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种简易一次性尿杯的制作。1 材料: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5 0、10 0ml)的空筒,一次性输液器莫菲氏管上的橡皮帽或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胶布。2 制作方法:①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的空筒,浸泡消毒,清洁干净;②取下一次性输液器的橡皮帽(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去除针头,挽成死结)接在空筒的乳头上;③用胶布缠在空筒边缘做成一个提手。3 使用方法:当需要准确测量尿量时,剪去病人正在使用的一次性引流袋的尿袋,把引流管放入空筒中,用胶布固定在提手一侧,悬挂在床边。选用的一次性注射器空筒,刻度准确,尿量精确,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将留置导管送入血管。结果共计72例患者,其中颈内静脉27例,锁骨下静脉2例,股静脉43例。2例患者因感染无法控制而拔管并放弃治疗,1例置管栓塞改腹膜透析,58例患者应用置管透析直到其它血管通路的建立,其余11例继续应用至今。结论深静脉导管使用时间较长,在短期内栓塞率、感染率低,可满足血液透析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子痫是产科的急症、重症。抢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尽快建立1-2条静脉通路,且具有良好的静脉输液方法,确保急救药物快速、有效、持续地输入。套管针加三通管适合子痫病人输液的特点,且能留置。可明显减少多次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和刺激,有效地控制抽搐,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是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最常用的途径,且要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而加入某些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为多。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因此应做到:一、抗生素药物稀释于液体后放置时间不宜过长由于临床护理人员较少,而输液病人又多,这样,输液前的准备工作不得不提前几个小时就着手准备,有时将药品稀释于液体中,放置时间长达几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和输液方法的改进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以来,采用改进方法对26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进行液体复苏。首先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两条静脉通路均连接三通,共形成四条通路,分别输入平衡液、胶体液、水分及功能性液体。根据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计划补液总量,若患者无休克发生,前6h全部输入平衡液,6h后再逐渐增加胶体液及葡萄糖溶液。前8h输入液体总量的一半,以平衡液为主,后续16h输入余下的一半。前12h输液速度递减,后12h匀速输入。尿量维持在50~80ml/h,以此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实际补液时,超出计划补液部分按比例增加。结果26例患者均平稳渡过休克期,均治愈出院;治疗过程中减少了频繁更换不同种类液体及重新计数滴速的工作,减少了工作量.结论在现行复苏补液公式的指导下,进一步结合个体病情,对补液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增补是比较合理的方法,采用四条通路进行输液、适当推迟胶体的补充时机等改进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危重病人的补液途径选择是困扰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我们在成人深静脉置管术的基础上,对37例患儿应用深静脉置管术以建立输液、静脉用药通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2-07~1999-02收治的需进行深静脉置管的危重患儿,男24例,女13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6岁,中位年龄3岁,其中大面积烧伤13例,双足感染并发败血症12例,破伤风3例,肠硬阻术后4例,重症营养不良伴贫血3例,深静脉置管穿刺部位,颈外静脉18例,股静脉12例,锁骨下静脉7例,留管最长时间17d,最短6d。  相似文献   

8.
<正> 烧伤及危重病人术后,留置导尿,测定单位时间内尿量,比重和pH值,是了解病人心肾功能变化,调节补液量及补液速度的常用方法。为了减少繁琐的操作,我们研制了一套简易的测量尿液装置,经临床使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制作方法 100ml注射器套管1个,一次性输液器1套。先取一次性输液器上端2.3cm接在注射器套管乳头上,再把调节器夹好。取输液器下端90cm,并将带有接头一端接导尿管,另一端放入注射器套管内。 使用方法 每小时观察尿量,pH值和尿液比重后,打开调节器将尿液放入收尿瓶内。测尿液比重量不足时,可集尿测量。(注射器套管和集尿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静脉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临床上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壁硬,弹性差,易滑动,周围循环差,使穿刺难度和并发证的发生率增加,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老年病人深静脉置管的特殊性,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输液而表浅静脉穿刺困难以及肿瘤化疗的老年病人,合理的保护好静脉,避免每天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现将48例老年重症病人深静脉置管术的术前准备、穿刺要点及术后并发证预防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股静脉置管在小儿重症烧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保障MEBT/MEBO的疗效,探讨股静脉置管在小儿重症烧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接受MEBT/MEBO治疗的36例小儿重症烧伤患者,总结分析采用股静脉置管进行输液治疗的操作特点、穿刺结果、并发症及护理经验。结果:36例小儿重症烧伤均一次穿刺成功,迅速建立了静脉输液通道,满足了液体量补充。结论:股静脉置管能够有效维持小儿重症烧伤体液循环及静脉药物的供给,有助于MEBT/MEBO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静脉输液时随液体进入人体内的不溶性微粒,绝大多数≤50um,具流动性、溶性、在机体内不能代谢的微小异物微粒[1]。《中国药典》(2005版)明确规定:标装量为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1ml中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12粒,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2]。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越来  相似文献   

