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目的:探索锌指蛋白(ZNF)804A基因rs1344706位点多态性与双相障碍(BD)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对BD Ⅰ型患者148例(BD组)及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72名(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检测;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BD I型患者进行ZNF804A基因rs1344706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BD组RBANS中5个因子(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评分及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基因分析显示BD Ⅰ型患者rs1344706位点TT、TG、GG基因型分别为43、76、29例;各基因型间RBANS中即刻记忆和注意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T基因型患者即刻记忆和注意评分显著低于GG基因型患者(P均0.01)。结论:ZNF804基因rs1344706位点多态性与BD Ⅰ型患者认知功能中的即刻记忆和注意缺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差异。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1例,双相障碍患者57例,抑郁障碍患者48例,另设正常对照59名。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首发精神分裂症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组、抑郁障碍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贝克—拉范森躁狂(Bech-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量表评估躁狂症状。结果 4组对象的RBANS总分(F=5.18,P0.01)、即刻记忆(F=4.09,P0.01)、言语功能(F=9.53,P0.01)、注意(F=3.87,P=0.01)、延时记忆(F=9.86,P0.01)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组RBAN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障碍组言语功能得分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注意得分低于抑郁障碍及对照组(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伤,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重于抑郁障碍,轻于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认知功能缺损特征.方法 选择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205例,其中伴代谢综合征者(MS组)92例,无代谢综合征者(非MS组)113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MS组与非MS组的PANSS及TES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MS组的RBANS总分、即刻记忆因子分及延时记忆因子分均显著低于非MS组(P<0.05);两组在注意、视觉广度及言语功能因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会加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缺损,在即刻记忆和延时记忆方面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37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根据是否伴有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HAMD总分≥14分且睡眠因子分≥4分)253例和非睡眠障碍组(HAMD总分≥14分且睡眠因子分≤3分)125例;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评估两组认知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睡眠障碍组RBANS即刻记忆(t=-4.309)、视觉广度(t=-2.321)、注意因子(t=-4.555)、延时记忆(t=-2.282)得分及总分(t=-2.549)、WCST完成分类数(t=-3.459)、学习到学会(t=-2.406)得分显著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或P0.001);错误应答数(t=3.621)、持续性错误百分比(t=3.753)、Stroop色-词关联测验单色时间(t=2.010)、字义干扰反应时(t=2.168)、颜色干扰反应时(t=3.089)显著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或P0.001)。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有一定关联;伴睡眠障碍者较不伴睡眠障碍者认知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31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根据睡眠情况分为伴发睡眠障碍组(202例)和不伴发睡眠障碍组(116例),并纳入243名正常对照。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延迟记忆),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伴发睡眠障碍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及量表总分均比不伴发睡眠障碍组及对照组差(均P<0.05);而不伴发睡眠障碍组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及量表总分比对照组差(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伴发睡眠障碍组中,RBANS量表总分与HAMD认知障碍因子相关联(β=6.29,P=0.04),即刻记忆得分与年龄相关联(β=-0.24,P=0.04),视觉广度得分与HAMD睡眠变化因子相关联(β=2.33,P=0.01),言语功能得分与婚姻(β=-5.74,P=0.01)及HAMD阻滞因子(β=-1.20,P=0.03)相关联;不伴发睡眠障碍组中,RBANS的言语功能得分与年龄相关联(β=-0.32,P=0.04),注意得分与HAMD阻滞因子相关联(β=2.52,P=0.01)。结论伴发睡眠障碍组患者存在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相关症状(睡眠变化、认知障碍、阻滞等)、年龄及婚姻状况可能是伴发睡眠障碍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稳定期双相障碍2型72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病例2组(n=41,伴精神病性症状)和病例3组(n=31,无精神病性症状),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评分,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均低于对照组,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1组和病例2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总分)、连线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YMRS评分、HAM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受损,且与患者抑郁、躁狂程度及病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重度晚发抑郁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晚发抑郁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词语流畅性测验(VF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神经认知功能损害情况予以评定,与同期收治的对照组5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观察组抑郁严重程度,并分析它与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在RBANS测验中,观察组晚期抑郁症患者即刻记忆、延时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力、言语能力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FT测验评分经评定低于对照组(P0.05);在WCST测验中,两组完成分类数、完成第一分类所需应答数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百分数、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应答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RBANS测验中的即刻记忆、延时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力、言语能力各维度均与HAMD-17评分具正相关(r=0.39,0.42,0.45,0.38,0.40,P0.05);VFT和WCST测验中的持续性应答因子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43,-0.51,P0.05)。