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亳州市中心城区为依据,综合地质水文、自然条件和现状建设影响,分别对浅层和次浅层的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评估。对亳州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适建性评估主要采用灰色综合分析法,建立适当的评估模型,通过确立不同影响因素的权重,将地下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达到对不同区域空间特色的定义。通过计算可合理开发量、可有效利用量和实际开发量等统计亳州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资源量。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未来居住区建设的必然趋势,进行立体式小区规划将会成为今后"节能省地"的重点.文章结合国内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空间结构、空间功能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对高密度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类功能空间及服务设施于居住区地下空间的适建性,提出了居...  相似文献   

3.
北海市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北海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城市用地存量不足的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必由之路。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北海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评估地下空间资源,对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布局设想以及规划管理实施措施,以期为北海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中国发达地区向心式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对地下空间的需求评估为地下空间科学高效的开发提供了保障。目前地下空间需求评估常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但不能反映开发规模。本文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Arcgis建立城市地下空间需求模型。模型分为需求预测与相关规划校正两个步骤,其中需求预测运用关联耦合法,对地下空间需求较大的城市用地的地上建设量进行预测,通过停车、民防与商业三个主要功能的地上地下协调系数,推算其地下空间建设量。最后通过相关规划进行校正。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此方法能结合地下空间的整体预测与专项规划,创建地下空间需求量数据库,为现有的需求评估方法提供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公共设施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之一。综合管廊建设应“规划先行”,而节点作为引导综合管廊网络布局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综合管廊的规划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将道路网抽象成为加权复杂网络,首先建立管廊路径适建性评价模型确定路径适建性权值;其次,将路径适建性权值赋于路网的边,结合综合管廊自身特点对节点收缩法进行改进,评价综合管廊网络节点重要度;最后通过工程案例进行验证,并利用K-means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节点重要度优先级。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管廊规划布局时,可根据节点重要度优先级选择综合管廊布局的控制点,为综合管廊最优路径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为有效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与完善人民防空设施体系建设,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地下人民防空工程设施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当前地下空间开发与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中也出现系统不完善、衔接不紧密、缺乏控制引导、可落地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技术抓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切入点统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人民防空工程配建。进一步落实"两规合一"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情况,加强规划操作性、实施性,提高政府管理职能,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民防空工程配套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以芜湖市城市集中建设区为例,探讨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思路,建立资源综合质量评估模型,在充分分析该区自然、环境、人文、建设4个要素以及空间区位、用地功能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原理,结合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总序,运用GIS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评价地下空间资源工程适宜性和潜在开发价值,得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质量评估,划定地下空间分区管控,并估算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得出较为完善的芜湖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成功地指导了最新的芜湖市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 (以下简称芜湖市“两规合一”)的编制工作,并纳入了相关章节。  相似文献   

8.
从解决城市问题到提升城市竞争力,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复合利用已被视作支撑城市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标准范式。重庆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因山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空间严重短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求强劲,但地下空间数据化、信息化支撑不足造成的“数字短板”,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适宜性、安全性评价。本文从整合各类测绘信息、地质勘察成果、城市三维模型和地下空间模型等勘测大数据资源入手,以渝中半岛为研究区域,利用二三维GIS分析、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渝中半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地下空间系统安全评价。最后,以某轨道工程选线为案例,利用评估成果开展了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空间资源潜在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对其进行评估是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条件之一.文章针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影响因素的多源复杂性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选择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数学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地下空间资源潜在开发价值等级分类与分布评估的指标和参数体系;在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中,针对普通层次分析法的局限,采用最优传递矩阵法对群体判断矩阵进行优化处理;以北京旧城区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城市用地的压力,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现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并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由于桩基础具有一系列显著的优势而广泛运用于高层建筑和高架桥,然而,最先建造的构筑物的桩基础必定占据了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并且其深度长短不一,缺乏规划,限制了后续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这就造成了构筑物桩基础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桩基础对地下空间开挖的影响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最大程度减少桩基础对地下空间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2.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3.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5.
张霞 《山西建筑》2012,38(2):123-125
通过了解运城市区的气候特征、地表水含量及排水现状,总结出市区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市区排水工程规划思路,以期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洪水、雨水、污水的安全有序排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德鲁克-普拉格准则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考虑到巷道围岩屈服与中间主应力有关,运用德鲁克-普拉格准则推出了圆形巷道塑性区半径及应力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在考虑中间主应力的情况下巷道围岩塑性区增大,证明中间主应力对塑性区具有一定影响。因此,该理论成果弥补了以往理论未考虑中间主应力的不足,也为巷道围岩塑性区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理想塑性、脆性拉裂两种破坏后性状对应桩体的抗弯、抗剪承载力的进行了分析比较,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可以更好地反映桩体弯曲破坏后抗弯及抗剪承载力的降低。对于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表明,路堤荷载、桩体材料弹性模量不同时桩体受力以及路堤失稳时桩体的破坏模式并不相同,当桩体弹性模量、路堤荷载较大时,桩体发生受拉弯曲破坏,需考虑桩体的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以描述桩体抗弯、抗剪承载力的降低以及不同位置桩的连续破坏。  相似文献   

20.
镇江市大市口广场设计构思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梅娟 《中国园林》2002,18(3):31-32
通过对镇江市大市口广场总体设计布局及功能分区设计构思的分析,强调城市广场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娱乐、休闲及活动,以人的需求为准则,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