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比较Salter及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治疗的58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alter组和Pemberton组,各29例。Salter组采用Salter截骨术治疗,Pemberton组采用Pemberton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AI 角、CE 角、髋臼深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alter组临床治疗优良率(89.65%)与Pemberton组优良率(9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E角、髋臼深度均大于术前,AI角均小于术前(P<0.05);Pembert组CE角、髋臼深度与Salte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mberton组术前AI角大于Salter组(P<0.05);随访1年,Pemberton组并发症发生率(6.89%)与Salter组(10.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lter及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均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并发症少,应用安全性良好,但Pemberton截骨术应用范围更广,可作为临床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术前充分骨牵引后,对其中25例30例髋采用Salter骨盆截骨术或改良Salter骨盆截骨术,4例5例髋行髋臼加盖术,2例2侧髋行沙氏手术(Zahradnicek手术)同时行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术中同时短缩股骨1.8-2cm),术后用双髋穗形石膏外固定4-6周,拆除石膏后康复训练。结果;全组31例患者均获3-5年随访。根据SeverinX线评定标准和Mckey临床评定标准,31例37例髋中优32例(86%),仅一例为差(3%),无一例伤口感染及截骨处不愈合。结论;对于闭合复位失败及年龄较大(6岁以上)的患儿根据其年龄及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髋臼顶、耻骨上、下支骨盆三处截骨术矫正髋臼发育不良的耻骨上支截骨角度和耻骨下支截骨长度,为临床截骨矫形,达到理想股骨头覆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成人湿性骨盆标本(30侧髋关节),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15侧髋关节;再将其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组5侧髋关节。将髋臼CE角打磨成0。,制作髋臼发育不良模型,再按Salter截骨将髂骨截断。A、B两组分别在耻骨上支中点由内上向外下与矢状面成30。和45。截断,各亚组依次将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以远分别截去1.0cm、1.5cm、2.0cm骨块。截骨后将髋臼向前外及下方旋转,并用克氏针固定髂骨截骨端。测量A、B各亚组耻骨上支断端的接触面积,摄x线片,测量各亚组的cE角、Sharp角、臼头指数等几项数据。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各亚组耻骨上支的接触面积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内3个亚组间的cE角、Sharp角以及臼头指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间的各亚组的cE角、Sharp角以及AH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髋臼顶及耻骨上、下支骨盆三处截骨术中,在耻骨上支中点由内上向外下与矢状面成45。截骨条件下,耻骨下支截除2.0cm骨块,能够达到最佳的耻骨上支断端接触面积和实现股骨头满意覆盖的CE角、Sharp角及臼头指数值。  相似文献   

4.
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方法。方法:15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病例,采用自体骨植骨造盖、重建髋臼等方法以达和谐臼容关系、平衡负重力线,恢复股骨头前倾角和颈干角纠正股骨头颈畸形。结果: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年4个月,平均2.6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1.6分。术后下肢短缩0~2.5cm,平均0.8cm。术后X线显示臼容关系良好,植骨块融合。术后2例两侧肢体不等长仍大于2cm,行走时轻微跛行。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术,可以采用自体股骨头松质骨植骨造盖、重建髋臼等方法以达到和谐臼容关系、恢复负重力线,改善病人步态等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了DDH的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组的10例患儿进行切开复位加Salter骨盆截骨和切开复位加Pemberton骨盆截骨术式.结果 本组的12髋中只有1髋出现了股骨头缺血性的坏死现象,其他术后愈合.结论 早期的手术治疗能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盆截骨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骨盆-髋-股骨头完整新鲜尸标本4具,应用实验方法测定骨盆-髋-股骨头上压应力、剪应力、髂部应力以及不同髋臼指数下股骨头的下沉位移与髋臼接触应力。结果:表明不同髋臼指数下,在30°以下测试组股骨上应力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30°以上应力增加较快,两者应力相差15%,满足手术要求,股骨头位移里相似规律性,髋部接触应力集中有所改善。结论:骨盆截骨术治疗够脱位是一种既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安全可靠的造盖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改良骨盆三点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骨盆三点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应用改良骨盆三点截骨术矫治髋臼发育不良患者27例。首先将耻骨上支截断和耻骨弓中点截骨1—1.5cm后,在髋臼上方按salter法截骨,以足够大的梯形髂骨块嵌入臼上,使髋臼撑开向前外及下方旋转,矫正sharp角至35。左右,恢复股骨头正常覆盖率0.75以上。结果:27例中22例术后随访7~82个月,平均22个月。参照Mckay评级法,疗效优者17例、良5例、差0例。结论:改良骨盆三点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方法简单有效,早期治疗可避免或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作者设计的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新术式(“Z”型截骨术),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采用8侧青年新鲜尸体上肢标本,用MTS试验机控制加载,用压敏片方法测压力。分析“Z”形截骨术对尺侧腕传递载荷功能的影响。结果:尺骨正向变异后腕关节在各种位置尺侧腕间隙测的压力均较正常标本高。“Z”型截骨术后,尺骨传递轴向载荷的量接近正常标本水平。结论:“Z”型截骨术符合局部解剖及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hiari骨盆截骨术中外展肌力负荷对股骨头软骨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建立Chiari骨盆截骨术的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非线性接触压力分析方法,观察不同的外展肌力负荷条件下关节软骨接触压力及软骨下骨应力分布。结果 Chiari术后关节软骨的接触压力和股骨头软骨下骨应力明显降低,接触面积明显增加。随着外展肌力负荷的降低,接触压力的重新分布更加明显。对应于原髋臼软骨的压力逐渐降低,新髋臼软骨的压力逐渐升高。股骨头软骨下骨应力也进一步降低。而术后关节软骨的接触面积改变不大。结论 外展肌力负荷所引起的生物力学改变在Chiari骨盆截骨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11.
