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百铭 《交通环保》1998,19(3):33-35
介绍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及其1973年议定书》附则Ⅰ新增第26条有关《船上油污应急计划》的具体内容,阐述了国际海事组织为此制定的《船上油污应急计划编制指南》的有关要求。  相似文献   

2.
美国船舶应急计划编制和检查指南(Ⅲ)附录人船舶应急计划中应急手段的鉴定和评估导则1:.------1.1本附录的目的是叙述满足本指南附件(1)规定指明应急手段的程序,本导则将供船东或经营人编制应急计划和海岸警卫队复查船舶应急计划之用。2·gAgZ@f...  相似文献   

3.
里俊宝 《交通环保》1998,19(2):29-31
IMO在其1997年9月召开的缔约国大会上,已批准了《73/78防污公约》新增加的附则Ⅵ: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船舶产生的有害气体对大气污染方面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美国沿岸各州政府已经陆续开始要求挂靠其境内码头装货的油轮使用货油舱油汽回收(VapourRecovery)系统。美国海岸警备队、港口油轮码头对此系统提出了要求。我国各油轮公司及其所属进出美国港口的油轮应知晓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4.
美国海岸警备队估计,一旦采用双层壳油轮能防止或减少1989年3月“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60%的原油流入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湾。 双层壳油轮中,货物受到两块由一个大约两米宽的空间所隔开的钢板保护。如果油轮内船壳破裂,该空间也能兼容溢出的原油。美国国会早已对运输危险货品的油轮要求具备双层船壳,而且美国1990年油污法要求到2015年所有在美国海域从事贸易活动的油轮均须具备双层船壳。 双层船壳并非新的构思。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对“埃克森”(当时称为“埃索”)的油轮进行过双层船壳和双层船底研究。美国曾在1973年防止船舶污染的国际公约上提出双层船底油轮的建议。但该建议完全受到了挫折。  相似文献   

5.
1989年“Exxon Valdez”号巨型油轮在阿拉斯加水域发生了重大油污事故。此后,美国和国际防污立法对船舶相继提出略有区别的应急计划的要求。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交两者进行比较,以使有关人员了解这两种应急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区别。  相似文献   

6.
肖洪群 《交通环保》2003,24(Z1):99-100
在阐述<船上油污应急计划>配备依据、编制和审批要求、最新修正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船上油污应急计划>日常管理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张震宇 《交通环保》1996,17(4):14-16
虽然CCS旗下的船舶都已或将配备《船上油污应急计划》并开始实施,但还缺乏与之衔接和合作的岸上油污应急系统。从美国很多次成功的应急反应中可以发现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建立国家海上溢油应急系统实乃当务之急。本文就海上溢油应急系统的建立作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Rai  PK 文汇 《交通环保》1995,16(4):42-44,46
用于应急计划的图示溢油踪迹及其对海岸影响模型[美国]PhaniK.Rat等美国海岸警备队(USCG)海洋安全办公室(MSO)负责执行各港口水域发生的溢汕和有害物质泄漏事故的应急计划。应急计划中涉及大量各种各样的资料,如港口吞吐量、溢油史料和生态敏感区...  相似文献   

9.
Dono.  J 李振玲 《交通环保》1995,16(5):39-41
由于90油污法的通过和公众对Exxon valdez溢油事故件后应急反应需要的增加,许多州正在积极立法和推广他们的船舶安全和船舶环保计划。美国海岸警备队正在制定一个对此进行协调的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使重复性要求减至最小,平衡资源使用和排除由于州法规与联邦法规差异太大造成的船舶运输障碍。  相似文献   

10.
三、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国际公约和其它标准 1954年国际防止海洋油污公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海洋和海岸不被油污。为此目的,公约规定了离岸至少50浬的海域为不准排放油和油混合物(即含油量在100PPM以上的混合物)的禁区,规定对违法船舶处以罚款,并制定了要求船舶备有的油类记录簿的格式。 海协于1962年召开了一次国际防止海洋油污会议,修正了1954年公约。1962年的修正案提高了公约的要求,主要是扩大了禁区,禁止二万总吨以上的新船排放100PPM以上的油混合物,使公约适用于更小的油轮,即150总吨以  相似文献   

