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利用沿层地层切片的高分辨率纵向演化特征与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研究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的古河道展布、古河道定量化特征与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期发育4期古河道(湖侵体系域两期曲流河河道、高位体系域早期顺直型河道与晚期辫状河河道),古河道为厚层砂岩沉积,测井响应为幅度较大的箱型特征,地震响应为同向轴强振幅不连续,河道内部(沿河道)地震响应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基准面上升旋回时期(自流井组),发育2套曲流河沉积体系,可容空间增大,以垂向加积为主,河网密度小(0.050~0.060 km/km2),河道弯曲因数高(1.31~1.48).基准面下降旋回早期(千佛崖组),物源供给速率增加缓慢,可容纳空间快速减小,沉积动力响应以河道垂向加积为主、侧向迁移为辅,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47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减小(平均为1.07),形成高位体系域早期多河道体系的顺直型河道.随基准面的持续下降,沉积物供给快速增加,可容空间持续减小,河道侧向加积与迁移加强,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63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增加(平均为1.32),河道由顺直河网体系演变为曲流河网体系.该结果为定量研究基准面旋回变化对古河道演变的影响提供技术方法与范例.  相似文献   

2.
莺歌海盆地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充填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粒度分析化验、岩心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地震层序分析等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的充填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水道由东、西两支水道组成,西支水道沿斜坡近轴向发育,东支水道近垂直斜坡发育;水道充填演化可分为低位期、海侵期和高位期,井区(交汇区)砂岩物源主要由东支水道供应,砂岩粒度较粗,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两段式,以悬浮次总体为主;水道砂垂向上具有正粒序充填、内部5个次一级正粒序发育的特征。该结果对轴向重力流水道钻井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海平面变化和古生物资料,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韩江组划分为SQhj1、SQhj2和SQhj3等3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为盆地边缘的不整合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包括盆地边缘的上超和削蚀不整合,斜坡上的下切侵蚀水道和斜坡扇底,以及盆底扇的底界面等;4个三级层序界面SBhj1、SBhj2、SBhj3和SByh1,分别与15.5、13.8、12.5和10.5 Ma等4期海退事件对应,同时也与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与含量的低值对应。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沉积单元划分,在研究区识别底部滞留沉积、侧向前积体、滑塌沉积、水道轴部沉积和天然堤等5种沉积单元,不同的水道具有不同的沉积单元组合;水道复合体内单体水道叠置方式可归纳为摆动式、垂向加积式、限制性单向迁移式和非限性单向迁移式等4种类型。根据海平面变化、地貌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差异,韩江组水道演化划分为3个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的水道具有特定的沉积结构和演化过程。该研究结果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有利砂体的进一步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岩石矿物、粒度分析化验、成像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地质分析和地球物理结合的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南段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扇具有垂向上正粒序充填、内部3个次一级正粒序发育的特征,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明显的水道化、内部多期叠置的特征,海底扇主要以发育主水道、分支水道等沉积微相为主;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发育受区域海平面下降、海南岛方向充足的物源、下切谷、断裂坡折、适宜的古地貌五大因素的耦合控制。该结果为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南段梅山组海底扇沉积体系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深水沉积砂岩储层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重点领域之一,对于深水沉积模式认识、沉积类型划分、储层分布规律及宏观演化规律能否实现系统深入的认知也成为制约全球油气勘探获得更多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典型深水沉积广泛发育的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刚果扇盆地为研究区,以地震资料为主,钻井资料为辅,开展针对性的深水沉积体系层序界面识别,明确研究区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建立深水沉积层序地层格架;综合2个研究区的深水沉积特征,探索建立了一套西非地区的深水沉积类型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陆坡峡谷、块体流、水道体、朵叶体、半深海泥5种亚相;将块体流细化为滑移体和滑塌碎屑流2种微相,将水道体进一步划分为高侵蚀充填型水道、低侵蚀过路加积型水道、过路高弯度水道、废弃水道、堤岸-漫溢5种微相,将朵叶体细分为末端朵叶和决口扇朵叶2种微相;同时系统总结解剖了各微相的岩性组合、地震反射及平面发育特征;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深水沉积体系的宏观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认识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体系中水道体和朵叶体均有发育,自下向上,随着相对海平面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早期主要发育朵叶体沉积,晚期则转变为以发育大型浊积水道为主。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则主要为水道体沉积,朵叶体较少发育, 早期水道规模小,中期开始发育多支复合水道并呈退积趋势,水道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至晚期水道能量及侵蚀能力复又转强,甚至形成较大的陆坡峡谷及多支水道体。