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监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病情况和预后,为幼儿先心病的保健管理提供资料。 【方法】 2008-2010年在宁波市海曙区出生的足月活产儿8 259例中,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221例进行定期随访跟踪。 【结果】 婴幼儿先心发病率居前4位的分别为室间隔缺损(占24.89%),卵圆孔未闭(占22.62%),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占13.57%),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卵圆孔未闭(占13.57%);221例先心病患儿均在1岁前确诊。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开展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监测和随访,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珠海市2010至2015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珠海市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出生缺陷监测中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珠海市2010至2015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平均发生率为52.11/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2 296 751.99,P<0.01);合并其他类型出生畸形占8.65%(78/902),以染色体异常、肾脏畸形为主;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络氏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分列先天性心脏病分类前五位;产前诊断率占9.53%(86/902);不同患儿性别、常住地、母亲年龄段间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9、9.74、14.30,均P<0.05).结论 2010至2015年珠海市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利用已完善的妇幼保健网络,广泛持久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新生儿保健,有助于降低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杭州市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分型及死亡情况,探讨围产儿CH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杭州市10个出生缺陷监测点2006-2008年出生的459例CHD围产儿和977名正常围产儿母亲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出生缺陷监测点对CHD围产儿填写出生缺陷儿登记卡。结果 459例CHD围产儿中室间隔缺损89例,占19.39%;房间隔缺损74例,占16.12%;动脉导管未闭66例,占14.38%;法洛四联症56例,占12.20%;主动脉狭窄11例,占2.40%;肺动脉狭窄14例,占3.05%;2种复合畸形149例,占32.46%;459例CHD围产儿中死亡100例,病死率为21.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孕期新居搬迁或装修、居住在乡村、孕早期感冒是围产儿CHD的危险因素;母亲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叶酸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围产儿CHD的保护因素。结论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孕期住所装修、孕早期感冒、孕前及早期未补充叶酸和居住在乡村的围产儿患CHD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4.
陈海明  刘琳  孙建梅  刘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88-4289
目的:了解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情况。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大连市35 068例围产儿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查出先心病487例,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467例,尸检确诊20例,发病率为13.9‰。以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20.95%)和房间隔缺损(ASD,18.07%)居多,其中又以膜部室间隔缺损和Ⅱ孔型房间隔缺损最多。复合型畸形占41.68%,以(ASD+VSD)(12.73%)居多。出生~7天发生心力衰竭59例,围产儿死亡52例,死亡率1.48‰,占1岁以内先心病死亡总数的67.53%,以青紫型复杂畸形为主。结论:先心病的发生与母亲早期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2χ=20.98,P<0.01,相对危险度5.99)。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与早产儿密切相关(2χ=29.1,P<0.01,相对危险度5.01)。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柳州市2009~2013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监测结果,了解其发生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五年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五年共监测围产儿239343例,发现先天性心脏病886例,平均发生率为3.70‰,呈现上升趋势(趋势χ2=142.809,P=0.000)。城镇发生率明显(5.04‰)高于乡村(2.76‰),发生率无性别差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缺陷的118例(13.32%),位于前五位的类型为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结论柳州市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城乡发生率差异显著。须加大三级预防控制力度,避免和减少先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深圳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基本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描述先心病胎婴儿及其母亲的基本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胎婴儿的畸形类型分为仅有心血管系统畸形的单纯型先心病组(简称单纯组)及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畸形外其他系统畸形的复杂型先心病组(简称复杂组),对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描述分析.