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应用花生凝集素(PNA)对17例正常大鼠胃粘膜以及MNNG诱发的22例大鼠腺胃胃癌和14例异型增生胃粘膜进行了亲合组织化学研究。正常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不结合PNA;胃底腺PNA结合阳性率为89.6%;幽门腺PNA结合阳性率是17.6%,弥漫分布于腺上皮胞浆内;从界嵴循胃底腺至胃窦幽门腺的顺序观察,PNA结合反应显示逐渐减弱趋势;胃底腺颈、体和底部细胞的PNA结合反应也显示逐渐减弱,大鼠腺胃幽门部胃癌及异型增生腺体的PNA阳性率比正常胃粘膜的相应部位高,PNA结合反应主要沿癌变腺体的腔膜面分布或定位子细胞核上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胃粘膜PNA受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鼠实验性胃癌模型表现有人类胃癌相似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复制Wistar 大鼠胃癌模型,68周后,在实验组12只大鼠中,6只患腺胃腺癌(诱发率为50%),其中1只同时伴发前胃鳞癌。对照组未出现自发癌.大鼠在处死前1h 曾腹腔内注射~3H—TdR3.7μq/g,切片经放射自显影术处理,HE 染色,结果:腺胃癌6例均为高分化或低分化腺癌,累及肌层及浆膜。除例4外,标记指效为12.4~16,明显高于对照组4~6,标记细胞弥漫分布于癌灶内;非癌腺胃标记指数为6.2~10.4,均高于对照组;增殖区也向表面或深部扩展及聚集.提示:~3H—TdR 掺入后细胞标记指数和增殖区改变,为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和预测癌的复发和预后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4、12周各6只)及对照组12只.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于4、12周后测体重和血糖,应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瘦素及其受体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腺实质趋于萎缩.对照组大鼠下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呈瘦素及瘦素受体免疫反应中等阳性,免疫反应物分布于细胞胞质内,细胞核和腺泡细胞呈阴性.4周糖尿病组瘦素及其受体免疫反应呈较强阳性;12周时呈强阳性.结论随糖尿病病程延长,大鼠下颌下腺组织发生退变且瘦素及其受体表达增强,为探讨瘦素变化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胚泡着床过程中小鼠子宫内膜细胞表面糖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糖基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方法:用刀豆凝集素(ConA)、荆豆凝集素(UEA)、胚凝集素(WGA)、花生凝集素(PNA)和麦凝集素(WGA)为分子探针作亲合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了与4种凝集素相对应的受体糖基在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胚泡植入期间,ConA受体一直为弱阳性,变化不明显;UEA受体主要分布于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表面,随妊娠天数增加含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PNA受体出现于孕5d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着床前期;WGA受体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表面皮和腺上皮细胞膜上,胚胎植入后,WGA受体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结论:在着床期子宫内膜各种细胞的凝集素受体糖基呈现规律性变经,提示了宫内膜糖基的变人与胚泡着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亚硫酸盐对大鼠肺巨噬细胞Fc和ConA受体的影响,及Fc、ConA受体在肺巨噬细胞上的分布。结果发现亚硫酸盐能抑制ConA和Fc受体的活性。Fc受体大多分布在PM的边缘部位,ConA受体在不同形态的PM上分布是不一样的,在圆细胞上分布于周边部,而于膜性细胞和扁平细胞则分布于整个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糖基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方法用刀豆凝集素(ConA)、荆豆凝集素(UEA)、麦胚凝集素(WGA)、花生凝集素(PNA)和麦胚凝集素(WGA)为分子探针作亲合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了与4种凝集素相对应的受体糖基在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胚泡植入期间,ConA受体一直为弱阳性,变化不明显;UEA受体主要分布于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表面,随妊娠天数增加含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PNA受体出现于孕5d,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着床前期,WGA受体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膜上,胚胎植入后,WGA受体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结论在着床期子宫内膜各种细胞的凝集素受体糖基呈现规律性变化,提示子宫内膜糖基的变化与胚泡着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56只,采用以MNNG损伤为主的综合法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随机处死10只大鼠经病理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将46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各12只和胃复春组10只。实验组分别给予益气活血方、胃复春混悬液灌胃治疗12周。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厚度显著降低(P<0.01),炎症程度显著升高(P<0.01);药物治疗后,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胃复春组大鼠胃组织炎症计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P<0.01)。正常组大鼠未见胃黏膜萎缩发生;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萎缩计分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可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胃黏膜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8.