武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5):5705-5711
背景: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进行股骨坏死后的手术治疗和患者康复的预测分析,实现科学施行手术和更快的术后康复,是目前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的核心减压材料植入体对股骨头的受力变形和应力分布、骨折风险以及在交界面处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核心减压材料植入体提供依据。 方法:基于6例患者的股骨坏死区域的核磁共振扫描图片,建立3D股骨几何模型和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设定生理负荷量和4种不同种类的材料植入体Actifuse,BioOss,Osteoset,Prodense,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Workbench对股骨性能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与结论:实验得到了股骨在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应力分布规律,随着4种填充材料杨氏模量数值的升高,股骨坏死区域的最大正应力的数值下降,但同时交接面处的生物力学性能如滑动距离、摩擦应力和压力数值升高。文章在综合考虑骨折危险和交接面处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对比了4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后,推荐了合适的核心减压材料为Osteoset。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是置换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引起脱位的因素很多。在术者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股骨头直径可能是影响脱位发生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较大的假体头更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能够增加关节稳定性。 目的:观察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骨科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28 mm及32 mm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77例(87髋)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髋关节假体由ZIMMER公司提供,髋关节活动界面为聚乙烯对金属。股骨头假体采用28 mm直径51髋,32 mm直径36髋。手术入路均为后侧入路。术中测髋关节屈髋90°时髋关节内、外旋至脱位的活动度,并在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术中未更改术式。将两种直径股骨头组间脱位时度数总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28 mm股骨头相比,32 mm股骨头未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活动度,置换后随访2年两种直径的人工股骨头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无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塌陷预测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不同部位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为预测股骨头的塌陷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基础。方法:取新鲜股骨上段标本,行螺旋CT断层扫描,所得图像用Efilm软件系统处理,利用Ansys-5.7大型计算机软件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异物同构模型,模拟股骨头内囊性变。施加3种不同载荷,分析股骨头内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股骨头受压后,中央区域表现为压应力,而前方和后方区域则表现为张力,符合球体受压后的膨胀趋势。股骨头负重区下方及其内侧和外侧的囊性变应力集中最明显,易引起股骨头塌陷。当囊性变位于股骨头的前方、后方、中心和下方时,其上下缘的应力集中不是很明显,股骨头塌陷断裂风险不大。结论:股骨头内不同部位的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是不同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可以预测坏死股骨头的塌陷,并指导临床选用适当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results of fifty-eight congenitally dislocated hips in fifty-four children, who were between two months and eleven years old when treatment was begun, have been reviewed. Thirteen hips were treated by closed reduction, seventeen hips by open reduction, seventeen hips by Salter's innominate osteotomy, five hips by Klisic operation, and six hips by other operations. At an average 5.1 year follow-up (range, three to twelve years), a 91% satisfactory result was obtained when treatment was started under two years of age. With preoperative traction, in the cases when the femoral head was pulled down below to the zero station, the clinical result was satisfactory in 83%. We think that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should be started before two years of age and that the femoral head should be pulled down below to the zero station to prevent avascular necrosis, and to obtain a satisfactory result.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作者设计的三枚中空螺纹加压钉+髂骨块植骨(HSI)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新鲜尸股骨标本进行实验应力分析。比较三枚中空螺纹加压钉+髂骨块植骨与单纯应用三枚中空螺纹加压钉固定(HS)比较,观察两者在内固定上的生物力学性能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螺纹钉+髂骨植骨固定(HSI)与单纯采用螺纹钉固定(HS)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其生物力学性能无显著性差异。临床13例实践证明。采用螺纹钉+髂骨植骨术式符合生物力学模型。是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Bipolar femoral head prosthesis has achieved the desired repair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but there is still much controversy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ipolar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prosthesis.   相似文献   

17.