结果 五年深圳市先心病平均发生率7.25‰,呈上升趋势,其中94.36%依靠超声波检查发现,产前诊断率33.20%,孕妇年龄多在20 ~30岁,以单胎、男性、夏秋季出生者较多;最常见的心血管畸形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并发心外系统畸形者占14.11%,以骨骼四肢系统、颜面五官、神经系统畸形多见.单纯组与复杂组年龄分层、文化程度、转归及诊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心病胎婴儿以超声波检查发现者为多,以单纯心血管系统畸形为主,且以≥2种多发心血管畸形多见;并发心外系统畸形的复杂型先心病的死胎率、产前诊断率、在30 ~40岁年龄段孕妇的胎婴儿先心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型先心病.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O.7%~1.0%,估计我国每年有10万~15万各种类型的先心病患儿出生。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心病,部分患者可经导管封堵术治愈。本文旨在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对先心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5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或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对宝安区2006~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宝安区围产儿中共有926例先天性心脏病,其5年平均发生率为3.48‰,呈上升趋势(χ2=59.68,P<0.001);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畸形130例,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4.04%;单一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前3位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在出生缺陷构成比中居首位,诊断水平的提高和监测网络覆盖面的扩大是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力度并进一步提高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监测能力,有利于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围产儿先心病发生水平及变化趋势,明确流行病学特征,为先心病的病因学研究以及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3~2009年妇幼系统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描述性分析。[结果]深圳市医院监测围产儿先心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自2003年的22.14/万上升到2009年43.85/万,围产儿先心病类型以独立先心缺陷为主,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分列前3位,高龄产妇、深圳户籍产妇围产儿先心病发生率较高。[结论]深圳市2003~2009年围产儿先心病呈升高趋势,需进一步研究遗传学和环境学影响因素,并扩大监测范围、加强生理性先心缺陷的追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生趋势、危险因素及其产前诊断情况,为早期筛查、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2008年间分娩的活产儿、死胎、死产和治疗性引产儿,进行先心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3年间共分娩38282例,发现先心病193例,35岁以上高龄孕妇胎儿先心病发生率明显增加。经过系统产检者诊断孕周为(26.86±5.32)周,较未系统产检者明显提前。合并胎儿发育受限、单脐动脉、染色体异常、其他器官发育异常者胎儿先心病发生率也较其他组明显增加。结论:孕前宣教先心病知识,孕期系统产检,特别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监测,必要时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做到早期筛查、诊断及干预,以减少先心病的发生及其不良预后,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1年上海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情况,探讨CHD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人群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合病史摘录和调查问卷,采集2011年上海市464例CHD患儿和1585例非CHD对照儿童父母的孕期及孕前期生活行为和环境暴露因素等信息。对危险因素的探索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1年上海市新生儿CHD以房间隔缺损为主(29.98%),其次为动脉导管未闭(28.05%)和室间隔缺损(11.03%)o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X^2=116.53,P〈0.0001)发现,多胞胎妊娠、受孕时父亲年龄≥50岁、母亲未进行正规产检、母亲孕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和母亲孕期烟草暴露是CHD可能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2.65、4.60、1.31、2.52和1.62。[结论]选择最佳生育年龄,避免不良行为习惯,保持孕期心理健康,加强孕期保健,进行正规产前检查,有利于降低CHD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以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为主,占48.0%(24/50)。②手术组与未手术组比较,心功能Ⅲ~Ⅳ级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降低(P<0.05);3例心力衰竭均发生在未手术组,死亡1例;手术组无早产与围产儿死亡,而未手术组早产4例(26.7%),1例死亡。