为改进胃癌模型的制作,在高盐饲料条件下,比较了小剂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持续给药及高剂量灌胃在诱发大鼠胃癌的类型、造模周期及成功率上的差异。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三组,1组给予含盐8%的高盐饲料20周,其中前17周同时自由饮用添加100 mg/LMNNG的消毒自来水;2组先给予正常饮食饮水,于造模第1和第14天按200 mg/kg给予MNNG灌胃,然后在灌胃第3天起予每周用饱和氯化钠灌胃两次持续三周共6次,第4周起给予高盐饲料,正常饮水直至20周末;1、2组均于第21周起改为正常饮食饮水,第35周末处死取材,其中1组在第20周时取10只处死取材;3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35周一并处死。所有标本常规制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高盐饲料加小剂量MNNG持续给药能较特异地诱导大鼠胃腺癌,诱癌周期短,仅35周,诱癌成功率高达90%,肿瘤多位于胃窦小弯侧及幽门部,大剂量MNNG灌胃加高盐饲料可较特异地诱发大鼠前胃鳞癌,诱癌率为68.4%。因此高盐饲料配合小剂量持续给药是较好的诱导胃腺癌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9.
MNNG所致大鼠腺胃癌形成过程中机体自然抗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机体的自然抗肿瘤作用。方法 给断乳雄性Wistar大鼠MNNG灌胃 ,每天一次 ,连续 10天 ,以诱导大鼠腺胃粘膜异倍体形成 (大鼠腺胃癌模型形成 )。第 2 5周时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腺胃幽门粘膜异倍体形成的情况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大鼠腺胃粘膜异倍体形成过程中 ,腺胃胃泌素细胞胃泌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 ,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定性、定位、定量分析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MNNG所致大鼠腺胃癌形成过程中其腺胃胃泌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强度均明显增强 (P <0 .0 1,P <0 .0 5)。结论 胃内分泌细胞可能介导了MNNG所致大鼠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有关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药胃康宁对实验性胃癌PCNA、p53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胃康宁对大鼠实验性胃癌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白鼠 5 0只 ,用N 甲基 N' 亚硝基 N 硝基胍 (MNNG)限期饲饮法诱导大鼠腺胃发生腺癌 ,大鼠分为三组 :阳性对照组、胃康宁 1组 (WKN 1,防癌模型 )、胃康宁 2组 (WKN 2 ,治癌模型 ) ,用光镜、电镜观察大鼠胃粘膜细胞恶性表型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 (PC NA)、突变型 p5 3蛋白表达。【结果】胃康宁能阻止大鼠胃粘膜细胞核异形性、胞核浓染、核浆比增大等恶性表型 ,能降低PC NA和突变型p5 3蛋白表达 (与对照组比较 ,WKN 1组P <0 0 0 1,WKN 2组P <0 0 0 1)。【结论】胃康宁对大鼠实验性胃癌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此作用与降低PCNA、p5 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绒毛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绒毛蛋白(villin)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villin在20例正常胃粘膜、20例肠上皮化生、30例异型增生和6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illin在正常胃粘膜中无表达,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66.7%(20/30)和48.3%(29/60);胃癌中villi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浸润及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在高-中分化胃癌中较在低分化胃癌中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Villin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表达下调,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是研究胃癌分化程度及预后的指标,可以作为肠上皮化生的标志物,对早期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的临床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基因Ras、C-myc和抑癌基因P53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及其联合检测对胃镜下活检粘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Ras、C-myc和P53蛋白在胃粘膜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作定位及定性研究.结果 Ras、C-myc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粘膜异型增生组中随异型增生程度加重而增高,至胃癌组达最高,其中轻度组与重度组、胃癌组均有显著差异 (P<0.01).中度组的P53与C-my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有显著差异 (P<0.01).胃癌组的Ras、C-myc蛋白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协同性(P<0.05).结论癌基因Ras的激活发生在胃粘膜癌前病变的早期,癌基因C-myc的激活和抑癌基因P53的失活发生在胃粘膜癌前病变的晚期,癌基因Ras、C-myc的协同表达在胃粘膜癌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中、重度异型增生为重要的癌前病变,对异型增生组织进行多基因联合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癌、癌旁组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探讨PTE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41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慢性胃炎肠化组织30例、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织55例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以浅表性胃炎20例作为对照,比较胃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癌旁组织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胃癌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但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无关(P>0.05)。黏液腺癌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浅表性胃炎组织及肠化组织(P<0.05),与慢性胃炎中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下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中bcl-2基因表达状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53例胃癌中bcl-2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bcl-2基因在正常胃粘膜及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bcl-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7.36%,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20.00%,25.00%,44.44%,P<0.01);异型增生组织bcl-2 nRNA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萎缩性胃炎(P<0.05).