫分离”的选矿工艺流程,并对铜硫混合粗精矿再磨后进行铜硫分离,银可在铜、硫精矿中计价回收,金则需采取化学选矿的方法进行回收。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国外某伴生自然铜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LA),结合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XRD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Cu品位1.06%、铁品位44.91%,铜主要以自然铜形式存在,分布率为66.98%;铁主要以磁铁矿和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分别为41.26%和45.05%。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层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主要结构为斑状结构、网状结构、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矿石矿物种类较多,可综合回收利用的矿物为磁铁矿、自然铜及硫化铜矿物。矿石中自然铜与褐铁矿共生紧密,黄(辉)铜矿与脉石矿物及磁黄铁矿共生紧密;矿石中磁铁矿呈斑状与假象赤铁矿、褐铁矿紧密共生。铜矿物中自然铜、黄铜矿(辉铜矿)集合体以微细粒嵌布为主,-60μm粒级分布率分别为82.24%和86.15%;铁矿物嵌布粒度由粗到细为:d褐铁矿>d磁铁矿>d赤铁矿,三者均以细粒嵌布为主,-100μm粒级分布率分别为56.57%、69.87%和82.31%,矿石需磨至60μm以下才能使...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矿石中磁黄铁矿干扰铜浮选、铜矿物嵌布粒度细等问题,采用铜硫混浮-粗精矿再磨工艺处理该矿石,以石灰和亚硫酸钠作为磁黄铁矿的抑制剂,同时采用选择性较高的DY-1为铜矿物捕收剂.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24.49%、含银335.37 g/t,铜回收率为89.15%、银回收率为65.33%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12.
四川某难选氧化铜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复杂,游离氧化铜与结合氧化铜占总铜的93.79%,以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形式存在,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裂隙中。对该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研究结果表明,DZ-602与Na2S组合可有效活化氧化铜矿物,提高其疏水性,采用2粗2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该矿石,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20.12%、铜回收率为75.35%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13.
鞍钢关宝山铁矿石属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粗细不均的铁矿石,为实现矿石的高效利用,采用搅拌磨细磨—磁选—反浮选工艺对现场二段球磨给矿进行磨矿细度、药剂制度等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铁品位为45.90%的矿样在搅拌磨细磨至-0.043 mm占85%的情况下,采用1次弱磁选(磁场强度为100 k A/m)、1次强磁选(背景磁感应强度为0.7 T)、混磁精矿1粗1精3扫反浮选流程处理,反浮选中淀粉用量为685 g/t、氧化钙用量为1 000 g/t、RA715总用量为455 g/t(粗选为320 g/t、精选为135 g/t),获得了铁品位为66.23%、铁回收率为85.87%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选别回收安徽某铜银铅多金属矿,对该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及铜、银、铅元素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矿石铜、银、铅品位分别为0.64%、116.63 g/t、0.20%,可回收的有用矿物主要为铜矿物,银可作为伴生元素进行回收,铅品位较低,只能作为杂质脱除;矿石主要铜矿物为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常常两者或3种矿物共生嵌布并形成不规则片状,三种铜矿物集合体的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在+0.07 mm粒级的分布率为44.60%;元素Cu主要赋存在斑铜矿中,分布率为79.37%,其次分布在辉铜矿和黄铜矿中,分布率分别为9.52%和6.35%;元素Ag主要赋存在辉银矿中,元素Pb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是回收的主要目的矿物,辉银矿主要分布在斑铜矿或黄铜矿中,因此大多辉银矿可与铜矿物一起得到回收。由于方铅矿相对易浮,大多方铅矿也会进入铜精矿中从而影响最终精矿品级,因此建议采用浮铜抑铅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15.
某铜矿属特大型低品位斑岩型铜矿,铜资源及伴生金属储量大,但其主伴金属原矿品位低,地处高海拔地区。对原矿石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根据矿石有用矿物的浸染特性、嵌布状态和种类及含量等性质,选择粗磨抛尾工艺。通过不同细度对铜、钼指标影响的试验研究,以及矿石的可磨度和功指数研究,确定最优粗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55%。  相似文献   

16.
