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抗酸药和抗溃疡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过去曾过于强调消除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现在则着重于调整致溃疡因素和抗溃疡因素两者之间的平衡,并重视胃黏膜的防御和抵抗作用。但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仍是治疗的主要措施。现将抗酸药和抗溃疡药的临床应用原则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溃疡病的发病基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胃十二指肠粘膜自身防御能力减弱或两者兼存,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对局部粘膜的侵蚀作用与粘膜对这种侵蚀作用的防御能力之间失去平衡,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就平均而言,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因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一般认为约10%以上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以及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是损害胃粘膜和形成溃疡的主要因素.我院消化内科自1998年至2000年7月间用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与用法莫替西治疗21例,经比较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疾病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心身疾的代表性疾病。因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有关,故得此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渍疡的临床用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廖振尔  叶俊鹏 《新医学》2002,33(11):688-689
1引言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发生和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 odenal 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抗溃疡药硫糖铝是八硫酸蔗糖的铝盐。在胃液pH值的溶液中,部分铝从硫糖铝分子中离解,剩余的阴离子聚合成一种有粘着性的糊剂。此糊剂能选择性地同溃疡组织中带正电的蛋白质结合,长达6小时,从而保护溃疡组织免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浸蚀。硫糖铝也吸附一部分胃蛋白酶和胆汁盐。并能促进胃粘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硫糖铝的抗溃疡  相似文献   

8.
胃酸即胃液中的盐酸,是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在胃液中的浓度很高,刚从壁细胞分泌出来时的浓度约比血液所含的高三四百万倍。因此,消化期的胃液是体内最酸的液体。实验室和临床化验室常检查胃酸分泌量的多少,用来判断胃的分泌功能以辅助诊断疾病。例如,患十二指肠溃疡或肥厚性胃炎的病人,胃酸分泌往往增多;而萎缩性胃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胃癌病人,胃酸分泌常减少,甚至完全缺乏。胃酸参与消化和吸收等多种功能,主要是:1 激活胃腺主细胞分泌的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以发挥它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同时,盐酸还为胃蛋白酶…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学的认识上与以往不同,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是胆汁逆流,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过多胃酸进入十二指肠,致使消化粘膜成为溃疡。组织胺是强烈的胃酸分泌刺激剂,小量可明显促进胃蛋白酶和胃酸分泌。因此,对十二指肠溃疡,组织胺具有一定作用。近年合成的甲氰咪胺(胍)具有阻断组织胺H_2-受体的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较理想的药物。国产甲氰咪胍首先由重庆医药工业研究所试制成功,并于1978年11月用于临床。大量临床资料证实,甲氰咪胍是一种有效的组织胺H_2一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10.
胡伏莲  杨桂彬 《新医学》2001,32(9):563-564
1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及病因学1.1幽门螺杆菌与胃酸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通常认为溃疡的发生是因为损害因素与防卫因素之间的失衡,损害因素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非甾体类消炎药、乙醇、吸烟、胆汁反流及炎性介质等;防御因素包括胃黏膜黏液屏障、重碳酸盐、磷脂、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在攻击因子中胃酸起着主导作用。早在1910年Schwartz就提出“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的名言,以后胃酸一直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病多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发病机制是胃、十二指肠黏膜除了经常接触高浓度的胃酸外,还经常受到胃蛋白酶、微生物、胆盐、乙醇、药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由于胃酸对黏膜逆向弥散,导致黏膜损伤。胃溃疡主要是各种攻击因子引起胃的黏液-黏膜屏障受损以及胃动力异常,保护性因素减弱;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主要是幽门螺杆菌(Hp)和胃壁细胞分泌酸增多引起;急性溃疡常因药物、应激、大量饮酒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虽有较好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本世纪以来,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已成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手术,值得重视。理论依据迷走神经切断术能治愈十二指肠溃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大幅度降低胃酸分泌。虽然溃疡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因胃酸过多,激活了胃蛋白酶,使胃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病”。现在  相似文献   

13.
傅娟 《护士进修杂志》1996,11(10):44-44
肾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溃疡的护理630037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傅娟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增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粘膜的分泌而激发消化性溃疡,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消化道溃...  相似文献   

14.
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抑制胃酸分泌和根除HD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预防溃疡复发的主要措施。常规4周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PPI)与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合用1周后继续PPI3周,以及奥美拉唑作为PPI的代表药物,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已得到公认。本研究旨在探讨短程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对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发生和形成与胃酸一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因此,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先后经历了中和胃酸,H2受体拮抗药(H2RA)和质子泵抑制药(PPI)抑制胃酸分泌几个阶段。特别是1983年幽门螺杆菌(HP)被发现以来,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物治疗有了很多新的认识,HP的感染也是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故根除HP有助于溃疡病的治愈,减少复发,甚至根治溃疡。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指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均与胃液中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溃疡疼痛与饮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饮食指导对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和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2月-2006年4月我科对2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饮食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1~2]。发病因素常常与遗传、HP感染、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诊断消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胃十二指肠发生的溃疡。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由于胃液中胃酸过多,激活了胃蛋白酶,使胃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自家消化”,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遗传因素、胃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应激和精神因素等,其中Hp感染和胃酸起主导作用.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用奥美拉唑+复方铝酸铋片+甲硝唑联合治疗消化道溃疡30例,取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杨玲玲 《家庭护士》2009,7(12):1089-1089
消化道溃疡是内科常见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本病的发生与胃酸及胃蛋白酶有着密切的关系.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则属于内科急症,我科2007年8月-2008年10月收治45例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病人,临床采用静脉注射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并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