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计算机X光影像仪图像采集卡的设备驱动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计算机X光影像仪(CR)的特点,介绍了CR系统中X光图像的数字化方法,给出数字化的X光图像数据采集的硬件电路。简要说明了WindowsNT及其核心模式驱动程序的结构,阐释了在WindowsNT下I/O请求的工作原理。利用NT DDK开发出计算机X光影像仪图像采集卡的核心模式设备驱动程度,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对X光图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存储,经长时间的实验证明该方法可行,可靠,完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数字X光影像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美及西方国家,先后推出称为Computed Radiography(简称CR)的具有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的新型数字X光影像仪。它一出现,立即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医疗界,掀起了一股“CR”热,这是因为其清晰的X光图像可反复使用上千次的X光影像权,灵活方便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是老式X光机不能比拟的,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不仅如此,其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是令人向往。日本的CR仪,一台套售价高达80~100万美元,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X光影像仪的光采集系统是X光影像仪的核心。本文介绍了X光影像仪的光采集系统的原理以及在提高光采集系统的荧光收集率和采集信号的信噪比和提高图像处理质量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变换的CR图像增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数字X光影像仪(CR)图像对比度低、细节不清晰,要对其进行增强处理方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而目前通用的CR图像增强算法对比度和噪声增强过度、丢失细节,为此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CR图像增强法。该算法将CR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分解,针对各子图像的特征,对高频细节部分采用非线性函数进行对比度增强,提高细节清晰度;对低频平滑部分采用反锐化掩模(UM)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增强,以保证CR图像整体增强效果,最后进行小波变换得到增强后的CR图像。实验证明,该算法处理后的CR图像细节丰富,细节方差(DV)比通用增强算法提高了将近3倍,而且信噪比高,细节方差和背景方差(BV)之比(DV/BV)约为其他算法的3.5倍,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5.
数字X光(CR)系统的影像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X光(CR)系统运行中,有若干环节共同参与影像处理,并最终决定CR影像的质量,根据CR影像处理要求和步骤,这些环节可归纳为“四象限”理论.第一象限 涉及IP(图像板)的固有特征,即X射线辐射剂量与激光束激发的光激发发光(PSL)强度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在大于1:10~4的范围是线性的(见图1).该线性关系使CR系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宽的动态范围.第二象限 涉及输入到影像读出装置(image reader,IRD)的信号和从IRD输出的信号之间的关系.IRD的作用之一是建立一个自动设定每幅影像敏感性范围的机制,根据记录在IP上的成像信息(X射线剂量和动态范围)来决定读出条件.如图中所示,例1的读出条件由A线指示,使用了较高的X射线剂量和较窄的动态范围;例2的读出条件由B线指示,使用了较低的X射线剂量和较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数字X光影像仪的光机结构.针对数字X光影像仪的特点和指标要求,确定了光机结构总体布局.介绍了数字X光影像仪的关键部分片盒、输片机构、激光扫描系统、荧光读取系统和消光系统的具体结构,并对输片传动机构进行了输片精度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扫瞄轴晃动1.2″,输片精度0.015 mm.  相似文献   

7.
采用影像增强器 CCD采集方式实现了高分辨率X光医学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系统包括三大模块:视频图像采集部分、图像数据传输部分和图像后处理部分.硬件电路采集的数字图像通过高速PCI总线与PC机进行视频图像数据传输,再由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作后续处理;软件包括PCI设备驱动程序以及图像后处理软件平台,采用Microsoft的Visual C 6.0语言编写.本文详细描述了X射线医学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重点阐述在基于Windows平台的PCI设备驱动程序编制过程中碰到的关键问题。在医学图像数字化采集及传输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鹏  周立民  张勤 《中国激光》1997,24(2):191-192
给出了一种用图像板记录医用X光透视图像,用激光扫描读取由计算机对该图像进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达到医用X光图透视图像的分辨率要求,并明显优于传统的医用X光胶片来记录透视图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影像增强器 CCD采集方式实现了高分辨率X光医学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系统包括三大模块:视频图像采集部分、图像数据传输部分和图像后处理部分,硬件电路采集的数字图像通过高速PCI总线与PC机进行视频图像数据传输,再由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作后续处理;软件包括PCI设备驱动程序以及图像后处理软件平台,采用Microson的Visual C 6.0语言编写。本文详细描述了X射线医学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重点阐述在基于Windows平台的PCI设备驱动程序编制过程中碰到的关键问题,在医学图像数字化采集及传输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1.引言数字化成像在日常应用中已变得非常重要。计算机辐射(CR)成像就是旨在替代当前模拟式的X射线荧屏/胶片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光激发磷光材料成像板(IP)为传感器,它将X射线能量作为潜像存贮,经激光扫描后测形成数字式图像。在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中,可分为三个模块:图像获取、存档以及显示。原始  相似文献   

