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国内外不少学者继提莫菲维(timop-heevi)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后,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选育了P型、S型、SP型和K型等。我省旱作所及涿鹿县原温泉屯大队实验场,先后选育了A型(Tr·aestivum)、E型(Irag)不育系,本研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对A型、E型、T型三种细胞  相似文献   

2.
小野1A是由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 Presl.)中天然不育株与Y58S/内香B杂种后代优秀单株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由于该雄性不育细胞质来自小粒野生稻,称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恢保关系鉴定结果表明,X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野败型(WA)、印尼水田谷型(ID)、K型和红莲型(H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WA型、ID型、K型和HL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中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保持系,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复系。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突破了WA型、ID型、K型和HL型等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保关系,扩大了保持系育种范围,可以用品质优良的栽培品种培育出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由此可见,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而且为培育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进而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稻米品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小麦“提型”雄性不育系是指具有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下称“提型”不育系),现在国内外正对它进行着广泛的研究和利用。“提型”不育系由国外于一九六二年通过种问杂交获得。当时以提莫菲维小麦作母本,  相似文献   

4.
用普通小麦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经高温处理以后,提取其线粒体多肽和可溶性蛋白做SDS-PAGE分析,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热激后其线粒体多肽的电泳图谱均有相互趋同的现象.育性不稳定的A型繁91小麦雄性不育系在热激后有明显的可育度提高现象.育性稳定的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ity,CMS)品系及其保持系经短时间热激后没有明显育性变化.由未经热激处理的对照电泳分析可见,A型不育系、T型CMS品系花粉发育到单核期向双核期转变时,其线粒体多肽较其相应保持系明显减少,表明到此时期不育系细胞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已明显丧失.  相似文献   

5.
用普通小麦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经高温处理以后,提取其线粒体多肽和可溶性蛋白做SDS-PAGE分析,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热激后其线粒体多肽的电泳图谱均有相互趋同的现象.育性不稳定的A型繁91小麦雄性不育系在热激后有明显的可育度提高现象.育性稳定的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品系及其保持系经短时间热激后没有明显育性变化.由未经热激处理的对照电泳分析可见,A型不育系、T型CMS品系花粉发育到单核期向双核期转变时,其线粒体多肽较其相应保持系明显减少,表明到此时期不育系细胞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已明显丧失.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往往把雄性不育类型区分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类,前者以“提型”,为代表,后者以“潍型”为代表。为了解小麦“提型”和“潍型”不育系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的异同,以探索雄性不育的机理,我们就这两个不育类型的小孢子发生进行了细胞形态方面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继Timopheevi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后,又选育出P型、S型、K型、Ven型等不育类型。我们在系统选育工作中,发现全不育株,经过连续用京引39小麦品种回交,其后代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也达100%,不育性十分稳定。1987年通过市级鉴定,1988年通过省级鉴定,并定名为“普型”京引39新不育系。现将其选育与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麦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小麦几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同核保持系的萌动胚、单核早期花药、二核——三核期花药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酶谱差异以萌动胚最小,二核——三核期花药最大,同时,不同细胞质类型及同一细胞质类型的不育系间,酶谱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经笔者八年研究发现的四个普通小麦(T.aestivum)胞质不育系,属核——质互作孢子体不育类型。异季、异地种植观察,育性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已实现三系配套。从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化、恢保关系诸方面鉴定看,均不同于目前国内外广泛研究的T型胞质不育系。测交表明,恢复源多,杂种F_1优势大,无不良的细胞质效应。对克服目前小麦杂优研究中T型恢复源奇缺,优势不显著的障碍,避免类似于杂交玉米单一胞质应用,病害盛行的潜在威胁及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可能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证明,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e,CMS)与mtDNA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保持系线粒体DNA的基因文库应该有助于发现“育性”基因,进一步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机理及创建工程恢复系,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程.本文以普通小麦(T.aestivum)T型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及其保持系75-3369B为材料,构建了保持系线粒体DNA基因文库,并应用保持系线粒体基因文库的部分重组子转化相应不育系,探讨保持系线粒体DNA与育性恢复的关系.线粒体DNA提取于75-3369B的黄化苗,经测定纯度适合于构建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小麦E型不育系和太谷核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的观察,与过去对T型小麦不育系的观察加以比较,发现三种不育类型的小麦花粉败育过程大体相似,但三种不育类型也存在差异。用细胞化学方法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和活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发现不育系比保持系酶活性低,酶颗粒少。用I—IK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进行染色,发现保持系花粉染成深蓝色,淀粉颗粒多,不育系花粉呈棕红色,几乎无淀粉颗粒。  相似文献   