③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72.0%),手术组与未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确诊后宜尽早手术治疗,术后可降低母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剖宫产终止妊娠是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地区3~36月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患病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36月龄儿童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普查,对所有儿童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率、病种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儿童56名,其中房间隔缺损16人(0.59%)、室间隔缺损23人(0.84%)、动脉导管未闭11人(0.40%);对27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患先天性心脏病与患儿月龄(χ2=-3.97,P=0.000)、家距马路距离(χ2=6.74,P=0.000)、孕期宫内发育迟缓(χ2=2.96,P=0.003)、宫内窘迫(χ2=4.59,P=0.000)有关联,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母亲孕龄(χ2=2.38,P=0.017)、孕期体检次数(χ2=-6.34,P=0.000)、孕期是否患有上呼吸道感染(χ2=5.52,P=0.000)及不良嗜好(χ2=4.81,P=0.000)有关联,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地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先天性心脏病的构成比与同类文献报道相似;孕妇健康状况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小于胎龄儿出生相关的围产期高危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儿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的71例小于胎龄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研究与小于胎龄儿发生可能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①位于前3位的相关致病因素分别是孕母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儿风疹病毒IgM阳性以及孕母文化水平较低;②在风疹病毒IgM阳性及阴性两组患儿中,出生体重、头围、重量指数、身长/头围以及先天畸形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部分风疹病毒IgG阳性孕妇可再次受到感染,有可能对胎儿造成损害。结论:积极治疗孕母疾病,加强产前保健,减少围产期相关高危因素是降低小于胎龄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铁营养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陕西省2014年1月―2016年12月开展的CHD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孕妇进行膳食营养问卷调查。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孕期铁营养与子代CHD及其各亚型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其稳定性。  结果  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增补铁剂降低了子代CHD的发生风险(< 30 d:OR=0.54, 95% CI: 0.37~0.79;≥30 d:OR=0.25, 95% CI: 0.16~0.38),孕期膳食铁摄入量较高(≥29 mg/d)降低了子代CHD的发生风险(OR=0.69, 95% CI: 0.54~0.8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铁营养和子代CHD的关系稳定。此外,母亲孕期增补铁剂≥30 d子代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上发生风险均降低,增补铁剂 < 30 d子代在ASD发生风险降低,孕期膳食铁摄入量较高(≥29 mg/d)子代在VSD、PDA发生风险均降低。  结论  母亲孕期铁营养水平升高降低了子代CHD的发生风险,孕妇孕期应注意机体铁营养的摄入和补充,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9-2011年本市1岁内活产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的患病情况, 为预防和降低本市CHD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妊娠满28周, 在本市住院分娩的活产儿进行体检后, 对可疑病例采用超声心动图(FECHO)诊断CHD。结果 2009-2011年共监测活产婴儿13 593人, 诊断CHD 108人, 发病率为0.79%。婴儿单纯性CHD类型中前三位为室间隔缺损(27.78%)、房间隔缺损(25.00%)、动脉导管未闭(12.04%)。孕周<37周出生的婴儿CHD发病率为3.96%(19/480);37~42周出生的婴儿发病率为0.68%(89/13 113)。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2=63.19, P<0.01)。低出生体重儿CHD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与巨大儿组 (χ2=123.48, P<0.01)。孕母年龄≥35岁组其婴儿CHD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χ2=28.89, P<0.01)。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孕母年龄偏大等与CHD发生有一定关系, 是导致本市1岁内婴儿CHD发生的可能原因。提示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保健、消除不利因素均有助于预防和降低CH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前及孕早期母体环境暴露因素与子代复杂先心病的关系,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的科学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产前超声诊断为子代复杂先心病的孕妇62例为病例组,按照1∶2匹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问卷调查后通过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复杂先心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母亲不良生育史(OR:6.981, 95%CI:3.621~11.017)、孕前吸烟饮酒史(OR:2.418,95%CI:1277~6.757)、孕早期呼吸道感染(OR:3.906, 95%CI:1.115~5.242)、噪音环境(OR:2.391, 95%CI:0.898~4.710)、不良精神心理因素(OR:4.791, 95%CI:2.242~8.597)为子代复杂先心独立危险因素。而孕前及孕早期食用蛋、奶类等高蛋白物质(OR:0.517,95%CI:0.311~0.803)和补充叶酸及其它营养素(OR:2.979,95%CI:1.537~5.016)为子代复杂先心保护因素。结论 孕前及早孕期孕妇需避免上述危险因素的接触,增加高蛋白和叶酸摄入量,对降低及预防复杂CHD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