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现代农业工程与传统农业的关系以及现代农业工程与村镇规划建设的关系入手,概要阐述了现代农业工程的基本框架构成——"三个系统",即大地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农业科学技术工程系统和市场经济产业链系统,并依托村镇土地政策与村镇经营管理体制两个改革。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地结合北京西部妙峰山区域发展综合性规划科研项目,进一步诠释了现代农业工程在村镇规划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导向的村镇展开研究,提出"现状认知—农业产业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方法,探索现代农业产业与新型村镇互促发展的路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遂宁市安居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例作出具体阐述,为其他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导向的村镇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村镇建设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笔者认为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要将村镇规划建设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纲要,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镇是农村经济、文化和科技以及生活服务的中心。是乡镇企业的集中地,是城乡物资交流的场所。因此。把村镇建设成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社会现代化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一切规划建设工作必须围绕着这个发展前提进行,必须克服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着的发展与建设脱节,随意性、盲目攀比以及标准不高、无所作为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村镇建设规划是推进村镇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村镇规划在改善村镇居住环境、完善村镇公共设施、加快村镇基础设施,保障村镇合理、有序、科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河南是个农业大省,村镇数量多、布局散、位置偏,村镇差异较大,情况复杂,村镇规划成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村镇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村镇规划工作者来说,经常会遇到有关村镇规划认识与技术方面的一些问题。诸如村镇建设与村镇规划的关系问题,村镇用地布局问题,过境公路与村镇的关系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对村镇规划的认识和规划设计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蔡金狮 《福建建筑》2007,(12):20-21
村镇的主体是村民,村镇规划建设最终是要为村民服务的,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镇规划设计要正确处理好规划与村民和环境的关系,在规划设计上要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生产需求、经济收入,要推行"阳光规划",要注意处理好村镇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镇建设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村镇建设与土地管理在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愈来愈明显,尤其在第三轮村镇规划调整与实施中,矛盾更加突出。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处理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协调好“吃饭”与“建  相似文献   

8.
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村镇规划竞赛评议活动是建国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有人说它是个创举;看来并不过分。首先,它反映了我国农村形势大好。在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的进程中和广大农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以后,随着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对村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统筹安排和有计划地进行村镇各项建设,并加强管理。于是,村镇规划  相似文献   

9.
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认真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正值新世纪之初,经济社会的转型给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带来巨大冲击,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构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村镇规划建设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届人代会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更为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了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探讨了沂蒙山区农业型村镇的现阶段发展困境与诉求,进而提出了适应其现代农业生产、现代乡村生活的新型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模式,并将研究视角置于镇域层面,探索了"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居民点选址-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没有乡村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非农经济,而城市化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更必须关注现代农业发展的机会.利用所构造的非农发展指数和农业发展指数分析玉溪地级市的城乡经济关系,发现城市化欠发达导致玉溪处于城乡两元结构.薄弱的非农经济逼迫玉溪寻找现代农业发展机会,花卉种植成为自下而上的乡村农业发展战略,并显示因为花卉产业链的延伸而推动城镇非农经济的趋势.研究认为城乡统筹规划必须确保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能力和市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机制.玉溪的花卉产业可以成为现代农业自下而上衍生出城市非农产业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2.
工业4.0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智能建造的发展。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针对现阶段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总结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建立了农林特色智能建造专业。以土木专业为主体,联合城乡规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进行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形成以乡村民居为主体的智能测绘、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监测与运维等创新课程体系。专业分为4个课程群模块,包含14门课程和10个实训项目,在课程和实训项目中,均包含乡村民居特色模块。通过对组成智能建造专业主课程群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阐述,从组建教学团队、丰富理论教学和拓宽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依据院校培养定位,提出基于农林院校的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模式,突出农林特色,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设计。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智能建造专业达到了较好培养效果,可为农林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鉴国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针对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多层次理论知识体系、注重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CDIO模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2020,(5):35-43
乡村"农业去中心化"背景下,重塑农业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维护农业和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双重意义。研究在分析"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长三角地区乡村农业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重构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2)协调关系发展类型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农业发展是根本动力;(4)乡村"农业去中心化"需要避免农业发展"去乡村化";(5)提出从区域视角重构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空间规划路径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首先概略地阐述了现代农业产出的必然和定义,随后介绍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太高村居民点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16.
胡韬 《山西建筑》2011,37(34):235-236
针对怀仁县农业转型工作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目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怀仁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困境,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耿佳  陈晨 《南方建筑》2022,(5):18-26
农业资源是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最为普遍的资源禀赋,但仅仅依靠传统农业容易走向“高产量—低产能”的内卷化困境,如何基于农业资源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可持续且高质量的乡村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浙江省山下湖镇基于淡水湖面资源,由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珍珠产业,逐渐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实地调研访谈与经验研究,剖析山下湖镇珍珠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归纳珍珠产业驱动下山下湖镇乡村发展中的根植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等特征,进而探究该镇乡村“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并讨论政策启示和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杨国清 《城市建筑》2014,(8):340-340
随着现代交通及城乡道路工程的发展,由于沥青路面具有铺设简易、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城乡道路建设工程。不合理工程施工与管理,导致沥青路面质量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19.
"大工程观"理念是上世纪末在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中产生的现代工程教育思想,它所强调的工程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越来越得到工程教育界的认可,"大工程观"教育也逐渐成为现代工程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大工程观"是开放的现代工程教育理论体系,"大工程观"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是现代工程教育开放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可以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本文对沅江市草尾镇土地流转现状及措施进行分析,基于土地流转的城乡空间统筹布局进行研究,探讨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成效,为研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