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罐组和西药组各30例。针罐组采用电针配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罐组中治愈2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西药组中治愈18例,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3.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穴位刺络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80例,同时与常规治疗组7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刺络拔罐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其疗程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疼痛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采用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201-1202
目的探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9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95.92%)明显优于对照组(83.67%)(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2.04%、16.33%,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邱玲  杨璇  张吉  张敏  郑旭  何流 《中国康复》2016,31(2):138-14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调制中频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4例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2组均采用局部病灶区围刺及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电针夹脊穴与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前及治疗第5、10、15、20次后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随访疼痛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7.50%,68.75%,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2组的VAS和HAM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治疗5、10次后HAMA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1、2个月分别随访,均无疼痛复发情况。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调制中频电疗对改善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较单一理疗更显著,且远期疗效稳定,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周利  李璇  邹燃 《中国康复》2010,25(1):35-36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2组均取C5-6夹脊穴,A组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射,隔日1次;B组电针治疗,每日1次。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14d后,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总有效率比较,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7%与93.3%);血液流变学的部分指标2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A组全血黏度中、低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颈夹脊穴穴位注射和电针疗法对CSA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含量,当归穴位注射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穴位刺络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80例,同时与常规治疗组7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刺络拔罐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其疗程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疼痛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采用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缓解了患的疼痛症状,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放血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临床诊断的9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配合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配合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较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配合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刺络拔罐配合偏振光局部照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7天、第15天、第30天的VA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能有效缓解疼痛,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刺络拔罐加紫外线对带状疱疹的镇痛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加紫外线对带状疱疹的镇痛及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刺络拔罐、紫外线、超短波对76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疼痛评分测定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次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刺络拔罐加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镇痛效果及疗效均明显优于超短波加紫外线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门诊56例带状疱疹患者根据病变部位采取合适体位,用一寸毫针,针刺皮损相对应的背部夹脊穴及皮疹分布的阿是穴。针刺泻法。留针30min后,用梅花针叩刺至局部潮红,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min。隔日一次。结果56例中有效率达96%。结论刺络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明显,可缩短疗程,愈后多无神经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膦甲酸钠滴注加泛昔洛韦片口服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90例带状疱疹的患者,其中40例口服泛昔洛韦片2片/次,3次/d,连用10 d,作为对照组。另外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滴膦甲酸钠注射液,0.64 g×2支/滴,3次/d,连用5 d,作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止痛、结痂、脱痂时间。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为94.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31/40)(P<0.05);且治疗组止痛、结痂、脱痂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膦甲酸钠滴注加泛昔洛韦片口服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较好,其见效快,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更昔洛韦治疗眼部带状疱疹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部带状疱疹患者5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用更昔洛韦针剂0.25 g/d,静脉滴注,对照组24例用阿昔洛韦0.5 g/d,静脉滴注,均连续使用10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主要观察项目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58.3%),带状疱疹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及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任何眼部后遗症,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更昔洛韦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症状改善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带状疱疹早期综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VitB12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7年10月,病期4 d内的126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两组,综合治疗组以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仅以阿昔洛韦治疗,观察治疗1个疗程(15 d)后带状疱疹的临床转归,并进行3个月以上随诊观察。结果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65%和79.37%(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9.52%和26.98%(P〈0.05)。结论对老年性带状疱疹患者,早期采用阿昔洛韦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肋间神经胸段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肋间神经胸段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根据疼痛量表评分均等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激光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与常规抗病毒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常规+激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通过NRS疼痛评分、水疱干瘪、水疱结痂、结痂脱落〉80%和平均住院日评价两组疗效。结果在排除部位不同、面积不同、年龄性别等可变因素干扰后,常规+激光组患者无论是主观指标(NRS疼痛评分)还是客观指标(水疱结痂、结痂脱落〉80%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药常规治疗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单纯抗病毒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8,A组)和对照组(n=27,B组),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曲马多、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典药物治疗。采用V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VAS平均为7.68±0.32,对照组为7.53±0.27;治疗五周后,治疗组VAS平均为2.42土0.26,对照组3.60±0.34。治疗前、后,A组和B组同组内各时间点的VAS分别随时问变化而减少,且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二周起A、B组组间VAs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罐配合自拟祛风通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1组(53例)和对照2组(54例)。治疗组采用针罐配合祛风通洛汤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罐疗法,对照2组采用口服强的松、利巴韦林、弥可保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4.3%,优于对照1组的71.7%和对照2组的57.4%;治疗组总有效率98.0%,优于对照1组的86.8%和对照2组的70.4%。结论:针罐配合自拟祛风通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梅花针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阿昔洛韦)与试验组(50例,梅花针联合阿昔洛韦)。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瘙痒缓解时间、退热时间、皮疹结痂时间、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皮疹改善,缓解疼痛程度及中医症状,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针灸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带状疱疹189例随机分为5组。A、B、C、D 4组均给予围针刺阿是穴、电针夹脊、支沟、后溪等穴,B组加用铺棉灸疗法,C组加用火针疗法,先行火针治疗,再进行基础针刺,D组加用叩刺拔罐疗法;E组采用西药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口服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后随访第30、60、90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5组均治疗10d后,随访30、60和90d各A、B、C、D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0及60d时A、B、C、D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可显著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4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纳入结合组、针刺组和推拿组各28例,分别给予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疗法、单纯颈夹脊滞针疗法及推拿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及主要症状体征积分评价。结果:经过15d的治疗,3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0.01);结合组更明显低于针刺组及推拿组(P〈0.01);总体疗效,结合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推拿组(57.1%,89.3%、28.6%、57.1%,35.7%、64.3%,P〈0.05,0.01);针刺组与推拿组总体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