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方法:对收治的124例HSP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SP患儿急性期PLT、MPV、PCT、PDW、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并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组与非HSPN组D-二聚体水平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03,P〈0.05)。结论:HSP患儿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持续高水平的血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与HSP的肾脏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确诊为HSPN的469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尿常规结果分为HSPN(-)组(404例)及HSPN(+)组(65例),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HSPN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年龄、D-二聚体、Cys C、WBC、ANC、皮疹复发3次、尿微量白蛋白、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将其作为自变量,以是否肾炎作为因变量,以再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D-二聚体、血清Cysc、尿微量白蛋白为紫癜性肾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D-二聚体、血清Cys C、尿微量白蛋升高与HSPN发生呈正相关,为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该实验室指标出现相关异常时,需警惕HSPN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紫癜继发紫癜性肾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继发紫癜性肾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83例HSP患儿分为继发紫癜性肾炎(HSPN)和未继发紫癜性肾炎(非HSPN)两组,对两组患儿性别、初发年龄、诱因、伴随症状、皮疹持续时间及复发情况、首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抗凝剂的应用进行比较.结果①继发HSPN组患儿男性居多,男女之比为2.171,非HSPN组为1.121;②HSPN组紫癜初发年龄较大平均9.5岁,非HSPN组平均6.0岁;③发病诱因中感染因素HSPN组占61.6%,非HSPN组41.7%;④HSPN组皮疹持续时间平均15.5d,皮疹复发54.0%,非HSPN组分别为8.3d和13.6%;⑤HSPN组均伴随消化道症状(100%),同时伴关节、消化道症状77.3%,非HSPN组分别为36.4%和9.1%;⑥首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HSPN组升高者86.3%,非HSPN组53.6%;⑦口服抗凝剂HSPN组为33.0%,非HSPN组为48.2%.结论①HSP继发HSPN以男性患儿居多;②初发年龄越大越易致肾受累;③发病诱因为感染因素、皮疹持续时间长及出现复发、发病早期出现较多肾外症状均易继发HSPN;④白细胞参与了HSP肾脏损害的发病过程;⑤口服抗凝剂可预防HSPN.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继发紫癜性肾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将 183例HSP患儿分为继发紫癜性肾炎 (HSPN)和未继发紫癜性肾炎(非HSPN)两组 ,对两组患儿性别、初发年龄、诱因、伴随症状、皮疹持续时间及复发情况、首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抗凝剂的应用进行比较。结果①继发HSPN组患儿男性居多 ,男女之比为2 .17:1,非HSPN组为 1.12 :1;②HSPN组紫癜初发年龄较大平均 9.5岁 ,非HSPN组平均 6 .0岁 ;③发病诱因中感染因素HSPN组占 6 1.6 % ,非HSPN组 4 1.7% ;④HSPN组皮疹持续时间平均 15 .5d,皮疹复发 5 4 .0 % ,非HSPN组分别为8.3d和 13.6 % ;⑤HSPN组均伴随消化道症状(10 0 % ) ,同时伴关节、消化道症状 77.3% ,非HSPN组分别为 36 .4 %和 9.1% ;⑥首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HSPN组升高者 86 .3% ,非HSPN组5 3.6 % ;⑦口服抗凝剂HSPN组为 33.0 % ,非HSPN组为 4 8.2 %。结论①HSP继发HSPN以男性患儿居多 ;②初发年龄越大越易致肾受累 ;③发病诱因为感染因素、皮疹持续时间长及出现复发、发病早期出现较多肾外症状均易继发HSPN ;④白细胞参与了HSP肾脏损害的发病过程 ;⑤口服抗凝剂可预防HSPN。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以周身性小血管炎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部分患者可伴发紫癜性肾炎,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本文就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及部分肾功能指标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病例组:近年来我院收治HSP患儿38例,均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 ] ,其中16例紫癜性肾炎(HSPN)为HSPN组,未合并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2 2例为HSP组。急性期38例(起病后1个月以内,受检前2周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其中男18例,女2 0例,年龄3~12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NAG/UCr)、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3、C4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并发肾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安徽儿童医院的HSP患儿142例,根据患儿是否并发肾炎分成HSP组(n=97)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HSPN,n=45)。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和NAG/UCr、CRP及补体C3、C4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P患儿并发肾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D-二聚体、UA联合补体C3、C4水平对HSP患儿并发肾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HSP和HSPN组患儿的年龄、紫癜反复次数、皮疹持续时间、PLT、WBC、RDW、NEU、DD、尿蛋白量、NAG/UCr、CRP及补体C3、C4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31、2.828、3.199、2.644、7.747、27.408、15.806、7.992、3.133、4.609、3.118,χ2=9.988、8.71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紫癜反复次数、皮疹持续时间、NAG/U...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伴血管神经性水肿的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应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改善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HSP住院患儿1 012例,详细记录住院初始及随访的临床资料。将HSP患儿根据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与否分A、B组,再将A组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A1(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钙)、A2组(常规治疗+双嘧达莫),比较不同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本研究HSP患儿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402例(39.7%)。A组血D-二聚体水平、皮疹反复率、HSPN发生率均高于B组(P均0.05)。治疗后A1组血管神经性水肿消失时间早于A2组,血D-二聚体水平、皮疹反复率、HSPN发生率均低于A2组(P均0.05)。结论伴血管神经性水肿的HSP患儿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是疾病反复和HSPN的高发人群,早期积极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等治疗能迅速缓解病情、减少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11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与D-二聚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景萍  潘孝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43-1343,1345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AP)患儿D-二聚体的检测,了解D-二聚体与AP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胶乳凝集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 D-二聚体阳性率皮肤型AP占5.1%,紫癜性肾炎占9.4%,关节型AP占6.9%,腹型AP占9.4%,混合型AP占17.8%。89.5%的AP伴器官损伤患儿D-二聚体阳性。结论 D-二聚体检测可提示AP患儿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指导临床用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HSP)并发肾损害即称紫癜性肾炎(HSPN),其发生率高,且是影响过敏性紫癜预后的重要因素.