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低糖蟠桃果酱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新疆特色水果蟠桃、丰富果酱的产品类型,以蟠桃为原料,经加工制成低糖蟠桃果酱。研究了VitC浓度对果酱颜色变化的影响,不同增稠剂对果酱凝胶状态的影响,增稠剂、酸味剂和助凝剂加入顺序对果酱质量的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最佳工艺组合为增稠剂采用果胶,添加量为1.5%;助凝剂使用CaCl2,添加量为60mg/g;酸味剂柠檬酸最适添加量为0.35%,且这3者的最佳添加顺序为助凝剂、酸味剂和增稠剂,此时果酱的性状最佳。  相似文献   

2.
林玉桓 《食品科学》2009,30(20):475-477
以开发全柳橙果酱为目的,对其生产工艺、技术操作要点及影响柳橙果酱质量的因素进行探讨。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蔗糖、酸味剂和增稠剂对果酱的质量均有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全柳橙果酱的最佳配方为蔗糖:柳橙0.8、柠檬酸0.4%、黄原胶0.05%、羧甲基纤维素钠0.15%。  相似文献   

3.
以新鲜南瓜果肉为原料研制营养保健型南瓜果泥的加工工艺。首先进行添加剂(酸味剂、甜味剂和增稠剂)的选择和用量的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分得出最佳配方:浆液中加入0.5%的柠檬酸、15%的木糖醇、0.2%的CMC-Na和0.3%的β-环糊精。  相似文献   

4.
以姜脯废糖液为主原料,对加入姜味添加剂、酸味剂、甜味剂等配料的姜味饮料的工艺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感官品评及正交试验确定了稀释倍数、姜味添加剂、酸味剂和甜味剂的种类与用量。实验结果表明,当料液比1∶8.5、蜂蜜37.5g/L、酸味剂0.7g/L(柠檬酸与苹果酸按1∶2复合)、姜味香精0.2%、姜辣素0.19g/L时,获得的饮料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新鲜山楂与干制红枣为原料研制一种低糖复合果酱。采取添加增稠剂增加果酱的胶黏性和降低水分活度,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山楂红枣复配比、白砂糖、柠檬酸添加量、以及对单一增稠剂的种类和添加量进行筛选。根据感官评分,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低糖山楂红枣复合果酱的最优配方。红枣复配比为7:3,糖添加量为20%,柠檬酸添加量为0.15%,复合增稠剂添加量为0.8%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5分。  相似文献   

6.
以红枣、红豆、花生、红糖为原料,酸味剂柠檬酸为辅料,研制出一款新型复合果酱。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确定四红复合果酱的最佳生产配方。质量为200 g的成品中,红枣:红豆:花生质量比为2:2:1,红糖1 g、柠檬酸0.9 g、熬煮时间16 min。根据杀菌检测试验得到最适的热煮杀菌时间为10 min。以此工艺参数和配方,做出酸甜可口、色香味俱佳的果酱,该产品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约为30%。  相似文献   