12.
以几种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型小麦为材料,对分蘖期小麦叶片中的依赖钙/钙调素的蛋白激酶(Ca∧2 /CaM-PK)的SDS-PAGE电泳图谱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蛋白激酶酶带之间存在差别,并且不育系之间也有差别,说明不育细胞质对核基因的表达也有影响,这可能与雄性不育有关,而且不育材料中存在潜在优势,可用于选育具有更强优势组合的核质杂种。  相似文献   

13.
选用C-型,G-型,M-型,Mt^2-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7个不育系小麦为材料,以其保持系中国春作对照,用低pH值提取酶液,采用正极和负极向垂直板聚丙烯酰酰胺凝胶电泳,对抽穗期叶、穗和花药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技术对两个品种的普通小麦(T.aestivum L.)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如下: 1、黄化苗期普通小麦线粒体多肽单向SDS—PAGE呈现40—50条多肽带纹,双向IEF—SDS电泳图谱上则可看到150—180个多肽斑点。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多肽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行为上无明显差别。 2、孕穗期幼穗的线粒体多肽单向SDS—PAGE图谱上,两个不育系都缺少28KD带纹,因而不育系和保持系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双向IEF—SDS凝胶电泳证实28KD带纹实际上是分子量相同而等电点分别为5.58和5.65的两个多肽。 3、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是具有时空性质的。 4、线粒体与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能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本文还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讨论。  相似文献   

15.
5种G型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G型不育细胞质在普通小麦10个品种核背景下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东方山不育细胞质引起部分供试小麦雄性高不育,T型恢复系不易恢复其育性,该胞质在杂种小麦利用中价值可能不大;2.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野生二粒小麦,阿拉拉特小麦和茹可夫斯基小麦4种G型不育细胞质引起供试小麦雄性全不育且稳定,对供试小麦品种诸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大多数供试T恢复系都能恢复其育性且恢复度较高,在杂种小麦应用中有较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L18A及保持系18B和恢复系99AR144-1配置杂交组合,利用得到的F1、F2世代以及测交群体aBC1、bBC1和cBC1,对小麦AL型胞质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9AR144-1对AL18A的育性由2对主效核基因控制,F2代育性分离表现为15∶1,2对基因具重叠累加遗传效应;bBC1群体分离偏离3∶1.由此初步认为,AL型细胞质背景可能影响恢复基因通过雌配子正常传递.  相似文献   

17.
四川作物育种科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初期、中期和发展时期,特别是80-90年代发展时期的进步大,成绩显著。育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粮、棉、油新品种(组合)300个以上,创造和发明了杂交水稻的冈型、D型、K型不育系;水稻的无融合生殖“SAR”系;杂交玉米的山区育种模式及“三高”自交系和T型、C型、类型及G型雄不育系;小麦系统应用冬春麦杂交模式及T型雄不育“三系”配套;棉花的“洞A”雄不育系及“两用系法”制种;棉花高抗枯萎病源;油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等。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作物新品种(组合),实现了全省粮、棉、油品种(组合)的四次更新换代,储备了一批超高产的、优质的、高抗病(虫)的后备材料,为21世纪的超高产育种奠定了好的基础。本文总结了20世纪四川作物育种科技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普通小麦T,K,A型同核慢质雄性不育系与不同恢复系配成18个组合的恢复度及其F1折杂种优势和超标优势进行分析,得出了各不育系所适用的恢复系,并提出在考察K型不育系F1恢复度时采用国际法较为准确,而且不育系的易恢性同时受到细胞质和细胞核因子的双重影响。另外,通过对各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得出“三系”杂种F1的穗粒数在构成产量三因素中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大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96f7A的选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并研究了其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96f7A为二棱皮大麦,开颖开花,花药瘦小,不开裂,不散粉,不育彻底,农艺性状较好,其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不育系的不育细胞质来自四川大麦地方品种,核不育基因由核品种的核可育基因天然隐性突变产生。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方法从白菜型油菜细胞质不育系与保持系的Bulked-DNA中筛选出3个与白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DNA片段大小约为1300,1000和900bp.与不育基因之间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8 cm,24 cm,4 cm,LOD值为0.5,1 9,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