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慧 《河北水利》2020,(6):37-38
探析修建在海堤软土地基上的闸泵工程闸堤连接段不均匀沉降,结合东南沿海某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水闸与海堤工程,分析其闸堤连接段采用桩网复合地基加固措施和超载预压排水法,对减小连接段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为今后水闸与海堤连接段设计、施工对连接段采取合理的工程处理措施,以保证水闸和海堤自身结构安全与效益发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温榆河辛堡闸翼墙基础位于高压缩性软土地基上,沉降量较大,若地基处理不当,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问题,影响水闸的整体结构安全。通过对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进行沉降计算,合理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对于指导和优化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北京市位于软土地基上的水闸较少,对于类似工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义 《陕西水利》2023,(8):108-110
龙泉滘水闸重建工程闸室地基坐落于淤泥层,分布广,厚度大,埋藏深,土质软弱,地基承载力不足,在外部作用下,闸室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从而影响到水闸安全。为了提高闸室地基强度,水闸在重建时需要对闸室地基进行处理。结合工程地基实际情况,对龙泉滘重建水闸软土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比选,经综合对比,推荐采用方案二Φ800钻孔灌注桩进行基础处理。  相似文献   

4.
刚度是影响软土地基沉降的重要力学参数之一,分析刚度对水闸底板沉降的影响是保证水闸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某水闸工程为例,采用ABAQUS建立了三维水闸与软土地基模型,根据勘查资料,分别对不同土层的刚度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了不同深度土层的刚度对水闸底板各监测点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基刚度越大,水闸底板的沉...  相似文献   

5.
软土地基上水闸的沉降问题历来为水利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重点关注复杂软土地基的参数变化对水闸整体沉降量的影响.以某实际水闸闸室结构为例,借助数值仿真分析手段,采用Mohr-Coulomb模型模拟复杂软土地基,计算水闸在不同地基参数情况下的沉降量,并基于正交试验法分析地基参数的敏感性,为沿海地区水闸枢纽结构安全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较为复杂的软土地基上,土的弹模与密度是影响水闸沉降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水利工程中常常会遇到在软土中施工的情况,其中地基沉降现象严重影响了水闸的施工质量。沉降控制复合桩是一种能控制地基沉降的有效施工方式,而水闸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将此施工基础运用于水闸的设计当中,可以让水闸的下部桩基布置不断的优化,进而减少地基的沉降幅度,增加软土基水闸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储油罐工程刚性复合地基在试水过程中沉降过速且变形不收敛的现状,对该复合地基的失效原因及其承载性状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工程场地分布的厚层且不均匀软土是该地基失效的根本原因,在软土厚度较大一侧地基发生较大变形,形成过大的沉降差;油罐附近基坑的开挖对地基失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复合地基沉降超过60 cm时,桩土应力比约为7,说明复合地基中桩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沿海城市很多堤防修建在软土地基上,堤防工程往往因软土地基承载力较低、沉降不均匀而出现各种工程问题。以广州南沙区某海堤工程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计算分析,说明了该海堤堤顶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施工荷载的影响和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最后,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为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分析某水闸的相关历史沉降资料以及近期的沉降观测资料可知,目前该水闸差异沉降为29.90 cm,最大沉降量为58.00 cm,且水闸仍以0.01 mm/d发生沉降。通过分析影响水闸沉降的原因可知,该水闸发生过大沉降及差异沉降的主要原因为地基承载力不足、边墩荷载过大、分缝不合理以及上部改建加载等,建议对该闸进行上部减载及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0.
珠三角地区水闸软土地基沉降一直是珠三角水闸建设工程设计的难点,水闸软土低承载性、高变动性影响着珠三角地区水闸工程质量,甚至可能引起重大安全事故。珠三角地区水闸软土地基沉降的原因探究以及风险防范,首先是对于不同的地质地貌进行勘测分析,再通过沉降观测检测分析,进而提出更可靠的设计方案和造价方案,以达到风险系数更低、建筑更结构更合理的效果。文章根据该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工程地质与地基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建飞  任红侠 《人民黄河》2020,42(1):138-144
海堤与水闸的地基处理方式及上部荷载差异显著,两者极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其自身安全及减灾效益的充分发挥,急需研究预防措施。在对浙江东部海堤和水闸进行现场调研和现状分析后,选取粉砂质地基上的典型海堤和水闸,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计算海堤与水闸连接段采用3种不同地基处理方式后海堤、水闸及其连接段的沉降值及其沉降差。经过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后发现,海堤与水闸连接段粉砂质地基处理时,水闸相连端与水闸地基处理方式相同,海堤相连端与海堤地基处理方式相同,中间段地基沿连接段长度方向从水闸地基处理方式渐变为海堤地基处理方式,可实现地基承载力和刚度的渐进变化,减小海堤与水闸之间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2.
淤泥质地基上建造海堤工程时,有效控制地基沉降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海堤与水闸连接部位因地基处理方式的不同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进而可能导致这一部位损毁,设置连接段则是控制过大差异沉降的有效工程措施。为了比较连接段不同地基处理模式的工程效果,以浙东沿海某海堤围垦工程为背景,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分别模拟了塑料排水板+堆载、水泥搅拌桩穿透软土层、水泥搅拌桩未穿透软土层、高压旋喷桩、碎石桩等5种地基处理措施及海堤堆载过程,并考虑地基沉降过程的流固耦合效应,分别求得5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的沉降值。结果表明:采用水泥搅拌桩穿透软土层处理对控制连接段的沉降效果明显,并且地基中应力的分布规律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3.
况娟娟 《人民长江》2013,44(15):41-43
介绍了水泥搅拌桩处理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地区3座水闸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采用长16~20 m的搅拌桩处理深厚软基(15~48 m),搅拌桩上部6 m长度施工时采用三喷六搅工艺,下部采用二喷四搅工艺,平面布置采用格栅与柱状相结合的形式,既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又减少了沉降量,并可兼作基坑支护。3座水闸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完工,检测数据表明,其整体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较小,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小水电》2020,(3)
软土地基强度低、压缩性强,在软弱地基上修建水闸,需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根据其地基特点,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采用CFG桩对水闸地基进行处理;然后对地基处理后水闸稳定及沉降进行分析,达到良好效果。图3幅,表2个。  相似文献   