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东南缘西丁家地区营城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沉积相研究程度较浅,以西丁家地区营城组为例,利用岩心观察描述结果,结合测井、地震资料,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相分析结果,研究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地层沉积相.结果表明:营城组(K1y)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4种相类型,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最为发育;西丁家地区营城组主要表现为"广盆浅水"沉积特征,西南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垂向上地层叠加样式表现为由进积向加积演变.该研究结论对西丁家地区深层地层下一步勘探开发及资源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形态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道具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水道充填分为三期,井区(交汇区)水道砂由垂直陆坡的东支水道近距离供应,水道砂岩自下而上具有正粒序发育的特征;水道形成和充填受区域海平面下降、充足近物源供应、径直发育的输砂通道和下伏的断裂破碎带四大因素耦合控制,其中下伏的断裂破碎带是控制水道发育的最主要因素。该结果对水道评价及盆地内其他水道体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控三角洲是一类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的沉积体系,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的方法正演模拟了河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并精确分析了其分支河道的演化规律。利用Delft3D建立了河控三角洲的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根据现代河流与三角洲的水动力特征,设计了其沉积过程的模拟条件。计算域长20.5 km,宽10 km,在地貌演化系数(Mor Factor)为60倍的情况下模拟时长4个月,约120 d。 通过对河控三角洲的模拟分析了河口砂坝的形成与冲蚀,分支河道的延伸、迁移和分叉,通过垂向剖面观察到分支河道的多期次充填。用定量的手段结合分支河道演化特征表明河控三角洲在没有波浪和潮汐作用的静水体中分支河道极其发育,只要空间足够大即可发育无数条的分支河道。研究表明在河控三角洲发育的后期分支河道的交叉切割与改造可形成连片的沉积体,这与在波浪和潮汐改造作用下所形成的连片朵状三角洲在成因机理上不同。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水动力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揭示河控三角洲分支河道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与重点对象.扶新隆起带东缘泉四段沉积时期,古地形平坦,气候整体干旱,湖盆宽浅,具备发育大面积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为了更好地厘定扶新隆起带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油气勘探开发间的关系,利用13口井的岩心资料及近60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分析下白垩统泉四段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泉四段沉积演化阶段,受西南保康水系的影响,发育树枝状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该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包括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粒度偏细,概率曲线反映为浅水牵引流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岩相;(水下)分流河道及席状砂大面积分布,河口坝不甚发育.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区,发育连片分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体的富砂带,侧向叠置,切割严重,沿北北东向展布,向盆地方向延伸较远;受湖浪因素影响,在三角洲前缘发育大面积展布的薄层席状砂,具有沿向湖盆方向呈条带状延伸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分流河道是很多大型油气田的重要储集体,但目前对分流河道内部砂体的系统研究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的开发效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浅钻孔、探坑、探槽等方法,对赣江三角洲分流河道内发育的砂体类型、沉积特征、砂体规模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流河道内发育水道、边滩、汊口滩、并口滩4种砂体,其中汊口滩发育在分流河道的分汊口处,并口滩发育在分流河道的合并处;不同砂体的堆积方式不同,水道为垂向加积,边滩为侧向加积,汊口滩为逆流加积,并口滩为顺流加积。对不同砂体的规模进行测量,建立了分流河道内砂体定量参数地质资料库。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内边滩、汊口滩的规模普遍大于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的边滩长度集中在500~2 000 m之间,边滩宽度集中在100~400 m之间,下三角洲平原边滩长度一般为300~900m,宽度一般为50~200m。并口滩的规模较小,长度一般为20~100m,宽度一般为20~60m,且仅在下三角洲平原发育。本次研究对油气田开发中预测砂体和寻找新的潜力目标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Many evidences for gas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s had been foun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such as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ions(BSRs), undersea gas springs, pyrite associated with methane leakage, mud diapirs/mud volcanos, bottom-water methane anomalies and so on. In this study, six key stratigraphic interfaces including T_0(seafloor), T_1(LGM, 23 kyr B.P.), T_2(2.58 Myr), T_3(5.33 Myr), T_4(11.02 Myr) and T_5(16.12 Myr) were identified, and then f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of SQIII1 to SQIII5 were divided. However, T5 in southern continental slope is not found, which shows that the middle-northern Okinawa Trough had begun to rift in the early Miocene, earlier than the southern segment. Four system tracts including 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 