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皮挥发油的低温连续相变萃取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皮作为传统中药材,其所含挥发油具有祛痰、平喘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采用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从陈皮中提取挥发油,探讨了原料颗粒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和解析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同时对陈皮挥发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连续相变萃取陈皮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颗粒度40目,萃取时间60 min,萃取压力0.6 MPa,萃取温度30 ℃,解析温度70 ℃,在此条件下陈皮挥发油的提取率为3.31%。低温连续相变萃取陈皮挥发油呈黄色至红棕色半固体膏状物,内含10.6%多甲氧基黄酮类物质,碘值为122.4 g I/100 g,酸价为73.8 mg KOH/g,过氧化值为0.1 g/100 g。经GC-MS分析发现,陈皮挥发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亚油酸(30.01%),十八碳-9-烯酸(25.43%),亚麻酸(16.32%)和硬脂酸(4.56%)。  相似文献   

2.
以陆英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挥发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重点探讨CO_2流量、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陆英挥发油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陆英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陆英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为:CO_2流量25L/h、萃取压力30.5 MPa、萃取温度45.0℃、萃取时间2.8h,该条件下陆英挥发油得率为0.86%。从陆英挥发油中鉴定出了16个成分,占挥发油含量约93.87%,其中含量较多的有3-甲基戊酸(29.37%)、3-甲基丁酸(13.83%)、E-4-己烯-1-醇(8.27%)等,另外3-乙硫基丁醛(6.46%)含量也较多。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使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竹叶花椒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 响应面法,以竹叶花椒挥发油提取率为响应指标,建立超临界CO2萃取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响应面模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获得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萃取时间80 min、萃取温度50.5 ℃、萃取压力25.5 MPa、分离釜Ⅰ压力6 MPa、温度45 ℃的条件下挥发油提取率为14.25%,与预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干燥条件下测定生姜挥发油的有效成分,通过探讨生姜干燥条件、姜粉目数、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_2流量和萃取时间优化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生姜挥发油工艺,比较了超临界CO_2提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生姜挥发油的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确定了超临界CO_2提取生姜挥发油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自然晒干、姜粉目数(60~80)目、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35℃、CO_2流量15 L/h、萃取时间2 h,此提取条件可使生姜挥发油的提取率达到3.57%。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提取制得的生姜挥发油成分更为复杂,表明超临界CO_2提取法在提取挥发油物质工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R134a(1,1,1,2-四氟乙烷)亚临界流体萃取沙棘籽油。在原料粒度、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三个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以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原料粒度32目,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籽油提取率可达80.7%,所得籽油的碘值、过氧化值、酸价和VE含量分别为(178.83±0.54)g/100 g、(0.151±0.001)g/100 g、(3.412±0.112)mg KOH/g、(198±1.73)mg/100 g,以上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SL 493-2010)的要求,其中碘值和VE含量分别高出行业标准下限27.74%和65%,过氧化值和酸价分别低于标准上限39.6%和77.25%。综上所述,采用亚临界R134a法萃取沙棘籽油具有籽油提取率高、加工成本低及理化品质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在玉米亚油酸提取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技术从玉米胚芽中提取亚油酸(LA)。对影响LA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压力、温度、时间及CO2流量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利用气相色谱法(GC)对萃取物中LA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条件,当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00min,CO2流量25L/h时萃取效果最好,此时LA提取率为57.27%。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法优化亚临界流体萃取海带中叶绿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杰  刘思聪  王兰  岳荣岩  韩玉谦 《食品科技》2012,(12):198-202,207
利用响应曲面法对亚临界1,1,1,2-四氟乙烷(R134a)萃取海带中叶绿素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3个对海带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运用DesignExpert8.0.6软件模拟得到叶绿素提取的回归模型,确定亚临界R134a萃取海带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7.5℃、萃取压力11.5MPa、夹带剂用量4.5mL/g,在此条件下,萃取液中叶绿素的含量达到3.128mg/g。  相似文献   

8.
刘婷婷  丁伟  王大为 《食品科学》2007,28(10):222-225
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技术从玉米皮中提取亚油酸(LA)。对影响LA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压力、温度、时间及CO2流量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利用气相色谱法(GC)对玉米皮亚油酸(CSLA)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条件,当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90min,CO2流量25L/h时萃取效果最好,此时LA提取率为3.41g/100g玉米皮。  相似文献   