结论中重度晚发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神经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损害与抑郁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快速磁惊厥疗法(accelerated magnetic seizure therapy,aMST)治疗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招募MDD患者15例,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8 d内进行6次MST治疗,治疗前后均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HAMA)、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RBANS)及Stroop词色测验评估患者症状及认知和执行功能。结果 a MST治疗前后比较,患者HAMD-17总分下降(Z=10.42,P0.01),5项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评分下降(Z=7.71,P0.01);RBANS总分增加(t=-5.80,P0.01),其中即刻记忆因子及延时记忆因子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Stroop测试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MDD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副反应,治疗期间无患者脱落。结论a MST治疗抑郁障碍快速且安全有效,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抑郁障碍(MD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P300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09例MDD患者(MDD组)及77名健康对照者(NC组)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视觉诱发电位P300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DD组认知功能测验中的符号数字转换测试(SDMT)、连线测试(TMT)A和B及数字广度测验(DST)成绩显著差于NC组(P均0.01);与NC组比较,视觉诱发电位中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显著下降(P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DD组P300波幅下降与DST得分呈负相关(r=-0.205,P=0.032)。结论:MDD患者认知功能与健康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下降反映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认知功能与氧化应激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纳入双相Ⅰ型障碍的稳定期患者83例、躁狂期患者42例、抑郁期患者21例及正常对照115名,采用中文版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检测外周血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结果双相稳定期组、躁狂期组、抑郁期组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评分及认知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躁狂期组、抑郁期组的视觉广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注意评分与认知总分均低于稳定期组(P0.01);抑郁期组患者的延时记忆评分低于稳定期组(P=0.04)。躁狂期组、抑郁期组患者的MDA水平高于稳定期组(P0.05);躁狂期、抑郁期、对照组NO水平高于稳定期组(P0.05),CAT水平低于稳定期组(P0.05)。双相稳定期组的视觉广度(r=-0.50,P=0.04)、注意(r=-0.67,P0.01)、延时记忆(r=-0.61,P=0.01)与GSH-PX均呈负相关,延时记忆与T-AOC呈负相关(r=-0.54,P=0.03);双相躁狂期组的言语功能与SOD呈负相关(r=-0.46,P=0.01);双相抑郁期组的即刻记忆与NO呈正相关(r=0.61,P=0.02),延时记忆与CAT呈正相关(r=0.67,P=0.01),言语功能(r=-0.76,P0.01)、认知总分(r=-0.59,P=0.03)与GSH-PX呈负相关。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及氧化应激改变,部分抗氧化酶系统与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58例首发和复发患者以及39例正常对照,采用HAMA、HAMD及RBANS分别评定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结果①首发组、复发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三组在治疗前RBANS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组及复发组的RBANS各因子及RBANS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首发组各因子及RBANS总分均高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8周后三组间在即刻记忆、注意力、延时记忆及RBAN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组及复发组的即刻记忆、延迟记忆及RBANS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首发组的各因子及RBANS总分均高于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两组HAMA总分、HAMD总分、RBAN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有显著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HAMD、HAMA部分因子分及总分与RBANS部分因子分及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不仅有情绪症状,也有广泛的认知损害,且复发患者认知损害更严重;抗抑郁药能缓解患者抑郁症状且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与症状严重度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伴与不伴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超高危患者的认知功能,探讨睡眠质量对该人群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超高危患者97例,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睡眠情况,将被试分为伴睡眠障碍组46人,不伴睡眠障碍组51人,采用重复性成套心理测验评估认知功能。结果伴有睡眠障碍组在即刻记忆、注意、视觉广度、认知总分上均明显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即刻记忆、注意评分,认知总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35,P<0.001;r=-0.39,P=0.001;r=-0.38,P<0.001),而在视觉广度、言语、延迟记忆方面,相关均未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伴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超高危患者认知功能比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组损害更重,睡眠障碍可能加重了超高危患者的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D-M)和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对患者进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估;采用剑桥神经心理成套测试(CANTAB)对80例BD-M患者(BD-M组)、137例MDD患者(MDD组)及90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视觉记忆、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38例及正常对照者94名,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运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受试者的认知功能。结果:精神分裂症伴有抑郁组PANSS总分及因子分高于不伴抑郁症状组(P均0.001),RBANS总分及因子分低于不伴抑郁症状组(P0.05或P0.01)。