青海夏乌日塔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铜铅锌矿床,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为实现该铜铅锌资 源的高效开发利用,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MLA 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并探究了 浮选原则工艺。 结果表明,试样受到一定程度的氧化,特别是铜氧化率较高。 矿石组成矿物种类繁多,主要回收的有 价金属为铜、铅、锌及伴生银,含量分别为 0. 43%、1. 64%、2. 65%和 49. 68 g / t。 铜、铅、锌、银赋存形式分别主要为黄铜 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银黝铜矿,呈中-细粒嵌布特征。 黄铜矿呈不规则粒状、细小的乳滴状沿脉石矿物边缘或裂隙填 充;方铅矿呈交代侵蚀与交代残余结构、结状结构产出,呈星点状、脉状、条带状嵌布,少量呈蠕虫状嵌布;闪锌矿多呈 块状、结状、胶结结构产出,少量呈斑状、脉状、浸染状嵌布;银黝铜矿以不规则粒状、脉状沿脉石粒间填充。 铜铅锌矿 物嵌布粒度微细、单体解离度均较差,主要与石英、方解石及钠长石等脉石矿物连生。 此外,部分铜、锌矿物与铅矿物 连生,适当提高入选细度、设置粗精矿再磨作业有利于提高矿物分离效果。 针对矿石性质,提出了“铜铅锌优先浮选” 原则工艺流程,可以获得含铜 26. 90%、铅 4. 42%、锌 7. 03%、金 59. 41 g / t、银 2 980. 00 g / t,铜回收率 65. 22%、金回收 率 37. 31%、银回收率 63. 58%的铜精矿;含铅 51. 05%、铜 0. 82%、锌 7. 54%、金 11. 18 g / t、银 222. 00 g / t,铅回收率 85. 04%、金回收率 18. 15%、银回收率 12. 24%的铅精矿;含锌 50. 17%、铜 0. 60%、铅 1. 31%、金 4. 29 g / t、银 98. 11 g / t, 锌回收率 85. 01%的锌精矿。 研究成果可为该铜铅锌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方明山  王明燕 《矿冶》2018,27(3):104-108
某铜矿石中铜品位为0.53%,其中伴生有价元素金、银的品位分别为0.11 g/t和2.76 g/t,虽然相对较低,但仍具有一定的综合回收利用价值。运用AMICS(Advanced Miner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System)对该铜矿中的伴生金银进行了赋存状态研究。查明了该矿石中金银矿物的种类、金银矿物的嵌布特征和嵌布粒度,以及影响它们回收的最主要因素,为其综合回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陕西某铜矿石属于含砷难选铜矿石,铜、砷、硫含量分别为0.74%、0.43%和1.54%,主要有用矿物是黄铜矿、辉铜矿,杂质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矿石中铜砷矿物结合紧密,粒度较细,且矿物种类较多,嵌布关系复杂,普遍相互包裹,有用矿物单体解离较困难。为确定该矿石的选矿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采用抑砷浮铜的优先浮选工艺流程处理,以石灰为含砷矿物抑制剂,获得了铜品位为25.27%、含砷0.085%、含金0.23 g/t、含银40.52 g/t、铜回收率为92.72%的铜精矿,尾矿铜品位为0.053%。铜精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六级品标准,试验指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高硫铜矿石、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硫矿物嵌布粒度较粗,铜矿物与白铁矿、黄铁矿等矿物共生关系密切等特点,采用混合浮选、混合精矿活性炭脱药分离、中矿再磨再选的分步选别工艺,取得了良好的选别指标。闭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铜品位为18.36%,铜回收率为91.29%;硫精矿硫品位为36.78%,硫回收率为86.60%的选别指标,铜精矿中金、银含量分别为4.39g/t和22.62g/t,达到了计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云南某含银铜矿石铜品位为0.78%,银品位为70.27 g/t,硫品位为19.83%。为了高效开发利用该矿石资源,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存在,嵌布粒度粗细变化较大,以中粗粒为主,主要粒度为1~0.01 mm,80%以上分布在0.45~0.019 mm粒级;黝铜矿嵌布粒度微细,85%以上分布在-0.037 mm粒级;银主要赋存在黝铜矿中;硫主要以黄铁矿的形式存在。②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3%情况下采用2粗1扫流程混浮铜硫,铜硫混合精矿在磨矿细度为-0.037 mm占73.8%情况下1粗2精1扫流程分离铜硫,可获得铜品位为22.37%、铜回收率为90.28%、含银1 221.51 g/t、银回收率为54.72%的铜精矿,以及硫品位为41.86%、硫回收率为90.12%、含银55.75 g/t、银回收率为33.87%的硫精矿,较好地实现了铜、硫、银的分离与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