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脉结扎法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方法 40只Spraug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冠脉结扎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经麻醉后,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打开左侧胸腔,暴露心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手术组只用线穿过左前降支而不结 扎,其余步骤同冠脉结扎组。手术前后均行心电图检查,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取出心脏,观察其外形变化,行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 冠脉结扎组制作心梗模型成功率为100%,术后存活率为65%,假手术组术后存活率为80%。冠脉结扎组术后4周取出的心脏,左心室较假手术组扩大,缺血区室壁变薄。 结论 冠脉结扎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效果稳定,成功率高,制作方便,经济易推广。  相似文献   

2.
降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结扎180只Wistar雄性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析麻醉药品、气管插管方法、结扎部位的高低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对大鼠死亡率的影响,并取心脏组织行HE染色、氯化四唑(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确认模型成功建立.结果 水合氯醛麻醉死亡率15%,戊巴比妥钠麻醉死亡率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气管插管大鼠死亡率10%,经气管切开插管死亡率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术后护理大鼠死亡率5.9%,无术后护理大鼠死亡率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结扎部位的不同对大鼠手术死亡率及手术成功率亦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显示麻醉药品、气管插管方法、结扎部位的高低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均对梗死模型的死亡率有影响,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和剂量以及气管插管方法,正确的结扎部位及适当的术后护理等可明显降低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采用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的实验方法。方法 125只SD雄性大鼠,采用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逆行插管组)和经口气管插管法(经口插管组)建立人工气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变化,采用Masson染色实验检测大鼠心脏胶原容积分数(CVF)。分析这两种气管插管方法、术中利多卡因的使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术中及术后护理事项等对大鼠模型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建立大鼠人工气道的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传统的经口气管插管法(成功率为85%)。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连线下方2 mm进针结扎、结扎前滴1滴利多卡因到心脏表面减慢心率便于操作并预防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术中及术后保暖、预防伤口感染等方法,可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存活率。与正常大鼠比较,两组大鼠均出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小,左心室后壁代偿性肥厚,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脏非心肌梗死区CVF增加;且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逆行插管组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76.7%)高于经口插管组(65.0%)。结论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的应用能够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迅速备好人工气道,术中使用利多卡因、精准的血管结扎部位及合适的术中及术后护理对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的模型,提高造模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方法:60只清洁级SD大鼠,10%水合氯醛注射液腹腔注射麻醉。颈部小切口切开皮肤,暴露气管后利用导丝逆行牵拉技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左侧第4肋间进胸,交叉放置两开睑器充分暴露心脏,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术毕利用注射器膨肺后关胸。4周后处死存活大鼠,取出大鼠心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中死亡大鼠2只,术后第1天死亡1只,其余57只大鼠存活。4周后肉眼可见心脏标本梗死区心壁变薄,颜色变浅。镜下可见纤维组织排列紊乱、断裂、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提示57只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成功,成功率93.3%。结论:利用改良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低,造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老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的老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方法:老年Wistar雄性大鼠乌拉坦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连通呼吸机,左侧3、4肋间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收紧结扎线当时出现前降支支配区域心肌变苍白或发绀,心电图ST段抬高≥0.2 mV或T波高耸形成单峰融合波,提示结扎成功。结果:60只老年大鼠,死亡6只,成功制备54只,模型制备成功率90%,22只出现心室纤颤(室颤),其中3只死亡,室颤发生率36.7%,室颤死亡占总死亡的50%。结论:正确使用麻醉药、顺利气管插管、准确结扎冠状动脉及减少术中出血与肺损伤是制模成功的基础,本文建立的方法简单、有效,为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造成大面积心肌梗死。术后8周,进行血流动力学、心室质量指数检测及心肌标本留取。结果:术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改变。血流动力学提示大鼠MBP下降,LVSP,±dp/dt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大鼠心室质量指数增加。光镜下大鼠心肌梗死区心肌纤维明显,心肌梗死边缘心肌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肥大,核增大,部分细胞可有核固缩。结论:结扎左冠状动脉可成功制造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对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能模拟临床心肌梗死事件及其病理生理变化的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麻醉后,经口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开胸高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术后1 w超声检测大鼠心功能,TTC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评价模型制作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 w动物存活率为90.9%。术后1 w超声检查见大鼠LVEDS、LVEDD较术前扩大,LVFS较术前降低(P0.05)。大体见缺血区心室壁变薄塌陷。TTC染色测算梗死面积占左室面积的百分比为35.80%±4.32%。结论本文成功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该模型成功率高、心肌梗死面积稳定,可运用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肌重构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以改良成年犬骨骼肌成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分离及扩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冠脉内注射对照及冠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及4周时测定左室功能指标、4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经冠脉注射移植组术后4周CO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比冠脉结扎后显著升高(P〈0.05);术后4周时LVEF和SV比对照组上升21.1%~31.4%(P均〉0.05)。结论经冠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可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一种新型优化的经口气管插管法是否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远期存活率。方法 4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另设对照组10只,分别采用新型优化经口气管插管法、传统气管切开法和无辅助呼吸组建立人工气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从心肌梗死大鼠存活率、造模手术时间及从术后4周大鼠心脏整体形态、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变化等方面分析,判断新型优化的经口气管插管法对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4周后,新型优化经口气管插管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25.07±7.75天,与无辅助呼吸组(11.20±12.84天)和气管切开组(20.47±11.19天)对比明显延长(P<0.01,P<0.05),经口优化气管插管组的存活率最高,存活率达86.67%,而无辅助呼吸组和气管切开组分别为33.33%和66.67%;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大鼠心脏体积明显增大,左心室腔扩大,室壁变薄,部分室壁瘤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新型优化经口气管插管法、传统气管切开法和无辅助呼吸组三组心肌梗死造模成功大鼠的LVEF和LVFS均明显降低,其中主要参数LVEF分别为38.84±5.99%、38.53±7.23%、37.18±12.38%,和正常对照组(70.67±7.9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EDD和LVEDS均明显增大,其中LVEDD分别为8.88±0.95mm、8.98±1.33mm和9.77±1.05mm,三组数据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优化经口气管插管法的应用能够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迅速备好人工气道,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远期存活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改良大鼠血管性痴呆(VD)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 采取间隔3 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VD模型,观察大鼠的成活率,及术后4 w和8 w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结果 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96.0%)明显高于传统模型.术后4 w和8 w,该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明显,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结论 间断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是建造大鼠VD模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制备犬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形成透壁性心肌梗死。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n=8);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实验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第一对角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6周后,进行心脏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犬术后6周,对照组存活6只,存活率为75.0%,实验组存活5只,存活率为62.5%,两组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590)。对照组存活的6只犬中,有2只犬大体及组织病理观察均见明显的心肌梗死区,而另外4只犬大体观察未见明显的心肌梗死区,组织病理观察可见梗死灶;实验组存活的5只犬大体及组织病理观察均可见明显的心肌梗死区;两组形成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犬只数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结扎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第一对角支,能形成透壁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的有效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胚层同源盒基因1(Meox1)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不结扎,建模后将急性心肌梗死组作为实验组,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建模后第7天处死两组大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微血管上Meox1的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在心肌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内皮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提示有Meox1表达;在假手术组及梗死远离区微血管内皮上未见Meox1的表达。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上Meox1表达增多,推测其可能参与心肌梗死后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3.
