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总结急性大脑半球脑肿胀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探索半球脑肿胀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研判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方法 共收集56例患者,诊断依据临床体检,GCS评分,CT扫描,治疗全部实施去大骨瓣减术.结果 按COS标准.治愈29例,重残6例,中残1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结论 CT影像是诊断急性大脑半球脑肿胀主要手段.对研判分析病程的转归,病情的轻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帮助.是重要的手术指征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向孝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54-15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诊治经验。方法:对41例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PABS)患者行头颅CT检查,16例行急诊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25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死亡24例,其中手术组死亡9例,非手术治疗组死亡15例,两组经χ2检验,P〉0.05。结论:PABS死亡率、致残率很高,应根据CT征象和临床表现以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措施,才能提高诊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一组以急性脑内血肿发病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了发生急性脑内血肿的9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由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AVM。结果:所有9名患者,有2人预后良好,1人差及6个术后1周至1月内死亡。术中发生脑肿胀的4名患者术后皆死亡。结论:以急性脑内血肿发病的脑AVM患者,术前状态较差,经积极手术治疗,仍有少部分患者可能获得救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脑膜网状切开术在急性脑肿胀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32例急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实行大骨瓣开颅硬脑膜网状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病死率和残疾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肿胀患者进行硬脑膜网状切开术能均匀、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减少手术对患者脑功能的损伤,提高了急性脑肿胀患者抢救的存活率,降低了患者的残疾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清  惠国桢 《江苏医药》1994,20(11):607-608
报告110例头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结合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CT征象,讨论外伤性脑肿胀的分类和发病机理,并对其治疗作一探讨。我们认为头部外伤后,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失调,特别是蓝斑复合核功能障碍,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引起急性外伤性脑肿胀。我们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甘露醇和速尿对治疗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有一定效果,而手术治疗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使脑组织内部遭受剪应力作用,导致以神经轴突肿胀、断裂及毛细血管撕裂等病理生理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脑损伤,致死、致残率极高。因此,提高对DAI的发病机制、病理表现、临床症状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我科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43例DAI患者,对其临床诊疗及预后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比较CT诊断和MR诊断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56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取CT诊断与MR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尾状核或豆状核密度降低患者为48例,灰白质分界欠清患者为34例,局部脑肿胀患者为22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患者为12例;在T1W表现中有36例患者出现局部脑肿胀,在DWI中56例患者均表现为梗塞区之高信号改变。结论:超急性期脑梗塞采取CT诊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针对没有时间与条件进行MR检查的患者可采取CT诊断方式,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克拉生坦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是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有证据表明,内皮素信号系统在SAH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CVS治疗中的意义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手术加局部热化疗CT影像的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7例脑胶质瘤手术加局部热化疗患者的CT表现,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和微血管变化与CT密度改变间的关系;利用动物胶质瘤移植瘤进行局部热化疗,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和微血管变化。结果 CT图像呈低密度改变者,病理上表现为细胞数少,细胞间含水量增加;电镜下可见细胞电子密度也低,表现为细胞质疏松,细胞器以肿胀变性为主。CT图像呈混合密度病变者,病理上表现为细胞数多,细胞间含水量少;电镜下可见细胞电子密度相应增高,表现为细胞质含水量少,细胞器以凝集变性为主。CT随访扫描可以观察到手术后残留肿瘤组织经热化疗后肿瘤缩小、囊变乃至消失,在电镜下观察可见热化疗后C6胶质细胞变小,发生浓缩碎裂、边聚,细胞起泡,并以出芽的方式向外释放凋亡小体。肿瘤血管减少,血管外径变小,血管壁变厚,有的血管甚至只能发现完整的基膜而缺乏内皮细胞。结论随访CT扫描观察到残留肿瘤消失现象,与热化疗诱导细胞凋亡、损伤肿瘤微血管和抑制肿瘤血管再生以及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增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脑水肿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水肿是神经内、外科患者及各种危重患者常见的一种病变,起病急,进展快,可形成脑疝等严重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也是脑血管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和炎症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近年来,在对脑创伤、脑缺血的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对引起血脑屏障损害和细胞代谢紊乱的原因,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从而加深了对脑水肿发生机制的认识。