highstand systems tract(HST) and falling stage systems tract(FSST) are further divided. The marine erosion interface of 11.02 Myr and regressive unconformity interface of 23 kyr B.P. indicate two large-scale sea level drop events in the research area. Seven typical seismic facies identifie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 continental shelf-edge deltas, littoral fluvial-delta plains, incised channels or submarine canyons, slope fans, submarine fans or coastal sandbars, littoral-neritic finegrained sediments, mud volcanos and some other geological bodies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water depth for hydrate occurrence in the Okinawa Trough is 630 m, and the thickness of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n continental slope is between 0 and 590 m. The calculated bottom boundary of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s slightly deeper than BSRs on the seismic sections. The re-depositional turbidite sand bodies, such as canyon channels, slope fans and submarine fans developed in Quaternary strata, are the predominant hydrate reservoirs. According to developing process, the dynamic accumulation of hydrate syst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including canyon erosion and hydrate stability zone migration stage, sediments destabilizing and methane leakage stage, and channel filling and hydrate re-occurrence stage.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Theeffectsofhumanactivitiesonshorelineprocesseshavebeenconsiderable,particularlyoverthelastcentury.Themostsignificanteffectsarethosefromharbourconstructionandrivermouthtrainingwall.Inmanyinstances,majorinterruptionoflittoraldriftresultedfro…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含油气层段位于中生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为典型的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粒度概率曲线以牵引和悬浮二段式为主,C—M图以PQ段和QR段为主,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出12种有成因意义的岩石相,采用Coleman的方案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洪水线之上)、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洪水线之间)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之下)3个亚相带。研究区主要发育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决口水道(扇)微相、溢流沉积微相、滨湖沼泽沉积微相,河口坝微相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占研究区储层的90%以上,根据砂体的岩石相组合、冲刷程度、水流能量大小的变化规律,其又可分为:充填河道、废弃河道、进积河道3种基本类型。储层物性以废弃河道为最好,单井油气产能亦最高,充填河道次之,进积河道和决口水道(扇)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 小型复杂断块圈闭已成为当前凸起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为了明确辽西凸起断块圈闭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 利用三维地震、测录井、薄片等数据资料, 通过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 分析凸起斜坡区潜山顶面风化壳特征, 建立"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 刻画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 从而明确风化壳运移对凸起断块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潜山历经多期构造运动, 且潜山岩性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花岗岩, 岩性性质较脆, 易被风化剥蚀, 风化壳溶蚀孔隙及构造裂缝普遍发育, 且分布稳定, 形成斜坡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 ②斜坡中带受反向断层控制形成断隆构造, 油气沿风化壳的运移受斜坡断隆带遮挡, 形成"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 断隆带断距大小控制风化壳油气侧向运移能力; ③利用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 刻画出研究区四级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明确不同级别油气运移通道对凸起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辽西凸起油气勘探实践, 并填补了富油凹陷成熟凸起区油气成藏认识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莺-琼盆地横向沉积分布、纵向沉积序列、动态沉积过程,以及浅海重力流的沉积特征与形成机制。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黄流组发育了浅海背景下的大型重力流沉积,琼东南盆地发育了半深海沉积环境下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海底扇。其中浅海重力流沉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①沉积规模大小不等,且展布形态存在较大差异; ②海平面变化造成沉积特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③浅海重力流沉积通常不具备扇体亚相分异; ④浅海重力流的水道沉积砂体迁移快、堆积厚,表现为水道富集且多期次叠加。莺-琼盆地物源演化与对比揭示了源-汇过程及不同物源输入的动态时空变化,主控因素包括物源供给、相对海平面变化、差异沉降、古地貌(古坡折及坡度)等。   相似文献   

16.
