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5,(9):9-12
目的为结核病诊疗过程中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护肝药物"等为关键词,通过PubMed、ScienceDirect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透彻,目前观点主要存在"免疫介导肝损伤"和"非免疫介导的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两种机制。已用于临床的护肝药物主要有抗炎抗氧化、降酶、利胆降脂、保护和修复肝细胞等药理作用机制的药物制剂。结论由于致病因素复杂,在应用护肝药物时,应考虑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根据各类护肝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合理选择恰当的护肝药物,密切关注不良反应,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避免护肝药的无指征滥用和不必要联用。  相似文献   

2.
孔霞  裴亮  李蕤 《现代保健》2009,(27):98-99
目的研究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多发在12周内,少数无临床症状,轻者继续抗结核加用保肝治疗,重者停止抗结核加用保肝治疗,53例肝功均恢复正常。结论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高危患者应制订适宜抗结核方案,加强肝功监测,并视肝损情况予保肝治疗或停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宁波市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和宁波市区域诊疗信息平台收集2015-2019年宁波市肺结核患者人口学资料、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前疾病史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药物...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伤(DILI)主要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所引起的肝损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致使大多数肝损伤患者无法及时被确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包括部分中药材及中成药、抗结核药及抗感染药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及肝功能的监测,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肺结核化疗过程中发生抗结核性肝损伤(ATLI)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5年7月我中心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00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还在同一时间内在我中心治疗肺结核无合并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100例当成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对治疗当中各类因素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处理,对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处理。结果: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嗜酒史、原有除乙肝之外的其他肝病史、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7个因素。结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嗜酒史、原有除了乙肝之外其他肝病史、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内最新标准,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来12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5.74%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其余亦缺乏特异性;有肝细胞型97例(75.19%),胆汁淤积型18例(13.95%),混合型14例(10.85%)。符合重症肝损伤者5例;很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功能损伤,本研究最常见的为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86.05%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 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5例发展为肝功能衰竭,预后差。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无特异性症状,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肝功能。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大部分预后良好,但肝功能严重损害亦可发生,应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郏建臣  韦玉锋 《中国保健》2009,(16):730-731
药物性肝病是一类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于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目前约有11类200多种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对肝脏有损害作用,其中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较为常见,大约50%的药物性肝病发生在用药后两周内。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增长,抗结核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方法,本文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56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抗结核治疗中导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转归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并进行随访的145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致肝损伤的情况,并对其年龄、性别、肝病既往史、营养不良、酗酒、痰结核分歧杆菌等相关危险因素经分析,对其肝损伤程度、有无肝病既往史的临床症状、对抗结核疗效、出现异常事件的影响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1例患者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药物致肝损伤,占28.27%。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现年龄、既往肝病史、营养不良、酗酒患者更容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出现。在对单因素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中纳入具有影响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既往肝病史、营养不良、酗酒均是在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4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深度研究,无肝病既往史的患者有18例(43.90%),患有肝病史的患者为23例(56.09%)。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发现,肝损伤程度与既往肝病史比较(P0.05),临床症状、肝损伤出现时间、肝损伤恢复时间、化疗方案的更改均于既往肝病史比较(P0.05)。抗结核治疗中药物对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症状黄疸表现率为85.36%,腹胀表现率为53.65%,恶心、呕吐表现率63.41%,瘙痒表现率为14.63%,浮肿的表现率为19.51%。