11.
用红外光谱法鉴别海面溢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石油开发、船舶运输及石油工业的日益发展,海上排污和溢油事故不断出现。石油已成为当今污染海洋的重要污染物。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美国邻近海域的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可达一万到一万一千起之多,约有35万吨石油因事故溢入海中。美国海岸警备队曾做过估计,1975年由于油轮的正常作业—清舱,排放压舱水而排放的石油约为上述溢油数字的四倍。  相似文献   

12.
在瑞典,海岸警备队负责处理海上溢油事故,瑞典海岸警备队司令部设在斯德哥尔摩,在司令部所在地和4个海岸警备队地区设有一系列除油操作控制中心,海岸警备队拥有120条船舶,其中40条快艇,30条专门除油船和工作船。此外还有一些飞机监视领海和公海里发生的情况。目前,瑞典海岸警备队着重使用以下几种设备:  相似文献   

13.
船舶运输过程中的漏油和燃油排放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带来巨大损失.1967年,“Torrey Canyon”号油轮在英格兰西南海岸外触礁,引发严重的油污灾难.自此之后,海上油污日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因船舶溢油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使受害人得到充分及时的赔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石油进出口大国和航运大国都建立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其运行模式大致可划分为3种类型.而我国当前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还不健全,有必要在全面分析当前国际通行的3种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适宜我国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油污事故,特别是1989年3月24日在阿拉斯加发生的“瓦尔迪斯”号油轮重大油污事故,首先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应,进而在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中也普遍意识到抗御重大油污事故的防备、反应和相互合作与援助的重要性。 国际海事组织于1990年11月19日至30日在其伦敦总部召开了“国际油污防备和反应国际合作会议”,有93个国家和17个国际组织派代表或观察员出席。经过激烈争论和反复协商,会议最后达成一致,通过了《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该公约生效的条件是15个国家加入(没有船舶总吨位条件)。11月30日,包括中国在内的81个国家签署了公约的最后文件;受本国政府授权签署公约的有15个国家(有的“有待批准”)。据有关人士估计。该公约二、三年内可以生效。  相似文献   

15.
1969年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国际公约(以下简称民事责任公约)和1971年关于建立赔偿油污损害国际基金公约(以下简称基金公约)此二公约为管理满载油轮所造成溢油损害的责任和赔偿的国际公约。民事责任公约涉及油污损害的船东责任,规定了船东严格责任条款并要求其投保义务。船东的责任的限额与他的船舶吨位紧密相连。基金公约是民事责任公约的补遗──建立一个额外赔偿系统,依据基金公约而建立的国际油污赔偿基金(IOPCFUND)会来管理该赔偿系统。赔偿基金会是一个政府间组织,它将蒙受满载油轮发生油污损害提供担保。它的主要作用是为68…  相似文献   

16.
美国<1990年油污法>及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没有加入《1969年责任公约》和《1971年基金公约》,而是通过制定《1990年油污法》而建立了国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笔者曾于1993年前往美国就此问题专门进行了考察。在中国正在研究建立国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之际,将美国的经验作一总结,希望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生物降解治理油轮Exxon Valdez的油污浦宝康[蛇口明华培训中心518067]1989年3月24日,油轮ExxonValdez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的Bligh礁搁浅。由干没有及时有效的防止溢油扩散,造成美国历史上空前的油污事件。《交通环保》...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对海洋环境评审的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根据我国履行《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OPRC公约)的要求,对船舶拆解过程中可能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1月13日,装载着7.7万吨燃油的“威望”号油轮在距离西班牙西北部海岸5海里处破裂漏油。如今,从沉没的“威望”号油轮上泄漏的燃料油漂到法国西南部海岸,威胁到当地著名的海边度假胜地。法国海事部门说,目前总共有17公里的海岸线受到影响,从海滩上采集的油污被迅速送到实验室检验,检测结果证实,这些油污的确是“威望”号泄漏的燃油。“威望”号外泄油污危及法国海岸  相似文献   

20.
美国《1990年油污水》及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家慧 《交通环保》1999,20(3):21-23
美国没有加入《1969年责任公约》和《1971年基金公约》,而是通过制定《1990年油污法》而建立了国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笔者曾于1993年前往美国就此问题专门进行了考察。在中国正在研究建立国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之际,将的经验作一总结,希望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