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索病理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在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支持下,开胸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同时记录手术前后心电图,并于术后1、2及3d处死并取其心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开胸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后,25只大鼠中5只存活,7只死于心脏停搏,8只死于术中大出血,5只死于呼吸衰竭。病理组织学检查示存活的大鼠均出现左心室心肌大片断裂,心肌组织疏松,溶解,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或呈典型的心肌凝固性坏死病理表现。所有大鼠均出现心律失常,事性停搏或心室纤维颤动。结论通过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对大鼠的刨伤大,成功率较低(20%)。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良好稳定的通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舒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前降支的方法 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用1.4 F微导管和BL-420多道生理记录仪测量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及冠心舒通胶囊组左室压(LVP)及左室内压最大变速率(dp/dt).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心肌收缩力指标LVP和dp/d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n=7),而冠心舒通胶囊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并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n=7).结论 冠心舒通胶囊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尿激酶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Sham组(n=12)、AMI组(n=12)和尿激酶原组(n=12).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建模后,尿激酶原组大鼠每天经尾静脉注射2.5 mg/kg尿激酶原,Sham组和A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月龄及体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月龄、180~250 g SD大鼠(青年组),及15月龄、400~500 g SD大鼠(老年组)各20只为研究对象;采用开胸直视结扎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引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手术前后及手术过程中心电监护并记录心电活动,分析比较组间室颤等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在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的SD大鼠模型中,老年组心律失常及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成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85% vs 25%,P<0.01;室颤发生率55% vs 10%,P<0.01).结论 高月龄高体重老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诱发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月龄低体重成年大鼠.  相似文献   

17.
临床及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卡托普利(Captopril)的应用可抑制心脏重构、保护心功能,延长寿命。本研究利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了卡托普利对心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经心电图证实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然后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和未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并进行比较。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一组采用改良方法建立模型,即气体麻醉,以气体麻醉面罩通气,短时间开胸;另一组采用传统方法建立模型,即腹腔麻醉,气管插管,长时间开胸。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血氧饱和度、术后存活率、心肌梗死面积,以及术后大鼠的生活状况。结果:与传统方法组相比,改良方法组大鼠术中存活率升高[(93.3±4.6)%vs.(72.4±8.4)%,P0.05]、开胸时间缩短为[(6.5±2.0)minvs.(44.9±2.7)min,P0.01],开胸前后平均血氧饱和度增加[(96.3±0.8)%vs.(90.9±2.1)%,P0.05],术后存活率提高(82.83%vs.58.3%,P0.01)。另外改良方法组大鼠术后恢复正常行为活动需要的时间较短,但两组大鼠心肌梗死的面积[(33.5±2.2)%vs.(35.0±3.0)%]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方法具有简单、高效及可独立操作的优点,能有效提高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阻断整合素α4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8只雌性SD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实验组腹腔内注射整合素α4抗体,对照组注射同种型对照抗体IgG.造模2和4周后,心脏超声测量大鼠心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梗死区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长因子受体2(FLK-1)蛋白表达,并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心功能明显升高;心肌梗死区PDGF、VEGF和FLK-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5).结论 阻断整合素α4可以降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一种微创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并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评价.方法 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心梗组(MI,n=30)与假手术组(Sham,n=10).术前及术中用异氟烷对动物行吸入麻醉,于左胸3、4肋间做一1.0 cm左右切口,将心脏从胸壁窗口挤出.MI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Sham组冠脉只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同MI组.术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经心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判断模型成功与否.结果 MI组小鼠存活率为78.6%,Sham组为100%.超声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I组小鼠的LVAWd、LVAWs、EF及FS均明显降低(P<0.05),LVIDd与LVIDs明显增加(P<0.05).Masson染色可见MI组小鼠的左心室腔明显增大,心室壁变薄,纤维化面积增加[(13.54±1.39)%比(0.08±0.03)%,P<0.01].结论 采用本法制备小鼠心梗模型具有微创、快捷、高效、无需使用呼吸机的优势,而且模型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