12.
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临床观察和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补充液体和药物是治疗和抢救老年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将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 ,对 6 0岁以上的患者静脉注射和输液过程进行的观察和体会总结如下。1 穿刺方法对穿刺有困难的患者 ,穿刺前轻轻拍打或热敷局部 ,以利于血管充盈 ,摸清静脉的走行和特点 ,再进行穿刺。穿刺前不要过早、过紧的扎止血带 ,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 ,若过早充盈 ,则进针时易穿破血管。2 挑选合适的注射针头细而表浅的静脉一般可选带有 5~ 6号针头的输液器 ,进针时不可过深 ,只要有回血即可固定。需多次输液者 ,应从远端细小静脉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在80岁以上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80岁以上患者60例随机分为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指导的GDFT组(G组)和传统静态参数指导的输液治疗组(C组)。G组术中根据平均动脉压、心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每搏量变异度行GDFT,C组根据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及尿量行传统补液治疗。记录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手术期间晶体液入量、胶体液入量、库血输入量、液体总入量、尿量、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入室建立监测后、麻醉诱导后即刻、手术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 h、术毕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G组胶体液入量、液体总入量和尿量明显增加(P<0.05),库血输入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80岁以上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容量状况,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4.
静注硫酸镁治疗输液反应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元  高士杰 《人民军医》1999,42(6):344-345
输液反应是常见急症,如不及时处理,往往导致严重后果,而常规处理多不能及时终止反应。笔者应用硫酸镁处理输液反应效果较好。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5岁。其中入住ICU的多发性创伤5例,内科住院30例。1.2 方法 一旦确诊为输液反应,均立即更换输液器,液体更换为生理盐水,并维持静脉通道,以便抢救用药。多发性创伤5例发生输液反应时均正在实施右心导管(Swan-Ganz导管)、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测定(日本光电BSM-8301型监护仪,下同)。另30例在发生输液反应后均立即实施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测定。收集所有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传统公式计算量与实际补液量,总结高海拔地区84例小儿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复苏经验。方法:收集84例小儿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1990年—2000年45例,按照传统烧伤公式计算量补液;B组:2000年—2008年39例,在传统烧伤公式计算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进行补液。通过观察两组休克期补液量及尿量,分析总结休克期补液疗效。结果:第一个24小时,B组患者液体总入量(4 550±520)mL明显多于A组(3 740±48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每小时尿量比较,A组(37±11)mL少于B组(41±1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个24小时,B组患者液体总入量(3 853±326)mL多于A组(2 980±3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小时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海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干燥,烧伤患儿不论面积大小其不显性失水均增多,气管切开插管患者丢失量更大,抗休克治疗应增加液体的补充才能平稳度过休克期。  相似文献   

17.
给患者输液时,有些特殊病情和药物要求每分钟滴入的数量比较严格。例如,对白血病、淋巴瘤患者行大剂量化疗时,常把一定量氨甲碟呤分别加入100 ml液体和1500 ml液体中,分别要求在0.5 h和23.5 h内准时输完;在给骨髓移植患者输注混有肝素的骨髓时,要求用另一静脉通道按时准确输注定量的鱼精蛋白来中和肝素;为防止异基因骨髓移植出现移植物  相似文献   

18.
林春秋 《西南军医》2007,9(1):127-127
小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方便危重患儿及时用药及抢救,同时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我们自2005年以来采用美国贝朗公司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广泛用于小儿头皮静脉或手背静脉置管输液,受到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的欢迎。现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IVAP)与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后血栓发生率,选择更加合适的化疗静脉输液通路。方法将收治的16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治疗,研究组80例均实施IVAP置管,对照组80例均实施PICC置管。将两组患者置管后的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完成置管后,研究组患者均为发生血栓并发症,比例为0.00%,而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7.50%,研究组明显性偏低(P<0.05)。结论和PICC置管相比,IVAP的置管后血栓发生率更低,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立位时经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港体位置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术中透视确定导管位置,记录每例患者平卧位和立位时锁骨上缘至囊袋切口距离及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为(BMI)等数据,研究立位时港体位置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经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立位时港体位置会产生下移,总体平均下移距离为(1.50±0.74)cm;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位置下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35、0.211);下移距离与患者BMI呈正相关(r=0.402,P<0.01)。结论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港体位置在立位时向下移动,且患者BMI越大下移越明显。经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时,应根据患者体型适当多预留部分导管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