现就脑水肿的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甲型H1N1流感并急性坏死性脑病(ANE)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分析经过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3例儿童甲型H1N1流感并ANE患者的颅脑CT及MRI影像表现.各患儿住院期间均因昏迷而行颅脑CT及MRI扫描.结果 3例儿童甲型H1N1流感并ANE的颅脑CT及MRI影像表现为多灶性、部分对称性脑部损害,以累及双侧丘脑为共同点;双侧大脑半球额、颞、顶、枕叶灰白质,海马区、豆状核、外囊、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灰白质多灶性、部分对称性脑部损害,并以灰质损害为主;不同程度脑肿胀.病变区CT表现为密度减低;MRI呈长T1、长T2信号,FLAIR系列呈较高信号.结论 儿童甲型H1N1流感并ANE影像表现为脑内多灶性、部分对称性脑部损害及脑水肿,影像学以累及双侧丘脑为特征,病情严重,病死率极高,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17例作MRI扫描,15例作CT扫描,回顾性分析患儿MRI及CT表现。结果 MRI检查17例显示为脑肿胀、脑内斑点或小片状出血、或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以T1WI和DWI序列观察较清楚。CT检查15例,表现为脑肿胀和散发小斑点或小片状高密度急性出血灶。结论 CT和MRI均能及时发现病变,对脑损伤程度能作出客观评价,为治疗和推测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熟悉MRI和CT的影像表现特征,对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恋  吴珊  郑文斌  张泽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25-1326,I0003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例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或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以全脑症状和严重的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早期CT及MR检查可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大脑皮层下白质对称性弥散性低密度,弥散系数图(ADC)值的下降;随着病变的好转,脑水肿减轻,病灶逐渐减小,病灶区ADC值增高.早期应用足量甘露醇、激素及加用高压氧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 1,2-DCE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有明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早期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控制脑水肿,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脑外伤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肿胀、脑膨出的原因,以及进展性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81例因脑外伤开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并发进展性硬膜外血肿27例.结果 除9例因脑干功能衰竭死亡外,18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术中出现急性脑肿胀、脑膨出的患者一定要迅速查明原因,特别是术前对侧有颅骨骨折及硬膜外血肿的患者,立即复查头颅CT,立即手术治疗,切勿盲目切除膨出的脑组织,强行关颅,否则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袁代清  任玉君 《淮海医药》2010,28(4):293-295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的螺旋CT征象,为临床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比8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与82例健康体检人员胰腺的螺旋CT表现;2组均作螺旋CT常规平扫或薄层扫描。结果82例胰腺炎患者中79例出现阳性CT征象,约占96%。表现为胰腺肿大、密度不均,胰周云絮状改变,Gerota’s筋膜增厚,结肠旁沟及结肠下间隙积液,胸腔积液。3例CT征象为阴性。82例健康体检人员中78例CT征象为阴性;4例CT征象为阳性约占5%,表现为胰腺稍增大及缩小。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T表现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诊断和高压氧(HBO)治疗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CT影像和HBO疗效。结果 本组19例采用HBO均治愈,单纯药物治疗死亡1例,减压手术死亡1例。结论 小儿PADBS临床表现无特征。CT是首选检查方法,多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出现早,脑CT值常增高。HBO对本症治疗有效,可能与HBO在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同时能增加脑干血流和氧供有关。尤其对单纯性脑肿胀且GCS8分以上患儿效果好,可做为HBO治疗指征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对31例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和术后亚低温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标准评估:良好9例(占29.0%)、中残6例(占19.4%)、重残6例(占19.4%)、植物生存4例(占12.9%)、死亡6例(占19.4%)。结论早期去骨瓣减压和术后立即亚低温联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而术前急性全脑肿胀和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徐露  董志 《中国药业》2012,21(18):19-20
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冻干粉针剂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AF诱导剂,对分离的大鼠脑线粒体进行体外损伤试验。损伤后线粒体给予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冻干粉针剂温育,观察试验前后线粒体膜流动性、肿胀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PAF可降低线粒体膜流动性、增加线粒体的肿胀度、减少SOD含量、增加MDA含量;给予不同剂量的HSYA冻干粉针剂后,线粒体膜流动性增强、膜肿胀度降低、SOD含量上升、MDA含量下降。结论PAF可使大鼠脑皮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而羟基红花黄色素A冻干粉针剂对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血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如何及时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及时治疗、提高疗效。方法 对29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迟发性血肿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25例,其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 手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有多种机理。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应想到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尤其首次CT提示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或小出血灶的病例,宜动态复查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