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刚 《青年记者》2003,(11):54-55
繁峙矿难中记者集体受贿的丑闻,褪去了“老记”、头上的光环,使他们尴尬地站在公众的面前。“谁来监督记者?”、如何防止新闻界的“权力寻租”现象?如何正确认识、改善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在各种质疑和谴责声中,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记者,被称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该反思的问题的确很多。  相似文献   

2.
在食堂吃饭,到图书馆学习,上操场踢球,在学校网吧上网……他们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有名无分,因为他们已经毕业,只是各种原因促使他们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所以被称为“校漂族”。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校漂族”也日渐壮大,漂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这个边缘群体引起了高校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为何要“校漂”?到底,他们该不该选择“校漂”?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漂泊今年26岁的陈安3年前毕业于暨南…  相似文献   

3.
没有安装任何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物理实体.称为计算机“裸体”(Nude)。计算机裸体是最干净的计算装置.不过.暂时它还没有计算能力。一般而言,在计算机的裸体上,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之后,就称为WindowS计算机.或者.叫做“Windows PC”。但是,有时候,要在另一个计算机裸体上,安装一套Linux操作系统.称为Linux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一部分人失业下岗了。在城市中,他们,还有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被称为“新贫困人口”,成为当前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存在着一个游离于社会体制之外的特殊群体——他们或者没有固定单位,或者居无定所,或者在各种岗位间频繁跳槽。为了谋生,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各式各样的小圈子,互帮互助,互通有无。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自由职业者”——  相似文献   

6.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7.
他们是这个时候,在中国,一群超负荷工作的人。他们被称为“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战士,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为受伤的中国抚平创伤。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为他们抚平伤痛  相似文献   

8.
8位男士对面分别坐着8位女士,他们单独交谈,但每隔8分钟,这8位男士就得坐到另一张桌前与另一位女士交谈……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8对异性都完成了“一轮”一对一的“谈话”。这种被称为“8分钟约会”的交友形式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等地流行。“8分钟约会”有  相似文献   

9.
赵卫斌 《今传媒》2005,(5):45-45
每逢“五一”、国庆和春节黄金周以及双休日,相信很多人都会注意到报摊上的晚报、都市报,版面大都会不同程度的“缩水”。有的报纸则干脆休刊,不见了踪影,全没有了平日里动辄就是几十版、拿在手里都有点沉的“厚道”之风。有人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为报纸的“停工减料”。  相似文献   

10.
他们或满怀激情,一身正气,对法律充满热爱,却无奈就业的门槛高不可攀;他们可能曾经是某长、某主任、某顾问,与公检法沾边;他们或是一方农民、农民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意见领袖""维权英雄""信访先锋",无私无畏,坚持朴素的正义;他们或曾经有执业资格,但被吊销、注销、按规定不再予以注册的"前律师";他们有可能是律师助理、实习律师、刚毕业的大学生、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检法退休人员、在职国家干部,甚至社会闲散游民……总之他们大多没有通过国家正规司法考试、没有执业执照、没有执业资格,所以他们不能被称为"律师",他们只是"黑律师",民间的"赤脚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