15.
软土地基具有空隙率大、含水率高、强度低、承载能力差等特点,导致建筑物易发生均匀或不均匀沉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就其成因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几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为在实际工程中地基加固方法的恰当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花园口引黄闸沉降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琴  宋力  马青叶 《人民黄河》2007,29(10):80-81
地基土的非匀质性及上部荷载的不均匀性在黄河下游水闸中普遍存在,易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贯穿性裂缝、偏移等问题。对黄河下游花园口引黄闸进行了地基沉降变形计算,分析影响地基沉降的原因后提出,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沉降缝、处理好地基、搞好设计等措施预防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7.
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是有效应力原理在工程中应用的典型.在饱和软弱黏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大、地基承载力不足,稳定性差等问题,文章举例说明了排水固结法在处理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天津沿海滩涂多为软土地基,其天然承载力低,土体压缩性大,在其上部修建堤防等建筑物,最终沉降量较大,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造成破坏,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结合天津市滨海新区集疏港段海堤改线工程实例,介绍天津海堤软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在加筋土挡墙设计中,一般不考虑地基变形影响,而软土地基过大变形会造成加筋土挡墙失效的问题,结合某加筋土挡墙实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软土地基上加筋土挡墙数值模型,分析了软土地基不均匀变形对加筋土挡墙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加筋土挡墙基底压力的偏心作用,会引起软土地基的差异沉降,对墙体侧向变形及向临空面倾覆有不利影响;加筋土挡墙面板变形主要是由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加筋土挡墙地基的沉降曲线近似线性,面板下地基沉降量最大。参数分析还揭示,地基土的杨氏模量和面板仰角、回填土特性等对加筋土挡墙变形特征均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粉砂地层上修建水闸等水工建筑物,易发生管涌、流土等渗透破坏、闸基不均匀沉降、闸基粉砂地震液化现象。为使闸基沉降符合工程要求,避免发生管涌、流土以及地震液化现象,需进行地基处理。文章以某进水闸为例,采用闸底板砂砾石垫层和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型式,通过ABAQUS软件对加固前后的地基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加固前后粉砂地基的沉降规律,为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