深水峡谷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峡谷已部署了多口深水钻井来勘探沉积充填的岩性油气藏,然而,由于这些探井数量相对有限、井间距离大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峡谷内砂体的叠复关系、边界接触关系以及沉积演化等问题尚不清楚,严重制约着储层空间分布与储层物性的精细刻画。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区中央峡谷开展了沉积数值模拟研究,根据研究区具体地质背景建立了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FLUENT正演模拟了多个沉积期次和多套砂组在不同初始条件(如物源和入流速度)下的浊流沉积几何形态,包括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和隔夹层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峡谷平直段内,浊流受底床摩擦力的持续影响,流速降低且湍流强度减弱,使得较粗颗粒可沉降于底床,细颗粒可随浊流头部涡流悬浮;峡谷狭窄段内,浊流头部的湍流较强,侵蚀峡谷壁并使峡谷走向发生偏移,悬浮颗粒受离心力作用形成溢岸沉积;峡谷内砂体展布具有垂向分异性,砂体内部泥岩以夹层为主,厚度一般较小且横向连续性差。与现有地震、钻井资料的对比分析显示本次数值模拟结果具有有效性。本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央峡谷不同沉积期次和不同砂组的沉积水动力学过程,进而预测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为储层物性预测提供了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7.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详细介绍了麻坑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影响因素(如底辟、断层等),深入阐释了麻坑的成因机制。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中的局部异常流体压力(超压)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和驱动因素。根据地层中超压形成和释放过程的快慢,可以将麻坑的成因机制划分为渐进型、突发型和混合型3类。渐进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的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为缓慢;突发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快;混合型麻坑的形成过程介于二者之间。鉴于麻坑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和下伏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十分有必要对海底深部地层中“超压形成-流体聚集-垂向运移至海底表面并逸散-形成麻坑”的整个动态过程展开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建立海底麻坑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18.
mODUCnONGravityflowsedimentationonthenorthwsterncontinentalsl0PeoftheSOuthChinaSea(SCS)are0fgreatinterestfromthescientificandengineeringP0intofview-Th0roughknOWedgofcontinentalsloPepmeessesanddepositionfeatUresispreregUisiteforhydID-carbenexploraion0fdeepwaerandforprotectionofoffhoredrineeopneeringstrUcbes(PlaifonnsandpiPelines)againstnaedhed.ManykindsofmassmovmentPIDCess-eswerefoUndtobeactiveonthen0rthernSCS(Damuth,l979;l98O).High-freqUency(3.5ffo)echo-chaIaCterInaPPingisawell…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盆地演化规律及断层穿层性,将海拉尔盆地断裂分为盆地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根据活动时期和变形特征,分为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断裂系统、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结合海拉尔盆地岩心和野外观察,建立3种断裂带内部结构模式:致密储层中断层角砾岩结构、泥质岩盖层中泥岩涂抹结构和泥质岩盖层内断层泥结构.与油气垂向运移有关的断裂系统包括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正反转断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活动的断裂系统(反转再活动正断层)和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活动的断裂系统.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海拉尔盆地断层封闭性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了解油气分布规律,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和显微测温以及一维盆地模拟的埋藏热历史,结合地震构造属性和沉积相分析,对泌阳凹陷北部缓坡带核桃园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部缓坡带核桃园组第三段储层检测到橙黄色、黄绿色和蓝绿色3种颜色荧光油包裹体,反映了3幕不同成熟度的原油捕获。油包裹体的丰度和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藏史曲线表明,北部储层共存在两期三幕充注事件:第一期规模小,发生于断陷末期的相对低成熟度发橙黄色荧光油,第二期发生在中新世构造抬升期的相对高成熟度的黄绿色和蓝绿色荧光油。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模拟显示第二期油气充注时储层是超压状态,推测与当时的构造挤压有关。超压持续作用以及北部地层抬升造成与深凹带源岩增加的流体势差为第二期油气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频繁的断层活动,特别是走滑断裂使得单一的砂体顺层输导转变为砂体顺层输导+断裂垂直输导的复合立体运移输导体系,使得原油以高效率运移到凹陷北部缓坡带。这对精细理解构造抬升控制油气大规模运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