胃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为81.1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20.00%,31.25%,52.78%,P<0.01),异型增生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萎缩性胃炎(P<0.01).x2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bcl-2蛋白表达阳性肠化生和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P<0.05及P<0.01),bcl-2蛋白表达状态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bcl-2基因对胃癌前组织及胃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性调控作用,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胃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正常胃粘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等54例标本的细胞核进行AgNORS计数和DNA含量的图象分析,籍以探讨这两项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可能价值。结果发现随病变的进展AgNO正S均值及DNA含量有明显递增的趋势,各组AgNORs及DNA均值间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组AgNORS及DNA值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未见有非整倍体DNA细胞(> 5 c)。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 5 8细胞比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8%, 12.8%及35.填%。作者认为AgNORs计数和DNA图象分析是在原位、直视下客观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敏感的定量指标、高计数AgNORs细胞及非整倍体DNA细胞的出现在筛选胃癌高危入群,进行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区别其良恶性病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变过程的组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和雷尼替丁联合诱发的大鼠腺胃粘膜癌变过程作动态组织学及粘液组化观察,发现:(1)肠上皮化生首先出现于腺颈部,之后向粘膜表面或底部延伸,支持肠化起始于腺腺颈部多潜能干细胞的观点;(2)异型增生有向粘膜表面和底部增殖两种不同的发生方式;(3)腺体囊状扩张及异型囊可能是一种胃癌前期变化;(4)实验性胃癌的组织发生至少有两种方式;异型增生→胃癌和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5)粘液分泌  相似文献   

17.
PTEN基因编码产物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编码产物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PTEN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在60例胃癌组织、17例异型增生和15例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6.47%、46.67%,表达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早期胃癌与异型增生组相比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进展期胃癌PTEN表达显著低于早期胃癌(36.59%,68.75%,P<0.05);且随着淋巴转移、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器官转移、临床分期,PTEN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P<0.05).结论 PTEN基因编码产物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进行性下调,PTEN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1.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胃癌前病变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2.探讨EGFR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对10例正常胃粘膜,45例慢性胃炎伴肠化,26例胃癌癌旁肠化,48例异型增生,76例胃癌及39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EGFR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 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均为阴性,胃粘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EGFR在胃癌癌旁肠化中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胃炎伴肠化(P<0.05);结肠型肠化中EGFR表达较小肠型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胃粘膜异型增生时,有较高EGFR表达,而一旦胃粘膜癌变后,表达率却有所下降。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6.6%;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EGFR表达阳性者多为分化较差的弥漫型胃癌,阴性者多为分化较好的肠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74.4%,无淋巴结转移者37.8%(P<0.05);胃癌侵犯越深,其EGFR受体表达的阳性率越高。结论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EGFR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是胃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胃粘膜异型增生中EGFR动态变化特点,有利于对异型增生的诊断,追踪观察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EGFR的表达与胃癌的低分化性,高浸润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肿瘤组织中EGFR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制定手术方式及预测病人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53、p7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胃癌和40例不典型增生病例中p53、p73蛋白的表达情况(10例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胃粘膜组p53、p73蛋白无表达;p53蛋白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为71.4%,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30%(P<0.01);p73蛋白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为64.3%,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22.5%(P<0.01).结论 p53、p73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染色技术对31例肠上皮化生、11例中重度异型增生、16例肠型胃癌、14例胃型胃癌组织中的AgNOR进行研究,20例正常胃粘膜作对照。发现正常胃粘膜经肠上皮化生到异型增生至胃癌,AgNOR计数/细胞核随病变异型程度的加重而递增,各组间均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同时观察到胃癌组细胞核内AgNoR大小不等,弥漫分布,有的呈块状分布。结果提示AgNOR计数和形态特点有助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