9.
金建忠  童建颖 《食品科学》2010,31(14):125-127
采用超临界CO2 技术萃取杭白菊挥发油,以杭白菊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 流量、萃取时间4 个因素对杭白菊挥发油的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5℃、CO2 流量10kg/h 的条件下萃取2h 为最佳工艺,杭白菊挥发油得率达5.92%。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苦瓜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分析了挥发油的成分及其对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以苦瓜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CO2流体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在萃取苦瓜挥发油过程的影响;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用格里斯试剂比色法评价了苦瓜挥发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瓜挥发油最优得率条件是:萃取压力27 MPa,萃取温度50 ℃,萃取时间90 min,此条件下苦瓜挥发油得率为2.56%。GC-MS分析结果显示苦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酚类、酯类、烯烃及烷烃类等成分,其中酚类含量最高,相对百分含量达到了67.33%。抗炎分析结果表明苦瓜挥发油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小鼠264.7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NO,并且呈浓度依懒型。综上,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科高效萃取苦瓜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酚类,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  相似文献   

11.
商学兵  李超  刘军军 《食品科学》2012,33(14):60-63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并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根据质量衡算微分模型,运用Fick第一定律,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2L/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8MPa、萃取时间3.0h,此时得率为2.92%;E=3.11×(1-e-0.8859t)为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该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萃取的过程。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葛缕子精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葛缕子籽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技术提取葛缕子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提取葛缕子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釜温度50℃,分离釜温度40℃,提取釜压力30 MPa,分离釜压力0.4 MPa,二氧化碳流速20 g/min,提取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4.79%。与同时蒸馏萃取(SDE)法相比,超临界CO2流体能快速扩散到样品颗粒内部并充分溶解其中的精油成分,具有提取时间短、得率高、无溶剂残留的优点。超临界CO2法制备的葛缕子精油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50.96%)和香芹酮(46.65%),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同时蒸馏萃取法的。结论:超临界CO2法比同时蒸馏萃取法更适合葛缕子精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法从梅花鹿(Cervus nippon)鹿脂肪中提取鹿油,探讨提取工艺对鹿油提取率的影响。以鹿脂肪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研究提取温度、提取压力、提取时间以及CO2流量对鹿油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45℃、提取压力40 MPa、提取时间150 min、CO2流量14 L/h。此时鹿油的提取率为44.81%。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对鹿油的成分进行检测,确定其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69.840 9%和30.159 1%,主要脂肪酸有十六烷酸、十八烷酸及十八碳烯酸。  相似文献   

14.
金建忠 《食品科学》2011,32(6):124-126
目的: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紫苏叶挥发油,优化萃取工艺。方法:以紫苏叶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4个因素对紫苏叶挥发油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影响。结果: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35℃、CO2流量为10kg/h的条件下萃取150min为最佳工艺。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紫苏叶挥发油得率达3.2%。  相似文献   

15.
以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工艺条件,并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为目的,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根据质量衡算微分模型,运用Fick第一定律,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2 L/h、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时间3.0 h,此时得率为43.8%;E=46.62×(1-e-0.8521×t)为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该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萃取的过程,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优化漆籽漆蜡(油)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漆籽中漆蜡(油)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为自变量,漆蜡(油)萃取得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五水平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影响工艺条件因素,以漆蜡(油)萃取得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在分析各个因素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确定漆蜡(油)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CO2流量18 L/h,漆蜡油萃取得率为32.56%。  相似文献   

17.
以白豆蔻为原料,利用水蒸气蒸馏(SDE)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法提取白豆蔻精油。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采用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白豆蔻精油的组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 ℃、CO2流量14 mL/min、提取时间4.0 h。在此优化条件下,SFE提取白豆蔻精油得率为6%,为SDE提取精油的1.5倍。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挥发性化合物158种,其中SDE和SFE提取精油中分别检出97种、111种,独有化合物分别有47种、61种,共有化合物有50种。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精油的组成相似,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α-蒎烯、4-异丙基甲苯、顺式十五烯酸、棕榈酸等,但含量差异较大。结果表明SFE是提取白豆蔻精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5 h,料液比1:5 g/mL,提取时间8 h,在上述条件下,实际得率为10.67%。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175%,其中相对含量高于3%的分别为1,8-桉叶素(21.854%)、正癸酸(12.893%)、β-蒎烯(4.873%)、对伞花烃(4.579%)、α-蒎烯(4.452%)、月桂酸(3.734%)、α-萜品烯醇(3.188%);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浓度在1.0~6.0 mg/mL范围内时,最高清除率为92.94%。优化的工艺适用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萜类、烃类及酸类成分为主,抗氧化结果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孜然精油及其熟制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孜然精油,通过研究原料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孜然油萃取率及品值的影响,确定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另外,采用熟化工艺对孜然原料进行前处理再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获得具有熟香风味的熟制孜然精油。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孜然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度30目,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2.5h,精油得率约为13.97%,精油中枯茗醛质量分数高达32.75%。熟制孜然精油熟化工艺中最佳焙烤温度为180℃,超临界CO2最佳萃取条件为原料粒度30目,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2.5h,精油得率约为11.38%,精油中枯茗醛质量分数高达3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