Localization of the centre of the femoral head is vital when using extra-medullary femoral alignment systems in knee arthroplas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ccuracy of a palpable marker placed in the groin for detecting the centre of the femoral head. A table tennis ball, 38 mm in diameter, was taped 2.5 cm perpendicular to the mid-inguinal point in patients having a plain radiograph of the pelvis. The mean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centre of the table tennis ball and a vertical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centre of the femoral head was 8.62 mm (range 0–28.6, SD 6.76). In 100% of cases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centre of the table tennis ball and a vertical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centre of the femoral head was less than one diameter of the table tennis ball. Using a theoretical mechanical axis model our clinical method would confer an error equal to or less than 2° from the weight-bearing axis of the knee in up to 98% of cases. In conclu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linical method reported here provides a simple and reliable way of localizing the centre of the femoral head in knee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8.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  (P手术时间 < 0.001,P术中出血量< 0.000 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 < 0.000 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有限元分析:是基于结构力学分析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将载荷、形态、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较为复杂的整体划分为有限个简单的单元,进而充分反映整体内外部应力、应变、位移等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通过将股骨近端及空心钉进行有限网格划分,施加载荷后可了解到股骨近端、空心钉每个网格的应力与应变情况。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各类因素引起股骨头血供下降或力学环境改变,导致股骨头内骨小梁坏死塌陷、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中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等不同,生物力学因素在其病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小梁出现“损伤-微骨折-修复”交替反应,超过生理修复负荷,骨小梁修复重塑反应受阻,局部骨小梁走形杂乱无章,这是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重要的发病机制。 背景:空心螺钉固定为新鲜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伴有骨缺损的患者,由于股骨近端力学传导及稳定性发生明显改变,易导致内固定物失效、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因此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探究骨缺损后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改变,比较不同构型空心螺钉固定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伴下后方不同程度骨缺损的生物力学效果。 方法:获取一名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股骨近端CT扫描DICOM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Rhino3D NURBS软件制作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伴后下方不同程度骨缺损模型(无缺损模型、小缺损模型、中缺损模型与大缺损模型),在4组模型中各配置两种构型的空心螺钉(倒三角、正三角),装配完成后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赋值;通过ABAQUS 6.12软件建立股骨头中心和表面的耦合关系,对所有模型施加缓慢行走时的载荷和约束。 结果与结论:①无缺损模型的股骨颈内侧承受压应力,外侧承受张应力,股骨头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随着股骨颈下后方缺损程度的增加,压力侧和张力侧空心螺钉、空心螺钉尾部及股骨头的应力峰值逐渐上升;②随着缺损程度的增加,空心螺钉压力侧应力峰值逐渐增加,在中、大缺损模型中,倒三角组高于正三角组(P < 0.05),在其余模型中两组之间无差异(P > 0.05);③随着缺损程度的增加,空心螺钉张力侧应力峰值逐渐增加,在无缺损与小缺损模型中,正三角组高于倒三角组(P < 0.05);在大缺损模型中,正三角组低于倒三角组(P < 0.05);在中缺损模型中两组无差异;④随着缺损程度的增加,股骨头应力峰值逐渐增加,3种模型中倒三角组与正三角组均无明显差异(P > 0.05);⑤随着缺损程度的增加,空心螺钉尾部应力峰值逐渐增加,在小、中、大缺损模型中,倒三角组高于正三角组(P < 0.05),在无缺损模型中两组无差异(P > 0.05);⑥结果表明,下后方不同程度骨缺损可显著影响股骨近端力学性能,对于无缺损或缺损程度较小的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倒三角构型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正三角构型,而对于缺损程度较大的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正三角构型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倒三角构型。 ORCID: 0000-0001-9190-2904(张成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生脉成骨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后股骨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生脉成骨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后的股骨生物力学特性,评判药物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只成年大白兔股骨分为模型组、治疗组与正常组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对股骨的强度、刚度进行系统检测。结果:(1)激素诱导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组其股骨的强度和刚度明显下降,低于正常组和治疗组(P<0.05)。(2)生脉成骨胶囊治疗的兔股骨其强度和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3)生脉成骨胶囊对股骨头坏死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能改善血运,促进愈合,加速骨化过程。结论:生脉成骨胶囊对股骨头坏死治疗在改善血运,促进坏死骨修复,恢复股骨头的力学性能上有积极的影响,十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