结论年龄、酗酒史、营养不良、肝病既往史均是进行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因根据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外周血CD+8CD-28、CD+8CD+28细胞百分率检测,探讨其在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组42例、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正常组232例外周血中CD+8CD-28、CD+8CD+28细胞百分率;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组外周血CD+8CD-28细胞百分率低于抗结核肝功能正常组(12.2±7.7%和23.6±1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2,P0.01);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组CD+8CD+28细胞高于抗结核肝功能正常组(23.5±9.1%和10.2±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6,P0.01)[结论]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外周血CD+8CD-28T细胞百分率减少,CD+8CD+28T细胞百分率增加;CD+8T细胞上CD28表达可作为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免疫学检测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29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嗜酒、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病史、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3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结论对抗结核药致DIL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2年的全院门诊数据,统计出每月的总门诊人次、中医医疗收入、中成药收入、中草药收入、开展的中医项目数、中医人员配置和中医药品的配置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中医人员和中医设备配置为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一因素,其特征值为3.187,加强社区医院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使更多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配备中医医疗设备为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中医药品配备为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二因素,其特征值为2.474,种类齐全的中医药品有利于开展中医全科医疗服务;中成药收入是目前社区医院中医业务收入的主要影响者,是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三因素,其特征值为1.996,源于中成药易于被患者和非中医医务人员接受,其用量明显大于中草药。结论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首先应考虑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医设备的配置是开展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的必要条件,中医药品的配备特别是中药饮片品种是否齐全会影响社区医院的中医药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孔翠婷 《药物与人》2014,(5):149-149
目的:针对最近几年我国的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殴打、辱骂、砍杀医护人员等事件,对护士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方法;通过把2013年-2014年的医闹事件收集进行剖析、对比,设计调查表到每个科室去调查,结果::护士的心理都有恐惧、害怕、惊慌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方法从热毒积聚,里热炽盛,气滞血淤,日久生热;痰湿凝结,蕴而化热;气血两虚,虚热内生,营阴脱失,浮阳外越等方面对于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在临床的辨证论治方面将癌性发热分为4型:阴虚发热型、气虚血亏型、肝经湿热型、瘀血内阻型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中医中药治疗癌性发热虽有其优势,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缺乏规范的疗效评定标准,应强调肿瘤发热的治疗的个体化差异,既要考虑照顾胃气,又不可过用发散或苦寒之品,以免耗气伤阴败胃.  相似文献   

15.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3月-2006年3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43例肺结核病人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平均天数为57d,大多数为轻度肝细胞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病人,并短期密切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院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DDs排序、DDDc、年销售金额、销售金额的构成比等分析某院近三年来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情况。结果某院2011年比2010年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增长明显,2012年与2011年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基本一致,康艾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增长明显。结论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的份额比较大,具有抗菌消炎的喜炎平注射液用药频度增长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2010年以来的全国医院中医药总费用总量和构成变化,分析医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状况,并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机构流向法和个案库汇总法.结果:2010—2018年全国医院中医药总费用增长较快,占全国中医药总费用和医院中医药总费用比重上升.医院中医药药品费用近年来增速有所下降,占全国中医药药品费用和医院中医药总费用比重均下降.中医类医院门诊诊疗收入和住院诊疗收入增长快于非中医类医院,中药收入则远低于非中医类医院.结论:医院中医药总费用以中医类医院为主,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发展势头稍弱,应给予持续关注.医院中医药药品费用增速和占比均有所下降,以药养医的情况有所改善.中医类医院与非中医类医院的中医药收入情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十年来促进中医药在重大疾病诊疗中发挥协同作用的政策进行分析,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现状、政策存在的问题、改进方式进行阐述。研究表明,当前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存在的问题是:中医药防治疗效亟需证据支持,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机理研制不足,当前中西医结合医疗保险制度未能有效促进协同作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价格限制协同作用。而现今所颁布的相关政策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存在的状况为管理部门职能定位未清晰,文件未与学界研究达成共识,政策内容协调性不足,政策执行的监管缺失。因此建议管理部门政策分析亟需制度化、职业化、专业化,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政策内容的协调性,以及建立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杭州市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利用的现状,并分析社区中医药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330名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居民对中医药认知不足和中医药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利用较低;居民的认知、健康自评状况和是否患有慢性病影响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结论应改善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认知情况,提高社区中医药技术水平,吸引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