为寻找预防HSPN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肝素钙预防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白三烯B4(LTB4)、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两者在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HSP患儿20例,HSPN患儿40例,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LTB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并发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住院的113例初诊为HSP且未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作为HSP组,并根据是否合并肾损害将其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26例)和非紫癜性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尿IgG检测在诊断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对188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99例紫癜性肾炎(HSPN)、26例对照组进行尿IgG检测;同时,对18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尿蛋白定性检测。结果HSP组尿IgG异常率远高于尿蛋白定性的异常率(P〈0.05):HSP组尿IgG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HSPN组尿IgG浓度高于HSP组(P〈0.05)。结论尿IgG检测简单,无损伤性,对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儿童过敏性紫癜转归与血D-二聚体和FD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过敏性紫癜(HSP)35例血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检测,探讨D-二聚体和FDP与HSP引起的紫癜性肾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HSPN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HSP)患儿318例,按照是否发生肾炎将其分为HSPN组和HS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腹痛、皮疹反复、消化道出血构成,以及IgA、清蛋白、血小板计数(PLT)、抗链球菌溶血素(ASO)、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疹反复、清蛋白、消化道出血、三酰甘油及腹痛为HSP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皮疹反复、清蛋白、消化道出血、三酰甘油及腹痛是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提示当患者出现以上表现时,应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及预防措施,防止肾损伤的出现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肾损害分为紫癜性肾炎组(64例)和非紫癜性肾炎组(52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紫癜性肾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血小板计数升高、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浆纤维素蛋白酶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两组在性别、发病季节、关节肿痛、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对紫癜性肾炎的影响具有显著意义,属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引起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属于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应加强预防和早期治疗,以减少或避免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常见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少部分病人易误诊.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称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儿童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根据全国105所医院调查结果表明,HSPN占儿科住院泌尿系统疾病的8%,居第3位[1,2].本院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期间共收治HSP 47例,其中确诊为HSPN 31例,现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期对HSPN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小儿过敏性紫癜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肾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8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肾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常规治疗(对照组)60例,治疗组6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二组的疗效。【结果】128例均有皮肤紫癜,88例合并消化道症状(68.7%),78例合并关节症状(61%);肾损害57例(44.5%),其中男性(64.9%)高于女性(35.1%)(P<0.05),紫癜复发者(61.53%)高于初发者(32.89%)(P<0.01);同时发现紫癜合并其他系统症状越多,肾损害发生率越高(P<0.01)。治疗上加用西咪替丁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SP发病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春冬季节发病为多,原因以感染为多见,男性及反复复发者、合并多系统症状者肾损害发生率较高。加用西咪替丁能明显提高疗效且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的临床特征,寻找与之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221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肾损害原因。结果儿童HSP患儿发病年龄2~14岁,平均(7.02±2.7)岁,71.3%于冬春季节发病,79.6%患儿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72.8%),其中以胃肠道症状首发(21.3%)易发生误诊;胃肠道及关节受累发生率是62.4%和91.0%;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紫癜,主要分布于双下肢(98.6%);76.3%的紫癜于1个月内消退,而紫癜性肾炎发生率为38.9%,以皮肤紫癜为首发与非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的HSP患儿的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3.1%、4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临床类型以血尿和(或)蛋白尿(1~2级)最常见(62.8%),病理类型ISKDC分级以Ⅰ~Ⅲ级为主(94.1%),针对患儿的临床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HSP为儿童常见病,以消化道症状首发时易误诊,也较严重;是否有紫癜性肾炎决定预后。不同临床表现的紫癜患儿予以个性化的护理,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陈冯秀  叶红  王世彪  刘光华 《临床荟萃》2020,35(10):931-934
目的 分析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腹型过敏性紫癜共168例,根据是否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分为病例组55例和对照组113例,病例组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对照组为皮疹先于腹痛出现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68例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占比高达32.7%(55/168),皮疹滞后于腹痛出现的时间范围为1~20天。两组间粪便隐血试验、入院体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蛋白、白蛋白、D二聚体差别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腹痛合并D二聚体升高的儿童,需警惕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可能。D二聚体对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小儿慢性腹痛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318例慢性腹痛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常规做血、尿、粪常规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心电图、腹部B超检查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血浆D-二聚体超过500μg/L视为异常,视病情选择腹部平片、CT或内窥镜检查。结果 318例慢性腹痛患儿中,肠系膜淋巴结炎135例,急性胃炎95例,慢性胃炎31例,消化性溃疡23例,腹型过敏性紫癜13例,肠道蛔虫症5例,其他16例。318例患儿中,血浆D-二聚体升高11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患儿中,腹型过敏性紫癜9例,占腹型过敏性紫癜的69.23%;消化性溃疡2例,占消化性溃疡的8.7%。结论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痛患儿,如果血浆D-二聚体升高,应高度怀疑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可能,提醒医生应注意仔细观察皮肤有无紫癜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