7.
以怀远石榴为原料,益寿糖为甜味剂,NaCl为单宁去除剂,柠檬酸为护色剂和酸味剂加工低糖保健型的石榴汁饮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感官评价,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石榴汁口感影响最大的是甜味剂的添加量,次之是单宁去除剂的添加量.最佳工艺条件为:甜味剂益寿糖的添加量为15%,单宁去除剂NaCl为0.10%,护色/酸味剂柠檬酸为0.20%.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此条件下所得石榴汁的感官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红树莓为原料,采用无籽处理方法,然后以黄原胶和琼脂作为增稠剂,氯化钠和维生素C为护色剂,研究复合增稠剂和护色剂在不同保藏时间下对低糖树莓果酱的质构性质和感官品质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低糖树莓果酱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黄原胶和琼脂比例为7∶3(复合增稠剂0.2%)时,新鲜果酱和4℃保藏90 d果酱的硬度和粘聚性无显著性差异,且果酱细腻均匀,组织缓慢流动,无汁液分泌,无板结。氯化钠和维生素C比例为2∶3(复合护色剂0.8%)时,L~*值最大,a~*、b~*值最小,新鲜果酱和4℃保藏90 d果酱色泽无显著性差异,其感官品质最佳。响应面的最优工艺参数:复合增稠剂添加量为0.40%,糖添加量47%,护色剂添加量为1.40%,此时,果酱色泽9.1分,气味9.5分,组织状态19.1分,口感18.8分,果酱品质极佳。复合增稠剂和护色剂对开发低糖果酱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火龙果和南瓜为原料通过调节酸度、甜度及添加增稠剂制备出低糖火龙果-南瓜复合果酱.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果酱的最适配方为火龙果浆:南瓜浆=3:1,pH=3,甜味剂0.2%,β-环糊精0.6%,增稠剂采用结冷胶0.03%、黄原胶0.2%、低甲氧基果胶0.3%的混合凝胶,凝固剂为0.08%碳酸钙.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核桃为主要原料,利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佳凝胶剂、酸味剂、核桃香精、考察凝胶剂比例及添加量、甜味剂比例、酸味剂添加量、核桃香精添加量对核桃软糖感官评分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核桃软糖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利用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法得到最优核桃软糖工艺条件为:凝胶剂比例为2∶1∶1(明胶∶卡拉胶∶琼脂),凝胶剂添加量28 g,甜味剂比例2∶1(蔗糖:低聚果糖),乳酸添加量6 g,核桃香精添加量0.12 g,在此配方下核桃软糖感官评分较高,制得的软糖风味诱人,口感独特,咀嚼性和弹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宣木瓜果脯感官质量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考察了影响宣木瓜果脯感官品质的色泽、组织形态、口感和气味等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配,构建了宣木瓜果脯感官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对评判结果的影响,使评判结果更为准确和科学。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所加工的宣木瓜果脯进行感官质量的评判和分析,结果为二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罗冠仪 《中国酿造》2018,37(10):190
以全脂牛乳和泡跑果果味酱为主原料,以酸度和感官评价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泡跑果果味酱酸奶的最佳配方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泡跑果果味酱酸奶最佳配方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8%、果味酱添加量10%、发酵剂接种量2.5%、发酵温度43 ℃、发酵时间5.5 h。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制成的泡跑果果味酱酸奶感官评分91分,酸度73.3 °T,口感酸甜可口,组织状态细腻,同时具有果味酱特有的风味和爆汁感。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皱皮木瓜贮藏保鲜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皱皮木瓜腐败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初步分离出2 株细菌和6 株霉菌,未分离出酵母菌。回接实验结果表明共有2 株细菌、3 株霉菌能引起皱皮木瓜腐败。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5 株腐败微生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 株细菌分别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假蕈状芽孢杆菌(B. pseudomycoides),3 株霉菌分别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velox)、皮落青霉(P. crustosum)。本研究可为皱皮木瓜贮藏保鲜过程中腐败控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低温压榨、高温压榨和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3种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提取率、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对木瓜籽油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其中不同溶剂提取以二氯甲烷最佳,出油率达44.21%;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油酸,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约80.56%;在酸木瓜籽油中鉴定出47种挥发物,以烷烃类为主,溶剂法与压榨法制取的木瓜籽油挥发物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以2,4-二叔丁基苯酚和反式角鲨烯为首,溶剂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为23.93%,反式角鲨烯占比为4.13%,而由低/高温榨取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分别为3.15%和2.73%,反式角鲨烯占比分别为29.12%和23.36%;低温压榨制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效果最好;超声波辅助溶剂制油在烘箱实验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最小,氧化稳定性最好。结论 从食用和皮肤外用等角度看,低温压榨法安全性较高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酸木瓜籽油的营养成分,若从其他利用角度来看,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且氧化稳定性最好,通过对比不同提取方法对酸木瓜籽油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酸木瓜籽油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法加工低糖保健型宣木瓜果脯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宣木瓜鲜果为原料,益寿糖替代传统的蔗糖,并利用超声波渍糖技术,加工低糖保健型宣木瓜果脯。实验采用对比法研究了鲜果片的漂烫工艺,并对护色、去涩、硬化以及超声波渗糖等关键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鲜果片100℃烫漂处理4min后立即冷却,用2.5%NaCl、0.5%柠檬酸、4%δ-葡萄糖酸内酯配制的混合溶液常温浸泡12h进行护色、去涩、硬化处理,采用水料比为4:1的清水浸泡果片脱盐120min,再在300W的超声波45℃条件下,45%益寿糖液渗糖5h,所得果脯感官评价最好。  相似文献   

16.
张国庆  董明  李娜  俞雅琼  王旭东 《食品科学》2011,32(10):288-291
研究宣木瓜不同部位的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其温度、pH值、底物专一性等特性和抑制方法。结果表明:果心中的PPO活性明显高于果皮和果肉,宣木瓜组织的褐变主要是由多酚氧化酶引起;PPO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最适温度20℃,在80℃处理5min即可钝化PPO的活性;最适pH5.5,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优于碱性;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亚硫酸氢钠、柠檬酸和氯化钠均能有效的抑制PPO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皱皮木瓜籽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皱皮木瓜籽为原料,研究溶剂浸提法提取皱皮木瓜籽油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分析,确定皱皮木瓜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g/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0 min。在该条件下皱皮木瓜籽油的提取率为28.48%。皱皮木瓜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等指标达到了食用油脂的标准。将皱皮木瓜籽油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出12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42.69%)、亚油酸(32.46%)、棕榈酸(12.92%)、硬脂酸(4.82%)、花生酸(3.2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7.42%。通过测定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来评价皱皮木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8.51、0.396 mg/mL。  相似文献   

18.
Sensor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fresh fruits, frozen non‐cooked jam and traditionally cooked jam of 14 strawberry cultivars. The purpose was to characterise and compare the sensory quality of different strawberry cultivar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jam.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were presented by means of multivariate modelling methods such 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 The sensory profile of cooked jam differed from that of fresh fruits and frozen jam, explaining 75%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first component. Cooked jam scored high for sweet taste, stickiness, bitter taste, earthy flavour, off‐flavour and total intensity of taste. Frozen jam had many of the sam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as fresh fruits and scored high for strawberry flavour, fruity flavour and whiteness, while fresh fruits scored highest for colour strength, hue and sour taste. As analysed by means of PLS, sensory colour and flavour variables of fresh fruits were able to predict 35% of sensory cooked jam variables. Analysing early cultivars alone, sensory fresh fruit variables were able to predict 69% of sensory cooked jam variables. © 200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不同采收期的宣木瓜总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宣木瓜适宜采收期提供依据。定期采集同一基地宣木瓜样品,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果实生长过程中的总黄酮含量在0.94%~1.62%之间,以7月8日含量最高;宣木瓜适宜采收期为每年的7月上旬至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