11.
方明  陈钱  于雪莲 《光电子技术》2004,24(2):144-147
对于静态X光图像序列,帧间滤波技术是抑制噪声、提高信噪比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对于活动图像序列,该技术会使运动目标模糊,从而使图像质量更差。本文提出了一种X光序列图像的三维动态滤波技术,把图像序列作为二维空间数据流,在时间上采用先进先出的方式在整个积分周期内进行多帧平均,实现了沿着运动轨迹进行帧间滤波,从而使多帧平均技术对于活动X光图像序列同样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北美放射学会(RSNA)于 1997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第83届年会上,与会者曾提出了“影像就是一切,纷纷推出了最新、最热门的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内容最多、进步最大的当属X光影像的数字化技术:基于电荷耦合器件(CCD)、非晶态硅(ASI)、非晶态硒(ASE)的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放射医学影像与数字化未来之间的链条终于联结上了.1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实现了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可用的外加物理能量形式去激发出人体内部的组织或生理信息并以影像方式将这些信息呈现给医生,用以进行诊断.放射医学影像设备在各种医疗设备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根据物理能量的不同和信息采集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放射医学影像成像模式:一超声(US)一能量为超声,采集信息为被体内某点反射回来的反映该点组织密度的  相似文献   

13.
工业X射线照相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X射线检测是X射线照相技术在工业上的重要应用,其图像的数字化是未来工业探伤的发展方向。文中详细介绍了工业X射线检测数字化的优点、方法以及数字化工业探伤的发展与展望。工业X射线检测的应用将射线检测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解决了成像无胶片化、计算机存储及传输的数字化、X射线低剂量化、结果判读及评价的远程网络化等一系列传统X射线照相检测不可逾越的难题,并可通过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提高图像分辨率和滤除噪声。该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胶片成为未来工业X射线检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树越  刘金星  丁艺 《激光技术》2015,39(5):685-688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只能反映构件表面信息和温度场分布,由于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时域和频域多分辨率性,为了获得构件内部发热源,采用了基于小波变换的红外与X光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将红外彩色图像做灰度化处理;然后采用MALLAT算法对红外与X光图像作小波分解,用低频系数平均、高频系数取绝对值大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并利用YIQ空间变换将红外图像的彩色温度信息迁移至小波融合图像上;最后采用信息熵、标准差、方差等质量评价参量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小波变换融合的红外与X光图像融合在继承了两幅图像信息基础上进行了折中,既包含了构件的温度场分布,同时也反映了构件内部清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刘凯  王慧琴  吴萌  相建凯  卢英 《激光技术》2020,44(1):113-118
为了将古铜镜X光图像信息综合到同一图像中, 采用提升小波的方式将源图像进行分解, 并分别对低频、高频采用不同的融合规则进行了图像融合。低频采用区域能量与区域方差相结合的方法, 高频采用空间频率加邻域像素点规范中间像素点的方法, 最后经提升小波逆变换得到目标图像; 同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取得了融合图像的信息熵、平均梯度和标准差数据。结果表明, 在3组实验中, 相对于其它几种算法, 本文中算法的信息熵平均提升了5.76%, 平均梯度平均提升了28.70%, 标准差平均提升了7.70%, 算法有效地保留了源图像的信息, 对于边缘的传递效果更优秀。这一结果对古铜镜X光图像的融合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陈树越  刘金星  丁艺  董伟 《激光与红外》2014,44(11):1286-1289
首先用交互式配准方法对采集到的红外与X光图像进行配准,然后采用像素加权平均进行融合,得到了能反映构件表面和内部结构的温度场的融合图像,最后进行了图像融合的质量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图像既包含构件的温度场分布,同时能反映出构件内部清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医用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医用X射线成像装置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成像速度更快、图像更为清晰、所用剂量逐渐减少、操作日趋方便.国外医学界认为.在这类装置领域中正蓬勃发展的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等三种相互关联的革新技术,将会改变21世纪初影像诊断学的面貌.本文就全数字化放射学作简单介绍.1 医用数字化X射线技术方兴未艾近年,各种医用图像成像装置都已进入数字化家族,唯独传统的X射线摄影装置和荧光透视装置还留在门外,不过,目前这种状况正在改变.X光胶片被数字图象显示终端所完全取代,是当前X射线诊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X—CT和MRI,其优点之一是简化了数据的存储和传送,而这正是传统X射线摄影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外约有75%的X射线诊断还是采用卤化银胶片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反恐排爆领域中对静止遗留物(如行李箱)内部的透视成像,阐述了一种基于FPD的轻小型数字X光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平板探测器和点状锥形光源相结合的硬件设计方式,减小了系统的体积和质量,直接数字化输出,提高了产品集成度;通过图像非均匀性校正和降噪滤波增强算法设计,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视化效果。经过测试和实验,系统工作稳定、性能良好,可广泛应用于反恐排爆领域。  相似文献   

19.
富士胶片公司于70年代开始研制CR(Computed Radiography)系统,90年代推向市场,产品已几度升级,在全世界各地均有销售.富士CR系统简称FCR系统,其功能齐全,性能较好,在临床应用上受到医生好评.1 FCR系统的特点1.可实现常规X射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便于计算机处理;2.提高了图像的分辨和显示能力,使之突破常规X射线摄影技术的局限性;3.可降低常规X射线摄影的辐射剂量;4.采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各种后处理(post-processing)功能,增加了显示信息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马烈  刘超  李茂宽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3):140-142
针对VB数值计算能力和图像处理能力的不足,不利于系统开发的缺点,介绍了光流场计算原理及其基于VB和MatrixVB的实现.该方法将Matlab的强大计算功能与Visual Basic的Windows用户界面开发方面优势结合起来,缩短了软件的开发周期.软件测试结果表明,计算方法正确,方法稳定可靠,算法设计优化,所开发的应用软件具有界面友好,计算速度快,系统资源消耗少,操作简便易行的特点,能满足光流场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