性别分层后,PANSS总分及因子分、RBANS总分及因子分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性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症状分、RBANS总分及即时记忆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CDSS分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P均0.001),而CDSS评分与RBANS总分的相关性只存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r=-0.334,P=0.008)。结论: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存在男女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初步探索rTMS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按照病情、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配对,随机分配每对患者接受rTMS真刺激治疗(治疗组)和伪刺激治疗(对照组)4周,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 (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2)治疗组治疗后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3)治疗后,治疗组RBANS总分、视觉广度分、注意分、延时记忆分较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总分差值与即刻记忆分差值、阴性量表分差值与RBANS总分差值及延时记忆分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5)治疗组患者的血清CRP变化值与RBANS总分差值、即刻记忆、注意和延时记忆各因子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rTMS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缓解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失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101例MD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患者睡眠情况,根据睡眠障碍因子得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认知功能、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 rs821616多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100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血清Hcy水平;采用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提取外周血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DISC1 rs821616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两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实验室正常值(5~15μmol/L)(P均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组MCCB中连线测试、Stroop色词测验、简易视觉和空间记忆测验成绩明显差于双相障碍组(P 0.05);两组持续操作测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rs82161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P=0.0085;等位基因AT,χ~2=5.59,P=0.018)。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血清Hcy水平均异常升高;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视觉学习方面缺损程度更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患者DISC1 rs821616位点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差异,以及各亚型患者认知功能与脑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前体(pro-BDNF)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就诊 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 151 例首发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以及在社区同期招募的 40 名健康志 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亚型分类标准将首发 MDD 患者分为焦虑 / 躯体型抑郁障碍(ASD)组 78例、忧郁/动力不足型抑郁障碍(MPD)组53例、非典型抑郁障碍(ATD)组20例。比较4组受试者的17 项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BDNF 和 pro-BDNF 水平。 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 3 个亚型 RBANS 评分与 BDNF、pro-BDNF 的相关性。结果 ASD 组、MPD 组的 受教育年限低于对照组[(12.49±4.05)年、(13.19±3.21)年比(14.85±2.6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SD组、MPD、ATD组的HAMD-17总分高于对照组[(21.88±3.79)分、(19.87±3.22)分、(18.60±2.35)分 比(2.03±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D组、ATD组的HAMD-17 总分低于ASD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ASD 组、MPD 组及 ATD 组的 BDNF 水平高于对照组[0.5(0.3,8.5)pg/ml、0.6(0.3, 39.9)pg/ml、18.8(0.5,61.1)pg/ml 比 0.3(0.2,0.5)pg/ml],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 0.05)。4 组 受 试 者 的 RBANS 量表分和即刻记忆、言语功能、注意力、延时记忆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SD 组的 BDNF 与即刻记忆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238,P< 0.05),MPD 组的 pro-BDNF 与视觉广度因 子评分呈正相关(r=0.314,P< 0.05)。结论 不同亚型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认知功能和 BDNF 水 平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不同亚型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与 BDNF 和 pro-BDNF 存在相 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锌指蛋白(ZNF)804A基因rs1344706位点多态性与双相障碍(BD)I型患者认知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对BD I型患者148例(BD组)及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72名(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检测;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BD I型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TMS真刺激治疗(研究组)和伪刺激治疗(对照组)4周,应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不良反应及认知功能。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4周治疗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则无差异,两组治疗前后TESS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组4周治疗后RBANS总分、视觉广度分、注意分、延时记忆分较前均有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即刻记忆分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周后除延时记忆分有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RBANS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4周治疗后除PANSS分差值、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值两项与即刻记忆分差值呈负相关(P<0.05))外,其余各项认知功能因子分变化与PANSS量表因子分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 rTMS可以改善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这种改善与阴性症状的改善无相关性,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